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屬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

靈台縣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轄5鎮、8鄉、1街道,人口23萬人[1]。境內有古靈台、碑林、疙瘩廟等景點,曾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等稱號。

2018年6月,靈台縣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1]

概況簡介

靈台在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故城南郊,東漢中元元年(公元56年)曾建有一座天文觀測台面積達44000平方米。其中心為一方形夯土高台,其基址南北長約41米,東西寬約31米,高約8米。夯土台四周各有上下兩層平台。下層平台築有迴廊,其北面正中有坡道上通二層平台。上層平台四方,原各有五間建築,每間面闊5.5米。現存有遺址。靈台是當時最大的天文台,是太史令的下屬機構。東漢偉大的科學家張衡,曾經二次任職太史令,親自參與主持領導過當時洛陽靈台的天象觀測和天文研究。靈台連續使用達二百五十餘年,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東都漫士《洛陽賦》有「函谷瓦礫,靈台棘生。」之句。

歸甘肅省平涼市管轄,縣級行政單位。靈台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台的記載。靈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歷史。靈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中台鎮,郵政編碼:744400,電話區號:0933 。

歷史沿革

歷史建制

靈台縣古屬雍州。商周時為密須國和密國屬地。

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鶉觚縣,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置陰密縣,屬安定郡。

東漢廢陰密,鶉觚改屬安定郡。順帝永建四年於今梁原境內僑置三水縣。

獻帝興平元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三國魏復置陰密縣,屬安定郡。

十六國後趙石虎建武十年,於鶉觚縣置趙平郡,並領鶉觚縣。

十六國前秦鶉觚、陰密俱屬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鶉觚屬涇州趙平郡。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縣治於今靈台縣朝那鎮,後置安武郡,析置安武縣。

大統中期鶉觚縣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廢帝元年陰密改屬平涼郡,北周廢陰密縣。

隋開皇三年廢安武郡及安武縣入朝那縣。

煬帝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良原縣,分鶉觚置靈台縣,唐義寧二年,廢朝那縣,又以安定郡之鶉觚縣析置靈台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省靈台入麟遊縣,鶉觚改屬涇州。

玄宗天寶元年,改鶉觚為靈台縣。宋真宗咸平四年,靈台、良原縣改屬秦鳳路。元初,靈台、良原縣屬涇州;世祖至元七年,靈台縣併入涇川縣;清順治九年,靈台縣改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復屬直隸涇州。

民國初,二十四年隸屬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靈台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地區。

靈台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後建有密須國、密國。

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後期設三水縣。

東晉南北朝,曾先後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台縣,取文王伐密築「靈台」之意,靈台縣名始見於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

隋大業二年廢靈台、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台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台入麟遊,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遊為靈台縣。元至七年,省靈台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

清康熙六年分陝西置甘肅省,靈台縣遂入甘肅。

民國元年靈台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台縣直隸甘肅省。

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台縣屬之。

建國以後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台縣全境解放,成立靈台縣人民政府。

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台縣併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台縣至今。

行政規劃

截至2012年,靈台縣轄5鎮(中台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8鄉(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百里鄉、蒲窩鄉)、1個街道,共4個社區、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總戶數61825戶,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占3.3%。

地理環境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東南與陝西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

位置境域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甘肅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0′—107°57′,北緯34°54′—35°14′,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靈台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境除西部基岩隆起外,其餘塬區及丘陵梁峁地帶全被第四紀黃土覆蓋,按地貌可分為殘塬、丘陵、川台三大類型[6] ,海拔在890~1520米之間。

氣候特點

靈台縣屬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年平均氣溫8.6℃,最高氣溫35.8℃,最低氣溫-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全年無霜期159天。

水文資源

靈台縣境內河流主要有達溪河、蒲河、黑河三條幹流、190條支流。[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靈台縣共有土地2796758.3萬畝,其中按生產形態分:耕地面積666216.7萬畝,園地67800.2萬畝,荒地258440.7萬畝,林地1160842.7萬畝,牧草地643458萬畝。

植物資源

靈台縣植物有喬木、灌木、經濟林木,喬木以白樺楊、柳樹、核桃、梨樹、杜梨樹等樹種為主,灌木以酸刺、酸棗、狼牙刺、栒子、木瓜、山楂、山桃等樹種為主。經濟林木以山杏、核桃、桃子、李子、梨為主。

