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钦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钦若
 
| 姓名    = 王钦若
| 圖像    = [[File: 王钦若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5.nipic.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原图链接]]]
+
| 圖像    = [[File:T010bf76d15cc332052.jpg|缩略图|center|[http://p2.so.qhimgs1.com/bdr/314__/t010bf76d15cc332052.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王钦若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962年  
 
| 出生日期 = 962年  
 
| 國籍    = 中國
 
| 國籍    = 中國
行 8: 行 8:
 
| 職業    = 司空、门下侍郎等职  
 
| 職業    = 司空、门下侍郎等职  
 
| 知名原因 = 编撰《册府元龟》  
 
| 知名原因 = 编撰《册府元龟》  
| 知名作品 = 《册府元龟》</br> </br> </br> </br> 
+
| 知名作品 = 《册府元龟》</br> </br> </br> </br>   
 
}}
 
}}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
 +
 +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
 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 册府元龟]] 》而知名。
 
 
 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行 24: 行 24: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他为迎合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领衔编纂的《册府元龟》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
 
 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他为迎合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领衔编纂的《册府元龟》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
  
 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三年,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后复为相。因他状貌短小,颈有疣,时人称为瘿相。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
 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三年,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后复为相。因他状貌短小,颈有疣,时人称为瘿相。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 陈彭年]] 、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 行政风格 ==
+
== 行政风格 ==
  投机取巧
+
投机取巧
 
 邀他人之功为已功。王钦若为太常丞、判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理欠凭由司时,度支判官毋滨古有次对他说:"全国老百姓因逃亡拖欠下的钱粮,自五代起到如今,虽政府一直在催缴,但始终上缴不了,因老百姓实在是太贫困了,负担不起。我将疏请皇上,将这笔钱粮减免。"王一听,认为这是桩邀功请赏的好买卖,连夜命人核算好这笔拖欠钱粮的总数和减免成数,第二日,即以他个人名义抢先疏奏真宗。真宗一见这奏疏大惊,找来王问:"这件事难道先帝不知道吗?"王从容诡称:"先帝本来就知道的,只是他有意把它留给陛下来处理,以收人心。"真宗听了大喜,即日下令减免钱粮一千多万担,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从此,真宗对王更器重,召为翰林学士。后调西川安抚使还朝,又授左谏议大夫、参加知政事(副宰相)。
 
 邀他人之功为已功。王钦若为太常丞、判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理欠凭由司时,度支判官毋滨古有次对他说:"全国老百姓因逃亡拖欠下的钱粮,自五代起到如今,虽政府一直在催缴,但始终上缴不了,因老百姓实在是太贫困了,负担不起。我将疏请皇上,将这笔钱粮减免。"王一听,认为这是桩邀功请赏的好买卖,连夜命人核算好这笔拖欠钱粮的总数和减免成数,第二日,即以他个人名义抢先疏奏真宗。真宗一见这奏疏大惊,找来王问:"这件事难道先帝不知道吗?"王从容诡称:"先帝本来就知道的,只是他有意把它留给陛下来处理,以收人心。"真宗听了大喜,即日下令减免钱粮一千多万担,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从此,真宗对王更器重,召为翰林学士。后调西川安抚使还朝,又授左谏议大夫、参加知政事(副宰相)。
  
  == 迎合帝意 ==
+
== 迎合帝意 ==
 
 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有一次,真宗曾梦见神人对他说:"(吾)赐(汝)天书于泰山。"真宗是迷信道教的,信以为真,并将这事暗中告诉了王钦若。后大中祥符初年王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时,为了迎合帝意,伪造天书,即所谓《天书再降祥瑞图》,通过朝廷中官,奉献真宗。
 
 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有一次,真宗曾梦见神人对他说:"(吾)赐(汝)天书于泰山。"真宗是迷信道教的,信以为真,并将这事暗中告诉了王钦若。后大中祥符初年王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时,为了迎合帝意,伪造天书,即所谓《天书再降祥瑞图》,通过朝廷中官,奉献真宗。
  
 且事前部署周详,八方缝合,捏造情节,说是某年六月甲子日,有木工董祚于泰山醴泉亭之北见有一方黄绢飘摇草上,走近一看,除上有御名"真宗"二字外,其他字都不能识,便拾来请钦若过目。钦若细看,乃知是《天书再降祥瑞图》,便盥手威仪迎奉至社首,然后又跪授中官,驰奉皇上。同时他还说,他来到泰山任职后,曾两次梦见神人,要求增建庙庭。
+
 且事前部署周详,八方缝合,捏造情节,说是某年六月甲子日,有木工董祚于泰山醴泉亭之北见有一方黄绢飘摇草上,走近一看,除上有御名"真宗"二字外,其他字都不能识,便拾来请钦若过目。钦若细看,乃知是《[[ 天书再降祥瑞图]] 》,便盥手威仪迎奉至社首,然后又跪授中官,驰奉皇上。同时他还说,他来到泰山任职后,曾两次梦见神人,要求增建庙庭。
  
 
'''王钦'''若把他编的这一套鬼话一说,真宗信以为真,既封禅泰山,在泰山上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而王钦若也因此大捞一把,命他为天书仪卫副使,迁吏部尚书(因前与寇准不和,已罢参知政事,为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次年,又升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王钦'''若把他编的这一套鬼话一说,真宗信以为真,既封禅泰山,在泰山上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而王钦若也因此大捞一把,命他为天书仪卫副使,迁吏部尚书(因前与寇准不和,已罢参知政事,为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次年,又升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 挑拨离间 ==
+
== 挑拨离间 ==
 
 谗语伤人,打击政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方契丹(即辽国)军队大举南侵,深入到北宋都城开封以北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宋朝君臣上下惊惶失措。为避契丹锋芒,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大臣陈尧叟(蜀人)主张迁都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抗战,不仅不主张迁都,还主张宋真宗亲征,说当今"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若向南迁都,"所在人心崩溃",契丹乘势深入,则天下不可保。
 
 谗语伤人,打击政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方契丹(即辽国)军队大举南侵,深入到北宋都城开封以北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宋朝君臣上下惊惶失措。为避契丹锋芒,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大臣陈尧叟(蜀人)主张迁都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抗战,不仅不主张迁都,还主张宋真宗亲征,说当今"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若向南迁都,"所在人心崩溃",契丹乘势深入,则天下不可保。
  
行 44: 行 44:
 
 这一战役的胜利,本可乘机北进,收复失地;但因真宗的亲征,原非出于自愿,又"厌兵",加上投降派从中作梗,流言蜚语,打击寇准,结果在自己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真宗同意与契丹媾和,寇准也被迫认可,与契丹订立了一个岁输币"三十万"的所谓"澶渊之盟"(澶渊是澶州西南一个湖泽)的屈辱和约。澶渊之盟本身当然是不值得称道的,但澶州一战打得敌方落花流水,余敌弃甲曳兵而走,主要是寇准的指挥得当。这点,真宗是非常清楚的,因而战事结束,他给寇准加官进爵,更加器重。
 
 这一战役的胜利,本可乘机北进,收复失地;但因真宗的亲征,原非出于自愿,又"厌兵",加上投降派从中作梗,流言蜚语,打击寇准,结果在自己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真宗同意与契丹媾和,寇准也被迫认可,与契丹订立了一个岁输币"三十万"的所谓"澶渊之盟"(澶渊是澶州西南一个湖泽)的屈辱和约。澶渊之盟本身当然是不值得称道的,但澶州一战打得敌方落花流水,余敌弃甲曳兵而走,主要是寇准的指挥得当。这点,真宗是非常清楚的,因而战事结束,他给寇准加官进爵,更加器重。
  
