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歷史研究》,現代西方思辯歷史哲學代表作。阿·湯因比著。1934年到1961年分12卷在英國牛津出版。1946年,美國學者索麥維爾把本書前6捲縮寫成600多頁的節本。1957年,索麥維爾又縮寫了本書的7—10卷。1959—196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分3卷出版了本書縮寫本的中譯本,曹未風等譯。1986年重印發行。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對人類歷史的基本看法有兩點:1.歷史研究可以自行說明問題的最小範圍是文明;2.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文明都是平行的、同時代的。它對文明作了如下兩個規定:1.文明是一個整體,它既不是一個民族國家,也不是整個人類,而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繫的某一群人;2.文明包括3個方面,即政治、經濟和文化,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從這一觀點出發,作者把6 000年的人類歷史劃分為26個文明。除了5個停滯的文明外,其餘21個文明都具有兩個特點:1.經歷5個發展階段,即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和死亡;2.文明和文明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象幾代人的生命延續,稱之為文明社會的「親屬關係」。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了文明興衰的原因和過程。首先是文明的起源。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夠創造文明,不是因為種族和地理,而是由於面對某種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成功的應戰。對第1代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自然環境;對第2、3代親屬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人為環境,也即垂死文明的掙扎。其次是文明的生長。指出要具備4個條件:1.挑戰和應戰的不斷循環往復;2.挑戰與應戰的場所逐漸從外部轉向內部;3.社會內部自決能力的增強;4.少數傑出人物的退隱與復出。然後是文明的衰落和解體。認為文明的生長並不是無止境的,只要應戰敵不過挑戰,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長的任何一點上衰落下來。文明衰落的實質可以歸結為3點:1.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2.多數模仿者撤消了模仿行為;3.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文明衰落的結果是社會分裂成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3部分。隨着社會的解體,舊的母體文明便開始向新的子體文明過渡。這一過渡經歷了混亂時期、統一國家時期、間歇時期、統一教會時期4個階段。最後蠻族入侵,統一國家崩潰,新的文明出現,教會成為聯繫新舊文明的強有力的紐帶。本書用挑戰和應戰的理論解釋文明的起源,比傳統史學的種族論和環境論前進了一步,因為它注意到了人和自然、人和環境的相互關係,特別是注意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但這一理論也有其固有的缺陷:1.過份強調了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作用,2.忽視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物質因素的存在。本書非常重視歷史的比較研究,因而激烈地反對歐洲中心論。在論證某一觀點時,總是把其他文明的歷史同希臘和西方文明的歷史加以對比,以表示對各個民族的平等。因此,本書的歷史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現代西方史學從傳統的敘述型歷史轉向整體型和分析型歷史的深刻變化。
本書引起強烈反響,也招致許多批評,如篇幅太大,對社會學知識一無所知,對藝術、哲學、自然科學和法律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存在史實錯誤,對文明的劃分缺少令人信服的依據等等。但這些都不足以動搖它的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的聲譽和地位。
作者介紹
阿·湯因比(ArnoldJ.Toynbee 1889—1975),本世紀英國歷史學家,生於倫敦,早年在牛津大學接受古典教育,曾任職於外交部政治情報司,1919年代表英國出席巴黎和會,同年擔任倫敦大學教授至1955年,著有《希臘的歷史思想》、《文明經受着考驗》、《世界與西方文明》、《人類與大地母親》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