礦產資源

靈台縣地下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氣、石油三種,其中煤炭資源在靈台縣南部山區14平方公里的邵寨、蒲窩、百里等鄉鎮地下煤炭儲量面積約為200平方公里,藏煤深度在600—700米之間,煤層厚度8—10米,儲量在15億噸以上。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高熱值。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末,靈台縣共有73989戶,總人口229752人,其中:男120457人,女109295人;非農業人口24703人;年齡18歲以下48104人,18-35歲59915人,35-60歲89873人,60歲以上31860人。

靈台縣民族以漢族居多,占96.7%,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等,占3.3%。

交通運輸

2012年,靈台縣營運汽車擁有量655輛,完成客運周轉量20742萬人公里,較2011年增長10.2%;貨運周轉量31926萬噸公里,較2011年增長41%。

經濟發展

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身條件看,主要有五大優勢:一是廣闊的土地資源優勢。縣內土地面積大,特別是可供投資開發的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點,獨特的緯度、海拔和氣候,無污染的自然環境,為我們大規模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較為理想的自然條件。二是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縣域內物種豐富,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土特產尤為著名,「中華甲魚」、「牛心杏」等地方特產和冬花、甘草等中藥材遠近聞名。農業生產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藥材三大主柱產業。三是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縣歷史悠久,境內文化遺址遍布,人文景觀薈萃,是世界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四是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全縣農村現有63670多名勞動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的能力較強,為今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五是豐富煤炭、油氣資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區煤炭儲量在10億噸以上,油氣資源正在勘探之中。

綜合實力: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12688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672萬元,增長20.5%;第二產業增加值19701萬元,增長33.1%;第三產業增加值52514萬元,增長17.6%。

靈台還是醫學針灸鼻祖皇甫謐的故里,2006年9月20日,中央3套激情廣場走進靈台,舉行第一屆皇甫謐藝術節。

2012年,靈台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344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444萬元,較2011年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611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100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226元,按不變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37.6:23.6:38.8,第一、二產業比重分別上升了0.1和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較2011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

2012年,靈台縣大口徑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11807萬元,較2011年增長52.4%,公共財政收入完成8251萬元,較2011年增長57.2%;公共財政支出完成149371萬元,較2011年增長32.4%,其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16567萬元,較2011年增長10.1%;教育支出35286萬元,較2011年增長65.1%;醫療衛生支出10413萬元,較2011年增長61.3%;農林水事務支出23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1.3%。

第一產業

2012年,靈台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462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增加值97444萬元,占年計劃的114.6%,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7.9%。

2012年,靈台縣糧食播種面積75.24萬畝,較2011年增長0.24%,糧食總產量18.37萬噸,較2011年增長4.97%;蔬菜種植面積12.69萬畝,較2011年增長5.75%,蔬菜產量為15.42萬噸,較2011年增長3.49%;油料種植面積16.01萬畝,較2011年下降6.04%,油料產量為2.04萬噸,較2011年下降2.39%。

2012年,靈台縣水果產量為4.6萬噸,較2011年增長2.13%,完成造林面積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0畝,保證灌溉面積達到4.68萬畝,新增水平梯田3.44萬畝。

2012年,靈台縣大牲畜存欄11.36萬頭,較2011年增長0.62%,其中牛存欄11.30萬頭,生豬存欄1.92萬口,羊存欄3.96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7935.67噸,較2011年增長5.44%,鮮蛋產量384.9噸,較2011年增長6.03%。水產品產量220噸,較2011年增長4.76%。

第二產業

2012年,靈台縣完成工業總產值95690萬元,較2011年增長30.5%,完成工業增加值32800萬元,較2011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6790萬元,較2011年增長41.6%,完成增加值18199.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11年增長25.3%。

2012年,靈台縣原煤產量32.6萬噸,較2011年下降3%;瓦楞紙產量15500噸,較2011年增長1.3%;麵粉產量9630噸,較2011年下降35.2%。

2012年,靈台縣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7860萬元,較2011年增長17.6%,實現利稅4932萬元,較2011年增長4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187萬元,較2011年增長40.6%,實現利稅3103.4萬元,較2011年增長45.5%。

2012年,靈台縣資質內建築業實現總產值47590.2萬元,較2011年增長54.2%,實現營業收入50233.6萬元,實現利潤9476.3萬元,上交稅金2753.5萬元。在資質內建築業企業的帶動下,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300萬元,較2011年增長50.1%。