 然而"素与寇准不协"的王钦若却"深嫉之",乘机挑拨离间,谗言中伤。一日会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之。钦若见此则进言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钦若又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一时愕然,说不出道道,只反问一问"为什么"后,钦若又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
 然而"素与寇准不协"的王钦若却"深嫉之",乘机挑拨离间,谗言中伤。一日会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之。钦若见此则进言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钦若又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一时愕然,说不出道道,只反问一问"为什么"后,钦若又曰:"城下之盟,《[[ 春秋]] 》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帝听了有些不痛快,未等他开口,钦若又加尖:"陛下闻博(赌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原来就认为寇准"刚直难独任"的真宗经钦若这样一挑拨,对寇准产生了疑虑,景德二年就用王旦为宰相,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寇准虽然背了黑锅,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优良的政治品质却为人民所承认,故在戏剧中,他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出现的。
+
 帝听了有些不痛快,未等他开口,钦若又加尖:"陛下闻博(赌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原来就认为寇准"刚直难独任"的真宗经钦若这样一挑拨,对[[ 寇准]] 产生了疑虑,景德二年就用王旦为宰相,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寇准虽然背了黑锅,但他的爱国精神和优良的政治品质却为人民所承认,故在戏剧中,他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出现的。
  
== 嫁祸于人 ==
+
== 嫁祸于人 ==
 宋真宗咸平年间,王钦若为科举主考官。考生临津任懿为录取开后门,间接通过王要好的一个僧人惠秦搭桥引线,送了三百五十两的贿赂银票到王家撮成其事。其时王在试院监考,任懿这名字,是王的妻子李氏暗中写在他家奴仆祁睿的手臂上,祁睿以进试院给王送汤饮为名而告诉王的,任懿的贿赂银数也由祁睿同时告诉了王。这场腌脏交易虽然做成了,但事后为人检举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疏请皇上要逮钦若归案惩处。
+
 宋真宗咸平年间,王钦若为科举主考官。考生临津任懿为录取开后门,间接通过王要好的一个僧人惠秦搭桥引线,送了三百五十两的贿赂银票到王家撮成其事。其时王在试院监考,任懿这名字,是王的妻子李氏暗中写在他家奴仆祁睿的手臂上,[[ 祁睿]] 以进试院给王送汤饮为名而告诉王的,任懿的贿赂银数也由祁睿同时告诉了王。这场腌脏交易虽然做成了,但事后为人检举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疏请皇上要逮钦若归案惩处。
  
御史拷问任懿作弊情节,任说:妻兄张驾认识考官洪湛,曾与张一起到过洪家里说过考试开后门的事;但后来真的贿赂行事,是间接通过僧人惠秦等人暗中进行的,被贿赂者是谁他不清楚。拷问祁睿、惠秦,虽承认干了这上述勾当,但于太常寺另外鞫问王钦若时,王却将祁睿、惠秦口供全盘否定。且说祁是前几日才到他家为佣的(祁原是王任毫州判官时小吏,虽跟随王多年了,但祁的户藉一直在毫州,后来才移来王家,故王诡称祁前几日来他家为佣),还不信任祁,祁也不可能干这种勾当。说到与惠秦的关系,王承认彼此友情甚厚,但惠秦从未登过他家的门。
+
[[ 御史]] 拷问任懿作弊情节,任说:妻兄张驾认识考官洪湛,曾与张一起到过洪家里说过考试开后门的事;但后来真的贿赂行事,是间接通过僧人惠秦等人暗中进行的,被贿赂者是谁他不清楚。拷问[[ 祁睿]] 、惠秦,虽承认干了这上述勾当,但于太常寺另外鞫问王钦若时,王却将祁睿、惠秦口供全盘否定。且说祁是前几日才到他家为佣的(祁原是王任毫州判官时小吏,虽跟随王多年了,但祁的户藉一直在毫州,后来才移来王家,故王诡称祁前几日来他家为佣),还不信任祁,祁也不可能干这种勾当。说到与惠秦的关系,王承认彼此友情甚厚,但惠秦从未登过他家的门。
  
 
 因王的狡辩,这两点都落实不了。鉴于王当时是真宗的红人,法司不敢深究,最后把这考场贿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既削籍,又流放儋州以死。当时人们虽知洪是冤案,但因王当时是副宰相,权势大,谁也不敢出来抱不平。
 
 因王的狡辩,这两点都落实不了。鉴于王当时是真宗的红人,法司不敢深究,最后把这考场贿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既削籍,又流放儋州以死。当时人们虽知洪是冤案,但因王当时是副宰相,权势大,谁也不敢出来抱不平。
  
== 抢功为己 ==
+
== 抢功为己 ==
 
 这也就是群众说的一句俗话:"取到经是唐僧的,犯了祸是孙猴子的。"这里举修纂《册府元龟》为例。王钦若与寇准不和,罢为副宰相兼任刑部侍郞、资政殿学士后,宋真宗命他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该书专录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所录以正史为主,兼及经、子、集。全书正文一千卷,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每部有"总序",类似小沿革史;每门有"小序",类似每门的总论。
 
 这也就是群众说的一句俗话:"取到经是唐僧的,犯了祸是孙猴子的。"这里举修纂《册府元龟》为例。王钦若与寇准不和,罢为副宰相兼任刑部侍郞、资政殿学士后,宋真宗命他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该书专录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所录以正史为主,兼及经、子、集。全书正文一千卷,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每部有"总序",类似小沿革史;每门有"小序",类似每门的总论。
  
 《册府元龟》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开始修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前后共八年。在修纂过程中,因每修辑一部分要向真宗汇报,如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则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谢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真宗的谴问时,则推卸责任,叮嘱书吏说是杨亿等人干的。
+
 《[[ 册府元龟]] 》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开始修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前后共八年。在修纂过程中,因每修辑一部分要向真宗汇报,如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则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谢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真宗的谴问时,则推卸责任,叮嘱书吏说是杨亿等人干的。
  
== 奸邪险伪 ==
+
== 奸邪险伪 ==
'''王钦若'''诸于上述的"奸邪险伪",大中祥符七年马知节与王一起在枢密院任事时,马曾当着真宗的面进行揭露丑诋,曾使王一度罢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而王本身从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华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有深厚影响),特别是当了大官后,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书仪制》、《五岳广闻记》等书,校刊道书数百卷),"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
+
'''王钦若'''诸于上述的"奸邪险伪",大中祥符七年马知节与王一起在枢密院任事时,马曾当着真宗的面进行揭露丑诋,曾使王一度罢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而王本身从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时,在宜春的湖岗寺和奉新华林书院读过书,这两地都是当时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有深厚影响),特别是当了大官后,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书仪制》、《[[ 五岳广闻记]] 》等书,校刊道书数百卷),"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
  
 
 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在此情况之下,钦若的龌龊行径更得不到揭露。只是到了以后,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可能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在此情况之下,钦若的龌龊行径更得不到揭露。只是到了以后,仁宗的头脑冷静下来,可能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 地域之见 ==
+
== 地域之见 ==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有的同志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来看,似乎是肯定。如《历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任爽在《唐宋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地域特征》一文中说:
+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有的同志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来看,似乎是肯定。如《[[ 历史研究]] 》1987年第二期任爽在《唐宋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地域特征》一文中说:
  
 
 唐宋之际,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的根本改观,同时给南北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当时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南北分野的特色;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由西北移向中原,再由中原移向南方,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容。
 
 唐宋之际,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的根本改观,同时给南北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当时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表现出鲜明的南北分野的特色;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由西北移向中原,再由中原移向南方,这一循序渐进的发展,包含了极为复杂的内容。
行 72: 行 72:
 
