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灰蓝姬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灰蓝姬鹟(学名:Ficedula tricolor):体长10-13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青石蓝色鹟。雄鸟上体深灰蓝色,额淡蓝色,眼先和头侧黑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外侧尾羽基部白色,两翅暗褐色。颏、喉和上胸白色,常常形成一三角形白斑。其余下体近白,外侧基部白,胸和两胁沾褐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腰部沾棕,尾和尾上覆羽红棕色,两翅棕褐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较深。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栖于林下灌丛。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两翼下悬,尾不停抽动。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中国南方、缅甸;越冬至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游荡:斯里兰卡[1]

栖息环境

夏季多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林线上面的亚高山矮曲柳和灌丛,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沟谷和河岸灌丛与草丛中。

形态特征

灰蓝姬鹟雄鸟头顶、前额两侧淡灰蓝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腰以及两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羽缘等上体概为深灰蓝色;眼先、颊和头侧蓝黑色或黑色,两翅褐色或暗褐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羽缘棕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达尾羽一半,概为白色。下体颏、喉和腹中部白色,颏、喉白色常 形成三角形白斑,其余下体灰白沾棕,胸和两胁月时缀有褐色。

雌鸟整个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褐色,腰部较棕,尾上覆羽和尾棕色或红棕色,眼圈棕黄色,眼先和头侧褐色杂棕黄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较棕。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褐色或暗褐色。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云南和西藏为留鸟。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和觅食。通常活动在林下地上,繁殖地在灌丛和草丛中钻来钻去,也活动和觅食在距地不高的灌木下部枝叶间,停息时喜欢将尾垂直向背部上翘和将翅膀垂下。当受到干扰时,立刻发出“踢克-踢克”的叫声,告警叫声为ee-tick;也作快速的ee-tick-tick-tick-tick。

主要以叶甲、蚂蚁、小蜂等昆虫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山边、岩坡、陡坎或岸边洞穴中,也在树桩、倒木或距地不高的树干下部洞穴和裂缝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有须根、细草茎和羊毛等动物毛,巢外面有时还网有蛛网。巢的大小外侧10.2厘米,内径5.8厘米,高4.3厘米,深3.0厘米。每窝通常产卵4枚,有时也产3枚,卵肉红色,微具浅红褐色细小斑点,卵的大小为15.8-16.0毫米×12.0-12.3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