第三產業

2012年,靈台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010萬元,較2011年增長18.5%。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556.1萬元,較2011年增長27.4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74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9.14%。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918.2萬元,較2011年增長16.53%;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116.4萬元,較2011年增長17.2%;住宿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39萬元,較2011年增長33.51%;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436.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8%。

2012年,靈台縣接待旅遊人數94.8萬人次,較2011年增長21%,旅遊業總收入46498.2萬元,較2011年增長21%。

2012年,靈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1844萬元,較2011年增長26.0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262335萬元,較2011年增長26.6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41445萬元,較2011年增長19.62%,其中短期貸款37214萬元,較2011年增長100.5%,中長期貸款104231萬元,較2011年增長4.56%。

2012年,靈台縣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345.13萬元,比上年增長7.38%,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728.13萬元,比上年增長6.15%;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17萬元,比上年增長10.97%。全年賠付額為557.8萬元,比上年下降11.74%,其中人壽保險賠付額314.8萬元,比上年增長68.34%;財產保險賠付額234萬元,比上年下降45.39%。

其他簡介

2016年5月22日,甘肅省2016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評審結果公示,靈台縣上榜。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2年,靈台縣農業新技術成果普及率84.7%,農業新技術成果應用率88.1%,農業科技進步速度7.59%,農業科技貢獻率50.8%;工業科技貢獻率50.3%,工業科技進步速度6.9%。

教育事業

2012年,靈台縣參加高考考生2167人,其中錄取高職以上2016人(本科以上1270人,其中重點以上226人),其中本科以上比上年增加193人,增長17.9%。

截至2012年,靈台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4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小學132所,職業中專1所,幼兒園4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44萬人,其中:小學1.35萬人,初中0.96萬人,普通高中0.58萬人,職業中專0.12萬人,在園(班)幼兒0.4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升學率為100%,初中畢業率為99.7%,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98.4%。

文化事業

2012年,靈台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衛星地面收轉台1座,電視發射台2座,發射機5部,發射機總功率4千瓦,有線電視網絡總長64.2公里。廣播綜合覆蓋率99.5%,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9%,有線電視入戶率11.8%。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靈台縣共有衛生機構1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婦幼保健站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監督所1個,擁有床位698張,其中醫院、衛生院698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588人,其中醫院、衛生院5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7人。縣鄉衛生機構全年診療人數24.94萬人(次),業務總收入6365.8萬元。

體育事業

2012年,靈台縣參加了全市第一屆中學生運動會,取得了9金、7銀、8銅、團體總分第四的成績。

社會保障

2012年,靈台縣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生育、工傷五大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609人、6514人、10878人、4903人和3161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174人;全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31523人,參保率95.02%。為1071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893萬元;為82名失業職工發放失業金63萬元;為739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支付醫療保險待遇245.28萬元;為956名城鎮職工支付醫療費565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待遇57萬元,支付生育保險待遇21萬元;為27959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養老金1505萬元,發放率100%;為26670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3370萬元。

歷史文化

靈台縣民風淳樸,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熱情好客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也極為豐厚,獨特的有民間戲劇:木偶戲,製作精美、初具規模的民間工藝品:宮燈、剪紙、根雕、泥塑、刺繡、香包、麥稈畫、皮影,還有靈台碑林、民間社火等;木偶戲參加省上匯演,剪紙、香包、泥塑獲甘肅省民間藝術節藝術品展覽二等獎。

宮燈

靈台宮燈起源於明代,初流傳民間富豪人家,正月元宵節懸掛於大門樓廳。宮燈起初由民間藝人製作,造型比較單一,明清後,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造型也獨具特色。主架結構除木材外,出現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種動物形狀,如十二生肖宮燈,在民進盛行。解放後,隨着工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鐵絲為主要製作材料,工藝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周邊地區開始流傳。靈台宮燈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遠銷省內外,很受歡迎。中台鎮康家溝宋效斌、新開鄉張積靈、左相、張培育製作的宮燈造型精美,內涵豐富,觀賞性強,名揚省內外。