 大体上,五代以前,由于南方较为落后,所以基本上是南方接受北方的影响;五代以后,由于南方的发展,这一趋势出现了逆转,南方开始更多地影响北方。这一进步,意味着北方地主阶级集团传统的优势地位,首先是政治优势地位的丧失。因此,这一进步绝不可能被北方地主阶级集团所轻易接受。唐宋之际,大多数北方人士对这一进步,特别是对南方政治势力的崛起采取了一致的敌对态度。北方人士如此,当然南方人士也不会自甘菲薄,双方从各个角度、利用各种手段展开攻击,其势头之猛烈、目标之明确、阵线之清晰,前所未有。
 
 大体上,五代以前,由于南方较为落后,所以基本上是南方接受北方的影响;五代以后,由于南方的发展,这一趋势出现了逆转,南方开始更多地影响北方。这一进步,意味着北方地主阶级集团传统的优势地位,首先是政治优势地位的丧失。因此,这一进步绝不可能被北方地主阶级集团所轻易接受。唐宋之际,大多数北方人士对这一进步,特别是对南方政治势力的崛起采取了一致的敌对态度。北方人士如此,当然南方人士也不会自甘菲薄,双方从各个角度、利用各种手段展开攻击,其势头之猛烈、目标之明确、阵线之清晰,前所未有。
  
== 政治斗争 ==
+
== 政治斗争 ==
 接着,作者在缕述唐宋之际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首先说了唐代后期永贞革新运动是南方人争取全国政治地位的初次尝试,因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的"二王"(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以后在谈到王安石变法中,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同以司马光为首的另一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其原因,除了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观点不一致外,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谁来改革的斗争,因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中坚人物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等人都是北方人。作者在论述北宋初年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时,对南北两派的尖锐对立作了更多形象具体的描绘。他说:
+
 接着,作者在缕述唐宋之际持续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中,首先说了唐代后期永贞革新运动是南方人争取全国政治地位的初次尝试,因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的"二王"(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以后在谈到王安石变法中,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同以[[ 司马光]] 为首的另一派之间的尖锐对立,其原因,除了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观点不一致外,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谁来改革的斗争,因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 王安石]] [[ 吕惠卿]] 、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中坚人物[[ 司马光]] [[ 文彦博]] 、吕诲、程颢等人都是北方人。作者在论述北宋初年南北政治势力的斗争时,对南北两派的尖锐对立作了更多形象具体的描绘。他说:
  
 《道山清话》载:"太祖尝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实录、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言之甚详。皆言太祖亲为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尝上。"及真宗欲相临江军人王钦若,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当国者"为理由大加阻挠。王旦死后,王钦若始大用,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宋史·王旦传》)王旦以识人善任著称,尚需找些"公议"一类的理由搪塞舆论,不敢过分露骨。寇准则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
+
 《[[ 道山清话]] 》载:"太祖尝有言:'不用南人为相。'实录、国史皆载。陶谷《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言之甚详。皆言太祖亲为写:'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尝上。"及真宗欲相临江军人王钦若,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当国者"为理由大加阻挠。王旦死后,王钦若始大用,发牢骚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宋史·王旦传》)王旦以识人善任著称,尚需找些"公议"一类的理由搪塞舆论,不敢过分露骨。寇准则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
  
 抚州人晏殊,七岁以神童其荐。真宗召其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不高兴,曰:"殊江外人!"连真宗也觉得不象话,反驳说:"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宋史·晏殊传》)及临江军人萧贯(新喻人)当作状元,寇准又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结果北人蔡齐夺魁。寇准出院,居然对同僚夸耀:"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邻几杂志》)
+
 抚州人晏殊,七岁以神童其荐。真宗召其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寇准不高兴,曰:"殊江外人!"连真宗也觉得不象话,反驳说:"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宋史·晏殊传》)及临江军人萧贯(新喻人)当作状元,寇准又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结果北人蔡齐夺魁。[[ 寇准]] 出院,居然对同僚夸耀:"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邻几杂志》)
  
 
 这种状况,使得在朝南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始终有一种"弱羽惊弦势未安"(《东轩笔录》)的惆怅。但是,南方政治势力的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意愿所能阻止。自真宗破例以王钦若为相,其后居相位者五十四人,而南人有二十九,超过了半数,与唐代仅占十分之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太祖御笔刻石的下落,尤其发人深省。据《道山清话》:"自王文穆(钦若)大拜后,吏辈故坏壁,因移石他处。后寝不知所在。既而王安石、章惇相继用事,石为人窃去。"
 
 这种状况,使得在朝南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始终有一种"弱羽惊弦势未安"(《东轩笔录》)的惆怅。但是,南方政治势力的发展,并非统治者个人意愿所能阻止。自真宗破例以王钦若为相,其后居相位者五十四人,而南人有二十九,超过了半数,与唐代仅占十分之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太祖御笔刻石的下落,尤其发人深省。据《道山清话》:"自王文穆(钦若)大拜后,吏辈故坏壁,因移石他处。后寝不知所在。既而王安石、章惇相继用事,石为人窃去。"
行 83: 行 83:
 
"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据此典则,王旦阻挠南人王钦若入相当国;寇准以北人自居,打开窗子说亮话,说"南方下国"之人,"不宜冠多士",要入阁拜相当然更是不允许的。最后终于冲破了这个"门户之见",王钦若登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当宰相的第一人。而王曾说王钦若等五人为"五鬼",南北"门户之见"可能是个因素,因为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等四人都是南方人,只有山阳人刘承珪,他是属山东的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尚不清楚。
 
"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据此典则,王旦阻挠南人王钦若入相当国;寇准以北人自居,打开窗子说亮话,说"南方下国"之人,"不宜冠多士",要入阁拜相当然更是不允许的。最后终于冲破了这个"门户之见",王钦若登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当宰相的第一人。而王曾说王钦若等五人为"五鬼",南北"门户之见"可能是个因素,因为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等四人都是南方人,只有山阳人刘承珪,他是属山东的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尚不清楚。
  
==   主要功绩 ==
+
== 主要功绩 ==
  册府元龟
+
册府元龟
 王钦若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历时8年。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
+
 王钦若与杨亿等主持修纂的《册府元龟》,历时8年。与《[[ 太平广记]] 》、《[[ 太平御览]] 》、《[[ 文苑英华]] 》合称"宋四大书"。
  
 《册府元龟》共1000卷31部1116门,它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太平御览》一倍,有940 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有助于使用本书。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
+
 《册府元龟》共1000卷31部1116门,它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 太平御览]] 》一倍,有940 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 佩文韵府]] 》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有助于使用本书。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
  
 
 直至近代,始为史学家陈垣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来补史校史,清朝辑佚家未加利用,实属遗憾。从此以后,利用此书者方日益增多。
 
 直至近代,始为史学家陈垣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来补史校史,清朝辑佚家未加利用,实属遗憾。从此以后,利用此书者方日益增多。
  
 自上古至五代,分门排列,所辑资料出于正史、野史及唐五代诏令,奏议等,其中唐、五代诏令、奏议已多不传。文中一些俚语,也未加删节,原始资料价值较高,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很有价值。
+
 自上古至五代,分门排列,所辑资料出于[[ 正史]] 、野史及唐五代诏令,奏议等,其中唐、五代诏令、奏议已多不传。文中一些俚语,也未加删节,原始资料价值较高,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作很有价值。
  
 
 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命他选官详校《道藏经》,于九年(1016)奏上。八年(1015)崇文院起火,太宗、真宗二代藏书大半煨尽。又命他提点写校馆阁书籍,以陈彭年为副手,借太清楼本补写。
 
 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命他选官详校《道藏经》,于九年(1016)奏上。八年(1015)崇文院起火,太宗、真宗二代藏书大半煨尽。又命他提点写校馆阁书籍,以陈彭年为副手,借太清楼本补写。
  
