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灯盏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灯盏馃,是江西铅山县独有的一种汉族特色小吃,铅山“灯盏馃”自明朝嘉靖年间传于世,至今400余年历史,是用大米等原材料经过浸、磨、煮、煎、揉、蒸等工序制作而成,由于成品形似“灯盏”,故而得名“灯盏馃”。如今在铅山各地已是家喻户晓,市民的早餐有些吃的就是灯盏馃;此外,外地游客到铅山,宾馆酒店也都会准备这样的美食给游客品尝[1]



传说典故

据传,明朝嘉靖年间,铅山县新滩乡章源村住一身份显赫之人丁洪, 42岁之年,其妻王氏又喜获一男半女。隔日,丁洪携妻儿至章岩寺求问许愿;慧明大师会其意为其做法三日。当日庙宇烟雾缭绕,异常繁忙,众僧皆为诵经念佛。然则第三日,发生一怪事,午间晴空一声霹雳,乌云蔽日,顿时倾盆大雨;襁褓间婴儿,不翼而飞,似被一瘸腿行乞之人夺走。此事瞬间传于慧明大师,大师道出-,原丁洪光明磊落,正义凛然;而匹夫怀璧,遭人陷害,因其所断之魂告阎王,言丁洪乃奸诈虚伪之人,为官不正,令其后代以乞为生。经大师指点。丁洪不顾一切,冒雨前行,到两里之外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巡游四海停歇之地的 ‘老李岩门’求助,此洞高九尺有余,内怪石嶙峋,别有洞天;十步以外,洞内还有一洞,只容一人之身。丁洪甫探身而入,忽传出话音:“汝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难辩,可观天而望之。”言罢,丁洪不明所以,思前想后终无定论,竟沉沉睡去。恍惚神游中,见一亭子,皎如皓月,-:月光亭。亭内有一孩童,于一灯盏油光下,深思苦读;丁洪见此状,不免念己挑灯夜下,诵读诗书情景。
是时,忽一雷声骤响,划破长空。丁洪梦中惊醒,观望四周,天象大变,月已当空,华光如水。丁洪环顾洞内,见左侧有一似灯盏形状印记,月光芒照,清晰可见;然又忆起所梦,甚为怪之,念道:“月光亭中之童岂非己之子?亭中灯火通明,光彩夺目,竟倚一灯盏光辉,此灯非凡物也,若有此灯,民可丰衣足食矣。”丁洪三叩首于灯盏,倏忽洞内一物疾驰而出。章岩寺传喜讯,婴儿已归,众人问其所以,丁洪以梦中所见告知,众人皆觉灯盏不凡。住持慧明大师曰:“倘世间有此华灯,必将普照万民。”为贺幸事,寺庙当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灯盏状成型,加之他料,以飨众人。
第二日,来庙中香客互而告知,此闻不胫而走。民为祈福消灾,灯盏馃待家人亲友,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尔后,灯盏馃亦于清明、冬至之日做,含祭祀先人之意,犹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福。时至今日,数百年已过,灯盏习俗熄火相传,成铅山特色[2]


做法

食材:大米、香菇豆芽、笋、青豆萝卜、地瓜、墨鱼、虾米、猪肉。
配料:食用油、加碘盐、味精、酱油、辣椒、葱、香菜、石灰或食用碱、水。
工具:磨(机械磨)、水桶、盆子、锅、锅铲、灶、木柴、蒸笼、砧板、菜刀、竹筛。

灯盏馃皮

1.将2斤大米用水清洗大米2—3遍,同时用小盆子装上干净的石灰水,除去石灰渣,把大米浸入石灰水中,让大米发涨变软,便于磨米。浸米时间为2—3小时,时间长了大米中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会损失,不利于营养吸收。
2.把浸好的米掏出来,大米变成淡黄色,这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属正常现象。把米放在石磨或磨米机器上磨,加上适量的水,米就变成了米浆、馃浆。
3.洗好锅以后,点燃柴火,锅里放2两食用油,等油开始冒烟时,倒入馃浆,放少许盐,随后用锅铲一直搅动馃浆,防止馃浆因贴近锅底而烧焦。经过煮、煎、熬等过程,馃浆逐渐成团状,用锅铲推压生馃,多次反复进行,十分钟后,小火,火力要均匀,尽量把生馃放在锅中翻滚成球状,这样一方面使受热均衡,另一方面容易搅动。
4.生馃盛盛出,准备“做馃”,手上搽一点食用油,使得馃不至于粘手,先把馃不断地揉合,压紧,成球体状;然后取出部分揉成圆柱体即条状,把馃一个个用手捏好,每个大小如乒乓球一般或稍大一些。
5.把像乒乓球大小的一个个生馃放在手上不停地揉合,揉实,形状像球体,接着双手摊开握着馃,大拇指在上,其余指头在下,指头一边转动生馃一边持续地用力压,成型后形状像旧时代的灯盏,外面是半球型的,中间是空的,把其他的都按照同样的方法做,然后放在竹筛上冷却。这样,2斤大米大概可以做60多个灯盏馃皮。

馅料

豆芽、萝卜、青豆、笋、肉、虾米等洗干净,分类切碎,开火炒熟,炒的时候放猪油、盐、酱油、味精。放馅料时一般先放萝卜、青豆等,再放虾米等。

蒸灯盏馃

把灯盏馃皮放在蒸笼上摆好,再把熟的馅料一勺一勺填入其中,当灯盏馃皮的第一层填满馅料时,空隙处再放馃皮,一锅可以蒸2——3层的灯盏馃。大火约15—20分钟,焖几分钟,开盖,熟了的灯盏馃色泽鲜嫩,略显淡黄色。馃上面放上猪肉油、酱油、干辣椒、葱等佐料[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