香包

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稱的靈台縣,其香包刺繡名噪隴上,源遠流長。靈台香包,古稱香囊,其意蘊,如什字塬黃土般身後,其源流,同端陽節一樣悠長。小小香包,寄託着靈台人民心靈深處的美好夙願:為老人求壽、男女求婚、兒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順、病者求愈、五穀求豐、生意求利,無不賦予以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樸而傳神,原始而有嶄新的「隴繡」藝術特色。靈台香包走入市場,以其獨具魅力的觀賞裝飾價值和民間工藝美術價值贏得聲譽,銷往西安、寶雞、蘭州各地,獨店、中台、新開三鄉鎮產銷初具規模。

剪紙

剪紙,是靈台縣民間傳統藝術,根植鄉里,歷史悠久,年節慶典,婚喪嫁娶,生日祝壽,刺繡花樣無不即興而做,民間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動、掘朴,靈活、誇張,情趣四溢,內容豐富,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世象萬物不一而足,充分顯示出靈台人民的智慧、情懷和精神風貌,具有很高的欣賞、裝飾與收藏價值。新開鄉寨坡村已故83歲老人李愛英,人稱「一剪花」,生前授徒甚眾,李派剪紙名揚縣內。

泥塑

靈台泥塑歷史悠久,源於民間陶藝流行鄉村農舍,初為玩具,後賦以祈祥,藝人代為傳承,至今形成具有關中風格的工藝模式。製作中採用靈台「板板土」,經過砸泥、制坯、塑型、精拋、酚洗、勾線,妝色等十幾道工序,全部手工製作完成。製作的泥塑充分運用誇張造型、線描形體、勾填繪彩等藝術表現手法、熔奇異、熱烈、大氣、樸拙、有趣於一體,具有較強的視角衝擊力和裝飾性。彩繪飽和喧囂,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和西部人粗獷豪爽的性格特點,表達了勞動者的生命內涵與純樸感。經過搶救、扶持、引導,靈台泥塑代有傳人,尤以新開鄉左相、張培弦、姚拴玉、獨店鎮馮興業的作品精到傳神。

皮影

皮影不僅是獨特劇種,亦是我國民間工藝之精萃,由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極高,倍受收藏界青睞。靈台皮影流傳久遠,演出和製作藝人代代相傳;靈台皮影古稱「燈影」,以上好牛、驢皮為最佳材質,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妝彩工藝考究,手法繁複,流派與特色為「關中道」。靈台獨特劇種「燈盞頭」即為皮影戲,其已故傳人上良鄉楊班主即為名盛千、隴、靈、崇地區的皮影製作大家。

麥杆畫

靈台麥杆畫起源於清代,由鄉間農村婦女編織草帽引發。始初,將麥杆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間婦女可即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此後出現了用麥杆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懸於中堂,繼之,又用麥杆粘貼圖案,花、鳥、蟲、魚及人物,染色或燙色,觀賞價值極高。一直流傳至今,久盛不衰。我縣藝人宋效斌、張積靈、左相、楊登華、王懷珍製作的麥杆畫融政治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倍受歡迎。

碑林墨跡

《靈台碑林墨跡》成書於二○○二年,本書收編民國時期國民黨中央政府、各省軍政要員、地方各界名流為重修古靈台落成題贈碑匾共200餘幅,墨跡、題詞註解與人物簡歷相輝相映,堪稱我國民國時期文化史一大景觀之匯編展示,資料價值甚高。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線裝古版,裝飾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價值。

旅遊資源

靈台歷史悠久、地靈人傑,遠在商周時期就建有密須國、密國,世界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唐代名相牛僧孺、律學家牛弘等歷史名人彪炳史冊。境內已發現齊家、仰韶等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00多處,出土珍貴文物1萬多件,其中西周青銅器、北魏千佛碑和唐代舍利石函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著名的「玉人俑」曾多次走出國門參展,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靈台氣候溫和,生態良好,環境優美,被譽為「全國綠色名縣」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各類人文旅遊景點17處,古靈台、皇甫謐文化園、縣博物館等景點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正在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古靈台荊山森林公園和建設的百里古密須國遺址等景區具有極高的旅遊文化品味,疙瘩廟、文王畫卦山等景點賦予了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為旅遊增添了神秘色彩。