== 怜悯人才 ==
+
== 怜悯人才 ==
 
'''王钦若'''对落魄的知识分子和林岩之士曾寄予怜悯、敬仰之情。大中祥符年间,钦若失帝眷出判杭州时,见一老尉,苍颜华发,有些不悦;及问其履历时,乃是他的同榜进士,即恻然同情,又上奏朝廷进升为京官。尉感慨万千以诗谢钦若曰:"当年同试大明宫,文字虽同命不同。我作尉曹君作相,东风原没两般风。"仁宗即位,钦若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时,有次路过杭州,拜访隐居在西湖孤山上的诗人林逋(人称和靖先生)。临别,林以诗送之曰:"虎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阴长碧苔。丞相望崇宾谒少,清谈应喜道人来。"
 
'''王钦若'''对落魄的知识分子和林岩之士曾寄予怜悯、敬仰之情。大中祥符年间,钦若失帝眷出判杭州时,见一老尉,苍颜华发,有些不悦;及问其履历时,乃是他的同榜进士,即恻然同情,又上奏朝廷进升为京官。尉感慨万千以诗谢钦若曰:"当年同试大明宫,文字虽同命不同。我作尉曹君作相,东风原没两般风。"仁宗即位,钦若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时,有次路过杭州,拜访隐居在西湖孤山上的诗人林逋(人称和靖先生)。临别,林以诗送之曰:"虎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阴长碧苔。丞相望崇宾谒少,清谈应喜道人来。"
== 人物评价 ==
 
赵祯: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1]
 
  
 王曾: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1]
+
== 人物评价 ==
 +
赵祯: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新浪网,2017-12-19]</ref>
 +
 
 +
 王曾: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脱脱:王钦若、丁谓、夏竦,世皆指为奸邪。真宗时,海内乂安,文治洽和,群臣将顺不暇,而封禅之议成于谓,天书之诬造端于钦若,所谓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竦阴谋猜阻,钩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钦若以赃贿干吏议,其得免者幸矣。然而党恶丑正,几败国家,谓其尤者哉。[1]
+
 脱脱:王钦若、丁谓、夏竦,世皆指为奸邪。真宗时,海内乂安,文治洽和,群臣将顺不暇,而封禅之议成于谓,天书之诬造端于钦若,所谓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竦阴谋猜阻,钩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钦若以赃贿干吏议,其得免者幸矣。然而党恶丑正,几败国家,谓其尤者哉。  
  
== 逸闻趣事 ==
+
== 逸闻趣事 ==
 
 拒收礼金
 
 拒收礼金
  
 
 他中进士后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一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谷,因等候收粮时间太长,盘缠用完了,真是发急。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令仓司全部收下。为使这笔谷不致霉烂变质,在另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真宗见疏大喜,说他有相才,改判三司。
 
 他中进士后为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一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谷,因等候收粮时间太长,盘缠用完了,真是发急。钦若了解到这情况,令仓司全部收下。为使这笔谷不致霉烂变质,在另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真宗见疏大喜,说他有相才,改判三司。
  
==   史籍记载 ==
+
== 史籍记载 ==
 《宋史·王钦若传》[1]
+
 《宋史·王钦若传》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钦若早孤,郁爱之。太宗伐太原时,钦若才十八,作《平晋赋论》献行在。郁为濠州判官,将死,告家人曰:"吾历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后必有兴者,其在吾孙乎!"
+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钦若早孤,郁爱之。太宗伐太原时,钦若才十八,作《[[ 平晋赋论]] 》献行在。郁为濠州判官,将死,告家人曰:"吾历官逾五十年,慎于用刑,活人多矣,后必有兴者,其在吾孙乎!"
  
 
 钦若擢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时毋宾古为度支判官,尝言曰:"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仆将启蠲之。"钦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数,翌日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顾不知邪?"钦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帝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蜀寇王均始平,为西川安抚使。所至问系囚,自死罪以下第降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还,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给事中。
 
 钦若擢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迁秘书省秘书郎,监庐州税。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时毋宾古为度支判官,尝言曰:"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仆将启蠲之。"钦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数,翌日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顾不知邪?"钦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帝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蜀寇王均始平,为西川安抚使。所至问系囚,自死罪以下第降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还,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给事中。
行 120: 行 121:
 
 祁睿本亳小吏,虽从钦若久,而名犹隶亳州。钦若乃言:"向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门。"帝方顾钦若厚,命邢昺、阎承翰等于太常寺别鞫之。懿更云妻兄张驾识知举官洪湛,尝俱造湛门。始但以银属二僧,不知达主司为谁。昺等遂诬湛受懿银,湛适使陕西还,而狱已具。时驾且死,睿又悉遁去,钦若因得固执祁睿休役后始佣于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识惠秦,故皆无证验。湛坐削藉、流儋州,而钦若遂免。方湛代王旦入知贡举,懿已试第三场,及官收湛赃,家无有也,乃以湛假梁颢白金器输官,湛遂死贬所。人知其冤,而钦若恃势,人莫敢言者。
 
 祁睿本亳小吏,虽从钦若久,而名犹隶亳州。钦若乃言:"向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门。"帝方顾钦若厚,命邢昺、阎承翰等于太常寺别鞫之。懿更云妻兄张驾识知举官洪湛,尝俱造湛门。始但以银属二僧,不知达主司为谁。昺等遂诬湛受懿银,湛适使陕西还,而狱已具。时驾且死,睿又悉遁去,钦若因得固执祁睿休役后始佣于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识惠秦,故皆无证验。湛坐削藉、流儋州,而钦若遂免。方湛代王旦入知贡举,懿已试第三场,及官收湛赃,家无有也,乃以湛假梁颢白金器输官,湛遂死贬所。人知其冤,而钦若恃势,人莫敢言者。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将幸澶渊。钦若自请北行,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使,真宗亲宴以遣之。素与寇准不协,及还,累表愿解政事,罢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寻判尚书都省,修《册府元龟》,或褒赞所及,钦若自名表首以谢,即缪误有所谴问,戒书吏但云杨亿以下,其所为多此类也。岁中,改兵部,升大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初,钦若罢,为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准定其班在翰林学士下。钦若诉于帝,复加"大"字,班承旨上。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修国史。
+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将幸澶渊。钦若自请北行,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使,真宗亲宴以遣之。素与寇准不协,及还,累表愿解政事,罢为刑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寻判尚书都省,修《[[ 册府元龟]] 》,或褒赞所及,钦若自名表首以谢,即缪误有所谴问,戒书吏但云杨亿以下,其所为多此类也。岁中,改兵部,升大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初,钦若罢,为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准定其班在翰林学士下。钦若诉于帝,复加"大"字,班承旨上。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修国史。
  
 大中祥符初,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为天书仪卫副使。先是,真宗尝梦神人言"赐天书于泰山",即密谕钦若。钦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见黄素曳草上,有字不能识,皇城吏王居正见其上有御名,以告。钦若既得之,具威仪奉导至社首,跪授中使,驰奉以进。真宗至含芳园奉迎,出所上《天书再降祥瑞图》示百僚。钦若又言至岳下两梦神人,愿增建庙庭。及至威雄将军庙,其神像如梦中所见,因请构亭庙中。封禅礼成,迁礼部尚书,命作《社首颂》,迁户部尚书。从祀汾阴,复为天书仪卫副使,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学士晁迥草制,误削去官,有诏仍带吏部尚书。圣祖降,加检校太尉。钦若居第在太庙后壖,自言出入诃导不自安,因易赐官第于安定坊。七年,为同天书刻玉使。
+
 大中祥符初,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为天书仪卫副使。先是,真宗尝梦神人言"赐天书于泰山",即密谕钦若。钦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见黄素曳草上,有字不能识,皇城吏王居正见其上有御名,以告。钦若既得之,具威仪奉导至社首,跪授中使,驰奉以进。真宗至含芳园奉迎,出所上《[[ 天书再降祥瑞图]] 》示百僚。钦若又言至岳下两梦神人,愿增建庙庭。及至威雄将军庙,其神像如梦中所见,因请构亭庙中。封禅礼成,迁[[ 礼部尚书]] ,命作《社首颂》,迁[[ 户部尚书]] 。从祀汾阴,复为天书仪卫副使,迁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学士晁迥草制,误削去官,有诏仍带吏部尚书。圣祖降,加检校太尉。钦若居第在太庙后壖,自言出入诃导不自安,因易赐官第于安定坊。七年,为同天书刻玉使。
  
