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實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牛實為,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人體科學家,國際張量數學學會會員,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授,中國人體科學院、中國人體科學院友成研究所顧問。
學術思想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學教授牛實為先生一直研究數學在流體力學、物理學及生態學中的應用。近十年來在國際上發表的主要數學論文有《生態系統的信息幾何學》 "Information Geometry of Ecological System" 以及《高階互補的變分原理》 "Complementary Variational Principles of Higher Order",這就為進一步研究高階、互補、不可逆的生態系統,提供信息幾何學的方法。
作者鑑於21世紀科學發展的方向,涉及到對生態的維護與生命的優質化。因此根據「基因倫理學」與「萬物共生」的「自然生態學」,討論「人同倫」與「生同態」的關係,出版了《人文生態學》與《人類自性問題》。採用流體力學的數學方法,討論恆星爆發、原子爆炸的衝擊波,以及心、腦脈衝的電位孤立波,出版了《衝擊波、孤立波與人》。從地球生態學的角度,用系統論的方法,討論人類社會的進化階層,出版了《易經系統觀》。根據五臟六腑與五運六氣的生態關係,即將出版《內經生態觀》。作者認為美國聖菲中心綜合研究的四大問題,與中國的《易經》、《內經》有所契合。
由於生態、生物、生命與醫學的綜合研究,將引導人類社會與生命向高層次進化,綜合研究所用的數學方法要求從二階導數上升到高階導數,從單一函數發展到互補函數,從經典力學、流體力學、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力學中的時間可逆,走向生態、生命與生物醫學的時間不可逆。關於這些學術思想在本書的附篇中有所論及。
(以上內容節錄於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內經生態觀」作者學術思想簡介)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數學教授,牛實為先生,一直給研究生講授《張量幾何學》,同時研究大範圍的幾何學,應用於衝擊波與孤立波。因此主要出版了下列論文與有關著作。
高等數學基礎(上下兩冊)(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1980)
生態系統的信息幾何(Information Geometry of Ecological System)
(日本國際張量數學學報,1981)
高階互補變分理論(Complementary Variational Theory of Higher Order)
(日本國際張量數學學報,1983)
人性是什麼(台灣老古文化,1993年8月初版·1994年1月二版·2001年9月二版三刷)
人文生態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人類自性問題(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衝擊波、孤立波與人(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易經科學觀(Scientific Viewpoints of Yijing)(英文本) (心悅文化出版社,2005,1)
1985-1987在美國IOWA大學研究量子場論的數學方法,了解到美國聖菲中心研究的問題與易經及內經有關。1997年在荷蘭Vlodrop大學研究心腦電位脈衝的數學方法,認識到高層次的智能與人腦靜息電位有關。這就涉及到道德經的「靜則復命」,以及華嚴經深定中的「轉識成智」。因此結合智能科學編注下列四經:
易經系統觀(珠海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內經生態觀(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華嚴經(行願品)真空觀(金城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7年增訂版)
道德經自然觀(心悅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
自1984年以來,識微老人在國際上及中國陸續參加有關生命優質化,開發人類大智及探討人類心靈力量、心靈文化與心靈生態等會議,加上自己近70年的實踐與修證,從各方面進行發言。但識微老人考慮到「自性」這一觀念抽象而費解,故引進中國歷代名家的觀點,並參考科學前沿理論,從多方面進行分析,明確了物質、意識、智能、人性與自性之間的內在關係。為此, 分別已在1993年出版《人性是什麼》,1996年出版《人類自性問題》,2010年發行《佛學開顯自性光明》,於2011年1月將《自性光明論》作為人文哲學科學理論出版。
今天 美國聖菲研究中心正在組織多學科專家,研究生態維護,身心免疫,人類共同進化及生命的終極實體。顯然這四大問題與識微老人前述《易經系統觀》《內經生態觀》《華嚴經真空觀》《道德經自然觀》相關。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研究太陽能指出,到一定的時候,太陽的光熱能量是現在的250倍,人類將是遇難船中的旅客,但人類的尊嚴並不消失。上述四經教人各用不同方法,反回自性;人類的本來面目就在於此。因此2011年6月將上述四經列為「中國自然哲學基礎叢書」而出版增訂本。
科學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1]。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視頻
牛實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光明網,2020-09-14
- ↑ 5月30日,成為我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的節日,新華網,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