縣委、縣政府按照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秀美」靈台的工作思路,堅持「發展牛果富民、壯大工業強縣、改善環境創業」,提出建設西部人文生態旅遊強縣這一目標,圍繞打造皇甫謐文化旅遊品牌,把旅遊產業放在重要的發展地位,形成了「一軸兩帶三區」的總體旅遊布局,旅遊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成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兩處,國家旅遊涉外星級賓館兩家,旅遊服務公司1家,開通以崆峒山—古靈台—法門寺—秦兵馬俑為主的縣內外旅遊線路13條,開發以西周文物仿製品為主的旅遊商品8類3000多件,靈台中華甲魚、靈台酸湯麵、大餅等地方特色風味小吃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縣內交通基礎良好,各種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健全,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為全方位經濟技術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台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開13個鄉(鎮)。

古靈台

古靈台,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遊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複製,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位於新開鄉,形似鰲首的山頭,稱作新開山,建有廟宇,寺院內一棵木瓜樹,其齡幾百年,軀幹老態龍鍾,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此山寺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嘉靖元年(1506),新開人再次擴修,並命名「慈士院」,又稱「圪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台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牛弘墓

牛弘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曆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牛僧孺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於靈台新開,歿後葬於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台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荊山森林公園

荊山森林公園坐落於靈台縣城中台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2004年,縣委、縣政府按照森林公園的建設定位,對荊山進行了規劃設計,規劃面積417公頃,共分為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閒娛樂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建成了古靈台、荊山門、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東溝景觀湖、休閒廣場等人文旅遊景點,2010年1月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在靈台縣縣城西20公里的百里鄉。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歷史人物

靈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

(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牛 弘

(公元545—610)。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

(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

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 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

(?—1930),山東臨清縣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到任後,遍觀人民飢困、災荒及土匪侵擾,採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饑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台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弔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咤,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嶽廟中,民間致喪弔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後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勳,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後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後,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恆

(1898—1961),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台、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

(1915—1945),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名字來源

《西遊記》第一回:「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孫悟空拜師學藝的地方。

「靈台」和「方寸」都是指心。「心有靈智能任持也」,所以稱心為靈台。「方寸」本意是一寸見方,「方寸大亂」就是指心中完全沒有了主意,亂了章法。所以「靈台方寸」就是指心。而「斜月三星」就是「心」這個字。

周文王 建

《詩·大雅·靈台》:「經始 靈台 ,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魯迅《自題小像》詩:「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按,以往學者對於魯迅先生此詩中「靈台」的解釋,一直以來都是錯誤的,茲據阿袁即陳忠遠先生《魯迅詩編年箋證》糾正,以免以訛傳訛!)

《漢書·揚雄傳上》:「非 章華 ,是 靈台 。」 顏師古 註:「言以 楚靈王 章華 之台為非,而 周文王 靈台 之制為是也。」

晉潘岳《西征賦》:「經始 靈台 ,成之不日,惟 酆 及 鄗 ,仍京其室。」

夏桀、商紂建

《晏子春秋·諫下十八》:「 殷 之衰也,其王 紂 作為 頃宮 、 靈台 ,卑狹者有罪,高大者有賞,是以身及焉。」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昔者 桀 起 靈台 , 紂 起 鹿台 ,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五穀不熟。」

春秋時衛侯建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衛侯 為 靈台 於 籍圃 。」

《韓非子·難四》:「故 靈台 之飲, 衛侯 怒而不誅,故 褚師 作難。」

建築

古時帝王觀察天文星象、妖祥災異的建築。

《文選·張衡〈東京賦〉》:「左制辟雍,右立靈台。」 薛綜 註:「司曆紀候節氣者曰靈台。」

唐楊炯《渾天賦》序:「朝夕靈台之下,備見銅渾之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善天文算法》:「 仁皇 天縱聰明,夙習算法,特命靈台皆以西法為主,惟置閏用 中 法以合《堯典》。」

學宮

唐韓愈《縣齋有懷》詩:「塵埃紫陌春,風雨靈台夜。」 錢仲聯 集釋引 陳景雲 曰:「謂官四門博士也。 漢光武 立明堂、辟雍、靈台,號三雍宮。」

唐柳宗元《叔父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來游京師,觀藝靈台。貢文有司,射策合程。」

丘墓,祭台

《前漢書平話》卷中:「我王可憐 韓信 虧死,看舊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築靈台,蓋一祠堂,受人祭祀。」

供人弔唁的台座

《光明日報》1982.10.10:「在擺滿鮮花和花圈的靈台上,掛着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遺像。」