 马知节同在枢密,素恶钦若,议论不相下。会泸州都巡检王怀信等上平蛮功,钦若久不决,知节因面诋其短,争于帝前。及趣论赏,钦若遂擅除怀信等官,坐是,罢枢密使,奉朝请。改刻玉副使、知通进银台司。复拜枢密使、同平章事。上玉皇尊号,迁尚书右仆射、判礼仪院,为会灵观使。有龟蛇见拱圣营,因其地建详源观,命钦若总领之。寻拜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下一年,为景灵使,阅《道藏》,得赵氏神仙事迹四十人,绘于廊庑。再下一年,商州捕得道士谯文易,畜禁书,能以术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尝出入钦若家,得钦若所遗诗。帝以问钦若,谢不省,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
 马知节同在枢密,素恶钦若,议论不相下。会泸州都巡检王怀信等上平蛮功,钦若久不决,知节因面诋其短,争于帝前。及趣论赏,钦若遂擅除怀信等官,坐是,罢枢密使,奉朝请。改刻玉副使、知通进银台司。复拜枢密使、同平章事。上玉皇尊号,迁尚书右仆射、判礼仪院,为会灵观使。有龟蛇见拱圣营,因其地建详源观,命钦若总领之。寻拜左仆射兼[[ 中书侍郎]] 、同平章事。下一年,为景灵使,阅《道藏》,得赵氏神仙事迹四十人,绘于廊庑。再下一年,商州捕得道士谯文易,畜禁书,能以术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尝出入钦若家,得钦若所遗诗。帝以问钦若,谢不省,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宋仁宗为皇太子,自以东宫师保请归朝,复为资政大学士。诏日赴资善堂侍讲皇太子。会辅臣兼领三少,钦若以品高求换秩,拜司空,寻除山南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与宰相丁谓不相悦,以疾请就医京师,不报。令其子从益移文河南府,舆疾而归。谓言钦若擅去官守,命御史中丞薛映就第按问。钦若惶恐伏罪,降司农卿、分司南京,夺从益一官。
+
 宋仁宗为皇太子,自以东宫师保请归朝,复为资政大学士。诏日赴资善堂侍讲皇太子。会辅臣兼领三少,钦若以品高求换秩,拜司空,寻除山南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与宰相丁谓不相悦,以疾请就医京师,不报。令其子从益移文河南府,舆疾而归。谓言钦若擅去官守,命[[ 御史中丞]] 薛映就第按问。钦若惶恐伏罪,降司农卿、分司南京,夺从益一官。
  
 仁宗即位,改秘书监,起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仁宗尝为飞白书,适钦若有奏至,因大书"王钦若"字。是时,冯拯病,太后有再相钦若意,即取字缄置汤药合,遣中人赍以赐,且口宣召之。至国门而人未有知者。既朝,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
 仁宗即位,改秘书监,起为太常卿、知濠州,以[[ 刑部尚书]] 知江宁府。仁宗尝为飞白书,适钦若有奏至,因大书"王钦若"字。是时,冯拯病,太后有再相钦若意,即取字缄置汤药合,遣中人赍以赐,且口宣召之。至国门而人未有知者。既朝,复拜司空、[[ 门下侍郎]] 、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帝初临政,钦若谓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为《迁叙图》以献。《真宗实录》成,进司徒,以郊祀恩,封冀国公。知邵武军吴植病,求外徙,因殿中丞余谔以黄金遗钦若,未至,而植复遣牙吏至钦若第问之。钦若执以送官,植、谔皆坐贬。初,钦若安抚西川,植为新繁县尉,尝荐举之。至是,亦当以失举坐罪,诏勿问。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及所亲信二十余人。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
 帝初临政,钦若谓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为《[[ 迁叙图]] 》以献。《真宗实录》成,进司徒,以郊祀恩,封冀国公。知邵武军吴植病,求外徙,因殿中丞余谔以黄金遗钦若,未至,而植复遣牙吏至钦若第问之。钦若执以送官,植、谔皆坐贬。初,钦若安抚西川,植为新繁县尉,尝荐举之。至是,亦当以失举坐罪,诏勿问。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及所亲信二十余人。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钦若尝言:"少时过圃田,夜起视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后使蜀,至褒城道中,遇异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视其刺字,则唐相裴度也。"及贵,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仪建坛场以礼神,朱书"紫微"二字陈于坛上。表修裴度祠于圃田,官其裔孙,自撰文以纪其事。
 
 钦若尝言:"少时过圃田,夜起视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后使蜀,至褒城道中,遇异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视其刺字,则唐相裴度也。"及贵,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仪建坛场以礼神,朱书"紫微"二字陈于坛上。表修裴度祠于圃田,官其裔孙,自撰文以纪其事。
  
 真宗封泰山、祀汾阴,而天下争言符瑞,皆钦若与丁谓倡之。尝建议躬谒元德皇太后别庙,为庄穆皇后行期服。议者以为天子当绝傍期,钦若所言不合礼。又请置先蚕并寿星祠,升天皇北极帝坐于郊坛第一龛,增执法、孙星位,别制王公以下车辂、鼓吹,以备拜官、婚葬。所著书有《卤簿记》、《彤管懿范》、《天书仪制》、《圣祖事迹》、《翊圣真君传》、《五岳广闻记》、《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钦若自以深达道教,多所建明,领校道书,凡增六百余卷。
+
 真宗封泰山、祀汾阴,而天下争言符瑞,皆钦若与丁谓倡之。尝建议躬谒元德皇太后别庙,为庄穆皇后行期服。议者以为天子当绝傍期,钦若所言不合礼。又请置先蚕并寿星祠,升天皇北极帝坐于郊坛第一龛,增执法、[[ 孙星位]] ,别制王公以下车辂、鼓吹,以备拜官、婚葬。所著书有《[[ 卤簿记]] 》、《[[ 彤管懿范]] 》、《[[ 天书仪制]] 》、《圣祖事迹》、《[[ 翊圣真君传]] 》、《五岳广闻记》、《列宿万灵朝真图》、《[[ 罗天大醮仪]] 》。钦若自以深达道教,多所建明,领校道书,凡增六百余卷。
  
 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然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帝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马知节尝斥其奸状,帝亦不之罪。其后仁宗尝谓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对曰:"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
 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然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帝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马知节尝斥其奸状,帝亦不之罪。其后仁宗尝谓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王曾对曰:"钦若与丁谓、林特、[[ 陈彭年]] 、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钦若子从益,终赞善大夫,追赐进士及第。后无子,以叔之子为后。
 
 钦若子从益,终赞善大夫,追赐进士及第。后无子,以叔之子为后。
 +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於 2021年8月20日 (五) 00:25 的最新修訂

