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爷爷的看青往事(季金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爷爷的看青往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爷爷的看青往事》中国当代作家季金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爷爷的看青往事

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爷爷就故去了,享年八十六岁,以至于在我的记忆里,对爷爷的印象很模糊,仿佛从记事起,他老人家就是风烛残年的样子。古铜色的面庞布满深深的沟壑,似乎流淌着几经沧桑的长河,微驼的脊背遮盖不住他曾经高大威猛的身躯,甚至颌下长长的花白胡须,每一根都记录着他饱尝风雨的往事。

所以,关于爷爷的一些事情,都是由父亲给我们讲来——

爷爷那辈共兄弟五人,爷爷排行老四,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生于晚清,长于民国,旧社会曾给地主扛过工,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建国以后,照样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一辈子勤劳朴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阵儿还没有成立生产队,各家都有一块地,由个户自行打理,收成盈亏自负。爷爷是从吃苦受累的旧社会过来的人,对农活自然不陌生,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样样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个年代,庄稼人家都是靠天吃饭,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你就能多打几斤粮食,要是赶上旱涝蝗灾的年头,可能就是颗粒无收。人勤地不懒,爷爷深信这个理,对他管理的这块地也是十分精心。

那个年代,能力强会算计的人家,可以从长计议,厉行节约,多种瓜薯豆菜,日子尚能温饱。家里人口多、劳动力较少的人家则总是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甚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瓦罐里存不下隔夜粮。所以没办法,就只能把良心藏在胳肢窝下,每到了庄稼快成熟的季节,就摸到地里,左右观望没人看守,就撅人家几棵豆杈、砍几个高粱穗子拿回家,或者是刨一筐红薯、掰半袋棒子回来充当口粮,以度饥荒。

这不,把庄稼视作珍宝的爷爷,就发现自家的玉米棒子最近总丢,每天丢个十多个,二十来个。爷爷很是气愤,于是决定看青,一定要捉住这个偷棒子的贼。

看青,就是快到了秋收时节,由专人负责守护庄稼,防止被人偷盗,在五六十年代,是有这样一个职业存在的。

这天白天,爷爷蹲守了一天,相安无事。

到了晚上,爷爷又独自一人来到自家地里,先围着棒子地巡视了一圈,没发现风吹草动。于是,便从腰间拽出长长的烟袋锅儿,灌满细烟叶,用拇指摁瓷实,然后取出火柴点燃,找了个隐蔽的畦埂,蹲下身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在黑暗中,烟袋锅儿忽明忽暗的光亮闪闪烁烁,就像是田野里飞舞的萤火虫。就着烟袋锅儿的火亮儿,爷爷凝望着这片即将成熟的玉米棒子琢磨着心事,身子旁边,插着一柄干农活用的双齿合叉。

夜逐渐深了,满天的星斗照耀着苍茫的大地,草窠里的蛐蛐儿们不知疲倦地鸣叫,偶尔,还能听到豆地里“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洞里的田鼠出来盗粮了。

爷爷侧着耳朵倾听了一会儿,并没有听见任何异常的声响,觉得今晚贼人不会来了,站起身,把烟袋锅儿在鞋底上磕了磕,又别在腰间,正准备拿着合叉回家睡觉,忽然,就听得地里发出“咔嚓、咔嚓”清脆的掰棒子的声音,棒子秸叶子“唰啦唰啦”直响,脚步声也越来越近。爷爷屏息凝神,注视着声音的来向,手中握紧了那柄合叉,来了,果然来了!随后就发现一条黑影闯进了爷爷的视线。

“谁?”爷爷双手端着合叉厉声问道。

正在偷玉米的黑影做贼心虚,被这突如其来的大喝吓得一哆嗦,赶紧停住了,爷爷大踏步走向了黑影。

来人背着一只荆筐,筐里横七竖八地装着刚刚掰下来的十来只玉米棒子,猛然见到正气凛然的地主人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羞愧难当,怯怯地,从肩上摘下筐放到了地上。

爷爷凑到黑影跟前,借助微弱的星光,看清了来人,他非但没有大声叱责,反而把手中的合叉插到地上,猫下腰,左手抄筐底,右手搬筐椐,把多半筐玉米抬起来,递在那人的肩膀上,发现筐还不太满,爷爷又帮忙掰了几个大个的玉米棒子,插到了筐里。

那人接过筐,愣了愣,没说什么,转身消失在村庄的方向。

第二天晚上,爷爷没来地里看青,而是在家踏踏实实地睡了一个安稳觉。

从那以后, 他精心管理玉米棒子,再也没有丢过。那晚他捉住的那个黑影到底是个谁,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谜。[1]

作者简介

季金平,70后,河北高碑店人,爱好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