收留亡靈的台

唐 沉廷瑞《壟穴遺詩》:「靈台已得修真訣,塵世空留悟道篇。」

《東歐女豪傑》第五回:「卻是不偏不倚,正中要害,可憐嗚呼哀哉,一命往靈台去了。」

中堯母慶都墓名

《漢書·地理志上》:「﹝ 濟陰郡 ﹞ 成陽 有 堯 冢 靈台 。」

《後漢書·章帝紀》:「﹝ 元和 二年﹞使使者祠 唐堯 於 成陽 靈台 。」 李賢 注引 郭緣生 《述征記》:「 成陽縣 東南有 堯 母 慶都 墓,上有祠廟, 堯 母陵俗亦名 靈台大母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瓠子水》:「今 成陽 城西二里有 堯 陵, 陵 南一里有 堯 母 慶都 陵,於城為西南,稱曰 靈台 。」

客居之所

《後漢書·第五倫傳》「少子 頡 嗣……卒官」 李賢 注引《三輔決錄注》:「 頡 字 子陵 …… 洛陽 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客止 靈台 中,或十日不炊。」後因用為居處僻陋之典。

北周庾信《謝明帝賜絲布等啟》:「某比年以來,殊有闕乏,白社之內,拂草看冰, 靈台 之中,吹塵視甑。」

唐高適《行路難》詩之二:「安知顦顇讀書者,暮宿 靈台 私自憐。」

星名

《晉書·天文志上》:「其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明堂西三星曰靈台。」

《魏書·術藝傳·張淵》:「明堂配帝,靈台考符。」原註:「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靈台三星在明堂西。」

指心

《莊子·庚桑楚》:「不可內於靈台。」 郭象 註:「靈台者,心也。」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寄通靈台之下,遺蹟江湖之上。」 李善 註:「寄通神於心府之下,遺蹟相忘於江湖之上也。」

元 楊暹 《劉行首》第四折:「靈台拂去是和非,丹用養就元陽氣。」

道教語。指頭

《黃庭外景經·上部經》:「靈台通天臨中野。」 務成子 註:「頭為高台,腸為廣野。」

榮譽記錄

2018年6月,靈台縣入選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相關信息

自然災害

2010年7月22日早8時靈台縣普降小到中雨並伴有短時陣雨,7月22日晚22時雨勢逐漸增強,轉為中到大雨,23日上午7時出現大到暴雨,一直持續到24日凌晨1時。這次降雨過程城區監測點降雨量為189.4毫米,朝那監測點為314.8毫米,什字監測點為220.4毫米,全縣平均降雨量137.1毫米。達溪河最大洪峰出現在7月23日21時06分,洪峰流量為518立方米每秒,歷時12分鐘,本次洪水暫定為200年一遇,是靈台設站以來最大實測值。這次強降雨導致全縣13個鄉鎮184村和萬寶川農場4個分場1421社42944戶156842人受災,房屋進水28573間,裂縫21302間,倒塌5677間,圍牆傾倒27467米、裂縫49329米;糧食作物受災280285畝,成災207977畝,絕收77903畝,死亡大家畜122頭、羊206隻;水毀道路692處48500米,道路塌方304處10.8萬立方米,沖毀橋樑20座,公路涵洞65座,路基220處6.9萬立方米,瀝青路面3.5萬平方米,正在施工的吳鳳橋加寬改造工程6個樁基被毀,洪水沖走水泥400噸,水洗砂石料700多噸,鋼模板11.2噸;山體滑坡77處,毀壞物件1895件,涉險農戶1073戶3763人;電力線路有194根高壓杆傾倒,毀壞高壓線路22065米,變壓器1052台;29處人飲工程受損,影響人口76349人;毀壞河堤14處2496米,沖毀灌渠20處37230米,損毀水利建築30座、渡槽3座、水窖8570眼,毀壞梯田61714畝、淤地壩3座,2處水庫水位超過汛限水位,1處塘壩決堤(萬寶川農場)。受災學校49所、衛生院等醫療機構19個、企業71戶、煤田勘探鑽孔49孔;20條通訊線路被摧毀中斷,移動、聯通通信基站全部癱瘓,部分電信基站和設備受損。旅遊景點、文體廣電、市政設施等和部分機關單位、林場均不同程度受災;特大暴雨災害造成全縣12個鄉鎮電力中斷,縣城及13個鄉鎮移動通訊中斷,7.6萬城鄉居民斷水2天。據初步統計,災害造成經濟損失2.468億元。

相關視頻

靈台縣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祝福祖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