王欽若
出生 962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王文穆、癭相
職業 司空、門下侍郎等職
知名於 編撰《冊府元龜》
知名作品 《冊府元龜》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時期宰相、主和勢力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 。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天聖三年(1025年)卒,追贈太師、中書令,諡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人物生平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諡"文穆",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東門王家)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宋真宗時期的宰相,主和派的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 。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咸平四年(1001年),王欽若出任參知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圍瀛州(今河北河間),進逼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東)。他密請真宗往金陵(今江蘇南京),為寇準所阻。後出判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因與寇準不協,要求去職主修《冊府元龜》。他為挑撥宋真宗與寇準關係,指責澶淵之盟為城下之盟,使寇準罷相。

大中祥符年間,真宗夢見神人賜"天書"於泰山,他為迎合真宗,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號為大功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為樞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領銜編纂的《冊府元龜》書成,功攬於己而咎歸於人。

天禧元年(1017年)為相。三年,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後復為相。因他狀貌短小,頸有疣,時人稱為癭相。為人奸邪險偽,善迎合帝意。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交結,時人謂之五鬼。

行政風格

投機取巧 邀他人之功為已功。王欽若為太常丞、判三司(鹽鐵、度支、戶部)理欠憑由司時,度支判官毋濱古有次對他說:"全國老百姓因逃亡拖欠下的錢糧,自五代起到如今,雖政府一直在催繳,但始終上繳不了,因老百姓實在是太貧困了,負擔不起。我將疏請皇上,將這筆錢糧減免。"王一聽,認為這是樁邀功請賞的好買賣,連夜命人核算好這筆拖欠錢糧的總數和減免成數,第二日,即以他個人名義搶先疏奏真宗。真宗一見這奏疏大驚,找來王問:"這件事難道先帝不知道嗎?"王從容詭稱:"先帝本來就知道的,只是他有意把它留給陛下來處理,以收人心。"真宗聽了大喜,即日下令減免錢糧一千多萬擔,並釋放囚犯三千餘人。從此,真宗對王更器重,召為翰林學士。後調西川安撫使還朝,又授左諫議大夫、參加知政事(副宰相)。

迎合帝意

大搞荒誕無稽的迷信活動。有一次,真宗曾夢見神人對他說:"(吾)賜(汝)天書於泰山。"真宗是迷信道教的,信以為真,並將這事暗中告訴了王欽若。後大中祥符初年王為泰山封禪經度制置使兼判兗州時,為了迎合帝意,偽造天書,即所謂《天書再降祥瑞圖》,通過朝廷中官,奉獻真宗。

且事前部署周詳,八方縫合,捏造情節,說是某年六月甲子日,有木工董祚於泰山醴泉亭之北見有一方黃絹飄搖草上,走近一看,除上有御名"真宗"二字外,其他字都不能識,便拾來請欽若過目。欽若細看,乃知是《天書再降祥瑞圖》,便盥手威儀迎奉至社首,然後又跪授中官,馳奉皇上。同時他還說,他來到泰山任職後,曾兩次夢見神人,要求增建廟庭。

王欽若把他編的這一套鬼話一說,真宗信以為真,既封禪泰山,在泰山上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而王欽若也因此大撈一把,命他為天書儀衛副使,遷吏部尚書(因前與寇準不和,已罷參知政事,為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次年,又升為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挑撥離間

讒語傷人,打擊政敵。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方契丹(即遼國)軍隊大舉南侵,深入到北宋都城開封以北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宋朝君臣上下驚惶失措。為避契丹鋒芒,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今南京),大臣陳堯叟(蜀人)主張遷都成都,只有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抗戰,不僅不主張遷都,還主張宋真宗親征,說當今"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若向南遷都,"所在人心崩潰",契丹乘勢深入,則天下不可保。

最後真宗勉強聽了寇準的話,穩住陣腳,與寇準一起親征。河北軍民聽到皇帝與宰相來,抗戰情緒十分高漲,"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驚愕,不能成列"。由於真宗把軍事指揮權全給寇準,"號令明肅,士卒喜悅";而寇準在大敵當前,抗戰堅決、果敢,指揮機智、鎮定。故宋軍和契丹一接觸,契丹軍被"斬獲大半",並射死其大將軍撻覽。

這一戰役的勝利,本可乘機北進,收復失地;但因真宗的親征,原非出於自願,又"厭兵",加上投降派從中作梗,流言蜚語,打擊寇準,結果在自己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真宗同意與契丹媾和,寇準也被迫認可,與契丹訂立了一個歲輸幣"三十萬"的所謂"澶淵之盟"(澶淵是澶州西南一個湖澤)的屈辱和約。澶淵之盟本身當然是不值得稱道的,但澶州一戰打得敵方落花流水,余敵棄甲曳兵而走,主要是寇準的指揮得當。這點,真宗是非常清楚的,因而戰事結束,他給寇準加官進爵,更加器重。

然而"素與寇準不協"的王欽若卻"深嫉之",乘機挑撥離間,讒言中傷。一日會朝,寇準先退,真宗目送之。欽若見此則進言曰:"陛下敬寇準,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欽若又問:"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准有社稷功,何也?"帝一時愕然,說不出道道,只反問一問"為什麼"後,欽若又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帝聽了有些不痛快,未等他開口,欽若又加尖:"陛下聞博(賭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盡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原來就認為寇準"剛直難獨任"的真宗經欽若這樣一挑撥,對寇準產生了疑慮,景德二年就用王旦為宰相,將寇準降為刑部尚書,知陝州。寇準雖然背了黑鍋,但他的愛國精神和優良的政治品質卻為人民所承認,故在戲劇中,他是作為一個"清官"的典型出現的。

嫁禍於人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欽若為科舉主考官。考生臨津任懿為錄取開後門,間接通過王要好的一個僧人惠秦搭橋引線,送了三百五十兩的賄賂銀票到王家撮成其事。其時王在試院監考,任懿這名字,是王的妻子李氏暗中寫在他家奴僕祁睿的手臂上,祁睿以進試院給王送湯飲為名而告訴王的,任懿的賄賂銀數也由祁睿同時告訴了王。這場醃髒交易雖然做成了,但事後為人檢舉揭發,御史中丞趙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並疏請皇上要逮欽若歸案懲處。

御史拷問任懿作弊情節,任說:妻兄張駕認識考官洪湛,曾與張一起到過洪家裡說過考試開後門的事;但後來真的賄賂行事,是間接通過僧人惠秦等人暗中進行的,被賄賂者是誰他不清楚。拷問祁睿、惠秦,雖承認幹了這上述勾當,但於太常寺另外鞫問王欽若時,王卻將祁睿、惠秦口供全盤否定。且說祁是前幾日才到他家為傭的(祁原是王任毫州判官時小吏,雖跟隨王多年了,但祁的戶藉一直在毫州,後來才移來王家,故王詭稱祁前幾日來他家為傭),還不信任祁,祁也不可能幹這種勾當。說到與惠秦的關係,王承認彼此友情甚厚,但惠秦從未登過他家的門。

因王的狡辯,這兩點都落實不了。鑑於王當時是真宗的紅人,法司不敢深究,最後把這考場賄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既削籍,又流放儋州以死。當時人們雖知洪是冤案,但因王當時是副宰相,權勢大,誰也不敢出來抱不平。

搶功為己

這也就是群眾說的一句俗話:"取到經是唐僧的,犯了禍是孫猴子的。"這裡舉修纂《冊府元龜》為例。王欽若與寇準不和,罷為副宰相兼任刑部侍郞、資政殿學士後,宋真宗命他與楊億等人主修《冊府元龜》一書。該書專錄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跡;所錄以正史為主,兼及經、子、集。全書正文一千卷,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門。每部有"總序",類似小沿革史;每門有"小序",類似每門的總論。

冊府元龜》從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開始修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前後共八年。在修纂過程中,因每修輯一部分要向真宗匯報,如得到真宗的褒獎稱讚,王欽若則將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謝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真宗的譴問時,則推卸責任,叮囑書吏說是楊億等人幹的。

奸邪險偽

王欽若諸於上述的"奸邪險偽",大中祥符七年馬知節與王一起在樞密院任事時,馬曾當着真宗的面進行揭露醜詆,曾使王一度罷了宰相;但因王能委曲、巧合帝意,賣力為真宗上玉皇尊號、建祥源觀等等,而王本身從年幼起就崇信道教,(年青時,在宜春的湖崗寺和奉新華林書院讀過書,這兩地都是當時有名的道教所在地,可能有深厚影響),特別是當了大官後,更"好神仙之事"(著有《天書儀制》、《五嶽廣聞記》等書,校刊道書數百卷),"情人眼裡出西施",因此真宗對他有種特殊感情,罷相後不久,又官復原職,重登相位,他的齷齪行徑不能得到徹底揭露。

真宗死,仁宗即位,欽若又獻《遷敘圖》,論述"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得到仁皇欣賞,加上太后從中賜以青睞,欽若仍得為宰相,並封為冀國公,恩寵日隆。欽若最後染疾歸家,"帝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錄親屬、親信二十餘人入官。"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在此情況之下,欽若的齷齪行徑更得不到揭露。只是到了以後,仁宗的頭腦冷靜下來,可能聽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覺察、體驗,才對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

地域之見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從有的同志有關這個問題的一些論證來看,似乎是肯定。如《歷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任爽在《唐宋之際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地域特徵》一文中說:

唐宋之際,南方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造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地理與文化地理的根本改觀,同時給南北中國政治力量的對比帶來了深刻變化,從而使當時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衝突表現出鮮明的南北分野的特色;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由西北移向中原,再由中原移向南方,這一循序漸進的發展,包含了極為複雜的內容。

大體上,五代以前,由於南方較為落後,所以基本上是南方接受北方的影響;五代以後,由於南方的發展,這一趨勢出現了逆轉,南方開始更多地影響北方。這一進步,意味着北方地主階級集團傳統的優勢地位,首先是政治優勢地位的喪失。因此,這一進步絕不可能被北方地主階級集團所輕易接受。唐宋之際,大多數北方人士對這一進步,特別是對南方政治勢力的崛起採取了一致的敵對態度。北方人士如此,當然南方人士也不會自甘菲薄,雙方從各個角度、利用各種手段展開攻擊,其勢頭之猛烈、目標之明確、陣線之清晰,前所未有。

政治鬥爭

接着,作者在縷述唐宋之際持續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政治勢力的鬥爭中,首先說了唐代後期永貞革新運動是南方人爭取全國政治地位的初次嘗試,因為革新派的主要人物的"二王"(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以後在談到王安石變法中,以王安石為首的一派同以司馬光為首的另一派之間的尖銳對立,其原因,除了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的觀點不一致外,作者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誰來改革的鬥爭,因為改革派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反對派的中堅人物司馬光文彥博、呂誨、程顥等人都是北方人。作者在論述北宋初年南北政治勢力的鬥爭時,對南北兩派的尖銳對立作了更多形象具體的描繪。他說:

道山清話》載:"太祖嘗有言:'不用南人為相。'實錄、國史皆載。陶谷《開基萬年錄》、《開寶史譜》言之甚詳。皆言太祖親為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嘗上。"及真宗欲相臨江軍人王欽若,大臣王旦即以"祖宗朝未有南人當國者"為理由大加阻撓。王旦死後,王欽若始大用,發牢騷說:"為王公遲我十年作宰相!"(《宋史·王旦傳》)王旦以識人善任著稱,尚需找些"公議"一類的理由搪塞輿論,不敢過分露骨。寇準則公開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無忌憚。

撫州人晏殊,七歲以神童其薦。真宗召其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晏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寇準不高興,曰:"殊江外人!"連真宗也覺得不象話,反駁說:"張九齡非江外人耶?"(《宋史·晏殊傳》)及臨江軍人蕭貫(新喻人)當作狀元,寇準又說:"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結果北人蔡齊奪魁。寇準出院,居然對同僚誇耀:"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鄰幾雜誌》)

這種狀況,使得在朝南人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始終有一種"弱羽驚弦勢未安"(《東軒筆錄》)的惆悵。但是,南方政治勢力的發展,並非統治者個人意願所能阻止。自真宗破例以王欽若為相,其後居相位者五十四人,而南人有二十九,超過了半數,與唐代僅占十分之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至於太祖御筆刻石的下落,尤其發人深省。據《道山清話》:"自王文穆(欽若)大拜後,吏輩故壞壁,因移石他處。後寢不知所在。既而王安石、章惇相繼用事,石為人竊去。"

"不用南人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遺訓。據此典則,王旦阻撓南人王欽若入相當國;寇準以北人自居,打開窗子說亮話,說"南方下國"之人,"不宜冠多士",要入閣拜相當然更是不允許的。最後終於衝破了這個"門戶之見",王欽若登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當宰相的第一人。而王曾說王欽若等五人為"五鬼",南北"門戶之見"可能是個因素,因為王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等四人都是南方人,只有山陽人劉承珪,他是屬山東的北方人,還是南方人?尚不清楚。

主要功績

冊府元龜 王欽若與楊億等主持修纂的《冊府元龜》,歷時8年。與《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合稱"宋四大書"。

《冊府元龜》共1000卷31部1116門,它雖與《太平御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約超《太平御覽》一倍,有940 余萬字,在《四庫全書》中是僅次於《佩文韻府》的第二部大書。這部書的編纂目的是"欲載歷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編纂的特點是所采資料不改舊文,不恰時原文下加注,資料範圍都是正經正史,每部前有總序,每門前有小序,言簡意賅,有助於使用本書。但因所采多為常見書,不注資料出處,以至自宋至清不為學者所重視。

直至近代,始為史學家陳垣所注意並予以肯定和提倡。這部書材料豐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門編纂,以年代為序,凡君臣善跡、奸佞劣行、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學士名行,無不具備,可以說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書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來補史校史,清朝輯佚家未加利用,實屬遺憾。從此以後,利用此書者方日益增多。

自上古至五代,分門排列,所輯資料出於正史、野史及唐五代詔令,奏議等,其中唐、五代詔令、奏議已多不傳。文中一些俚語,也未加刪節,原始資料價值較高,對宋前史籍的輯佚和校勘工作很有價值。

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命他選官詳校《道藏經》,於九年(1016)奏上。八年(1015)崇文院起火,太宗、真宗二代藏書大半煨盡。又命他提點寫校館閣書籍,以陳彭年為副手,借太清樓本補寫。

憐憫人才

王欽若對落魄的知識分子和林岩之士曾寄予憐憫、敬仰之情。大中祥符年間,欽若失帝眷出判杭州時,見一老尉,蒼顏華發,有些不悅;及問其履歷時,乃是他的同榜進士,即惻然同情,又上奏朝廷進升為京官。尉感慨萬千以詩謝欽若曰:"當年同試大明宮,文字雖同命不同。我作尉曹君作相,東風原沒兩般風。"仁宗即位,欽若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時,有次路過杭州,拜訪隱居在西湖孤山上的詩人林逋(人稱和靖先生)。臨別,林以詩送之曰:"虎牙熊軾隱鈴齋,棠樹陰陰長碧苔。丞相望崇賓謁少,清談應喜道人來。"

人物評價

趙禎: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1]

王曾: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如聖諭。

脫脫:王欽若、丁謂、夏竦,世皆指為奸邪。真宗時,海內乂安,文治洽和,群臣將順不暇,而封禪之議成於謂,天書之誣造端於欽若,所謂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竦陰謀猜阻,鈎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欽若以贓賄幹吏議,其得免者幸矣。然而黨惡丑正,幾敗國家,謂其尤者哉。

逸聞趣事

拒收禮金

他中進士後為亳州判官、監會亭倉時,一年天久雨,谷難干,倉司以老百姓送來的谷不干拒絕收納。好些人遠道送谷,因等候收糧時間太長,盤纏用完了,真是發急。欽若了解到這情況,令倉司全部收下。為使這筆谷不致霉爛變質,在另放一處的同時,又奏請凡來倉要糧者,不分先後,一列先支濕谷。真宗見疏大喜,說他有相才,改判三司。

史籍記載

《宋史·王欽若傳》

王欽若,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人。父仲華,侍祖郁官鄂州。會。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欽若早孤,郁愛之。太宗伐太原時,欽若才十八,作《平晉賦論》獻行在。郁為濠州判官,將死,告家人曰:"吾歷官逾五十年,慎於用刑,活人多矣,後必有興者,其在吾孫乎!"

欽若擢進士甲科,為亳州防禦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監廬州稅。改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時毋賓古為度支判官,嘗言曰:"天下逋負,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幾不能勝矣。仆將啟蠲之。"欽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數,翌日上之。真宗大驚曰:"先帝顧不知邪?"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爾。"即日放逋負一千餘萬,釋繫囚三千餘人。帝益器重欽若,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召為翰林學士。蜀寇王均始平,為西川安撫使。所至問繫囚,自死罪以下第降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還,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給事中。

河陰民常德方訟臨津縣尉任懿賂欽若得中第,事下御史台劾治。初,欽若咸平中嘗知貢舉,懿舉諸科,寓僧仁雅舍。仁雅識僧惠秦者與欽若厚,懿與惠秦約,以銀三百五十兩賂欽若,書其數於紙,令惠秦持去。會欽若已入院,屬欽若客納所書於欽若妻李氏,惠秦減所書銀百兩,欲自取之。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於臂,並以所約銀告欽若。懿再入試第五場,睿復持湯飲至貢院,欽若密令奴索取銀,懿未即與而登科去。仁雅馳書河陰,始歸之。德方得其書,以告御史中丞趙昌言,昌言以聞。既捕祁睿等,亦請逮欽若屬吏。

祁睿本亳小吏,雖從欽若久,而名猶隸亳州。欽若乃言:"向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門。"帝方顧欽若厚,命邢昺、閻承翰等於太常寺別鞫之。懿更雲妻兄張駕識知舉官洪湛,嘗俱造湛門。始但以銀屬二僧,不知達主司為誰。昺等遂誣湛受懿銀,湛適使陝西還,而獄已具。時駕且死,睿又悉遁去,欽若因得固執祁睿休役後始傭於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識惠秦,故皆無證驗。湛坐削藉、流儋州,而欽若遂免。方湛代王旦入知貢舉,懿已試第三場,及官收湛贓,家無有也,乃以湛假梁顥白金器輸官,湛遂死貶所。人知其冤,而欽若恃勢,人莫敢言者。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將幸澶淵。欽若自請北行,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判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使,真宗親宴以遣之。素與寇準不協,及還,累表願解政事,罷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尋判尚書都省,修《冊府元龜》,或褒讚所及,欽若自名表首以謝,即繆誤有所譴問,戒書吏但云楊億以下,其所為多此類也。歲中,改兵部,升大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初,欽若罷,為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準定其班在翰林學士下。欽若訴於帝,復加"大"字,班承旨上。以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修國史。

大中祥符初,為封禪經度制置使兼判兗州,為天書儀衛副使。先是,真宗嘗夢神人言"賜天書於泰山",即密諭欽若。欽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於醴泉亭北見黃素曳草上,有字不能識,皇城吏王居正見其上有御名,以告。欽若既得之,具威儀奉導至社首,跪授中使,馳奉以進。真宗至含芳園奉迎,出所上《天書再降祥瑞圖》示百僚。欽若又言至岳下兩夢神人,願增建廟庭。及至威雄將軍廟,其神像如夢中所見,因請構亭廟中。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命作《社首頌》,遷戶部尚書。從祀汾陰,復為天書儀衛副使,遷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學士晁迥草制,誤削去官,有詔仍帶吏部尚書。聖祖降,加檢校太尉。欽若居第在太廟後壖,自言出入訶導不自安,因易賜官第於安定坊。七年,為同天書刻玉使。

馬知節同在樞密,素惡欽若,議論不相下。會瀘州都巡檢王懷信等上平蠻功,欽若久不決,知節因面詆其短,爭於帝前。及趣論賞,欽若遂擅除懷信等官,坐是,罷樞密使,奉朝請。改刻玉副使、知通進銀台司。復拜樞密使、同平章事。上玉皇尊號,遷尚書右僕射、判禮儀院,為會靈觀使。有龜蛇見拱聖營,因其地建詳源觀,命欽若總領之。尋拜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下一年,為景靈使,閱《道藏》,得趙氏神仙事跡四十人,繪於廊廡。再下一年,商州捕得道士譙文易,畜禁書,能以術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嘗出入欽若家,得欽若所遺詩。帝以問欽若,謝不省,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宋仁宗為皇太子,自以東宮師保請歸朝,復為資政大學士。詔日赴資善堂侍講皇太子。會輔臣兼領三少,欽若以品高求換秩,拜司空,尋除山南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與宰相丁謂不相悅,以疾請就醫京師,不報。令其子從益移文河南府,輿疾而歸。謂言欽若擅去官守,命御史中丞薛映就第按問。欽若惶恐伏罪,降司農卿、分司南京,奪從益一官。

仁宗即位,改秘書監,起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仁宗嘗為飛白書,適欽若有奏至,因大書"王欽若"字。是時,馮拯病,太后有再相欽若意,即取字緘置湯藥合,遣中人齎以賜,且口宣召之。至國門而人未有知者。既朝,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帝初臨政,欽若謂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為《遷敘圖》以獻。《真宗實錄》成,進司徒,以郊祀恩,封冀國公。知邵武軍吳植病,求外徙,因殿中丞余諤以黃金遺欽若,未至,而植復遣牙吏至欽若第問之。欽若執以送官,植、諤皆坐貶。初,欽若安撫西川,植為新繁縣尉,嘗薦舉之。至是,亦當以失舉坐罪,詔勿問。兼譯經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帝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錄親屬及所親信二十餘人。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

欽若嘗言:"少時過圃田,夜起視天中,赤文成'紫微'字。後使蜀,至褒城道中,遇異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既去,視其刺字,則唐相裴度也。"及貴,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儀建壇場以禮神,朱書"紫微"二字陳於壇上。表修裴度祠於圃田,官其裔孫,自撰文以紀其事。

真宗封泰山、祀汾陰,而天下爭言符瑞,皆欽若與丁謂倡之。嘗建議躬謁元德皇太后別廟,為莊穆皇后行期服。議者以為天子當絕傍期,欽若所言不合禮。又請置先蠶並壽星祠,升天皇北極帝坐於郊壇第一龕,增執法、孫星位,別制王公以下車輅、鼓吹,以備拜官、婚葬。所著書有《鹵簿記》、《彤管懿範》、《天書儀制》、《聖祖事跡》、《翊聖真君傳》、《五嶽廣聞記》、《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欽若自以深達道教,多所建明,領校道書,凡增六百餘卷。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然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曲遷就,以中帝意。又性傾巧,敢為矯誕。馬知節嘗斥其奸狀,帝亦不之罪。其後仁宗嘗謂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王曾對曰:"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奸邪險偽,誠如聖諭。"

欽若子從益,終贊善大夫,追賜進士及第。後無子,以叔之子為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