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濱海鹽鹼地生態建養團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濱海鹽鹼地生態建養團隊本研究團隊為交叉團隊,研究團隊成員共有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3人,團隊培養碩士研究生[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學者1人次,黃河三角洲學者(專家)2人次。

機構簡介

團隊以黃河三角洲學者(專家)團隊為依託,主要針對黃河三角洲鹽鹼地面積大、土壤含鹽量高、淡水資源受限等問題,重點開展濱海鹽鹼地植物生態適應性與生態建養技術研發。通過抗逆微生物發掘及應用,保供肥力,改善土壤生態系統狀況、增強養分固持能力,實現節水-保肥-控鹽的統籌調控治理技術與模式,充分挖掘黃河三角洲的鹽鹼地潛能,為保障濱海區域農產品產量及質量提供技術支撐。具體研究方向包括:

濱海鹽鹼地植物生態適應性與生態建養

濱海鹽鹼地水-肥保供與地力提升技術

濱海鹽鹼地抗逆微生物發掘及應用

代表性科研項目

黃河三角洲學者(專家)團隊支持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球孢白僵菌MAPKK-Ste7激酶調控多磷酸化信號的傳導機制」(318000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課題「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水鹽運移機制、效應及養分調控技術模式研究」(U2106214)。「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培育計劃」項目「藍黃兩區濱海資源與環境團隊」。

相關資訊

變「生態綠植」為「生態銀行」!濱海區走出「鹽鹼地+」生態治理新路徑

現在不僅城市建得漂亮,而且生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天更藍,水更清了,整個城市像園林一樣,生活在濱海,感覺到特別的幸福。」談到濱海的生活環境,市民劉女士忍不住讚嘆道。

近年來,濱海區突出「生態立區」理念,依託河海交匯優勢,大力實施生態建設,開展鹽鹼地改良和綜合生態修復治理,全力加快「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白浪河入河口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逐步探索出一條「鹽鹼地+」生態治理新路徑,開創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的局面。

管理團隊提升檉柳種植產業附加值

近日,記者在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看到,工作人員正在查看「魯檉1號」品種長勢情況。

濱海地區土壤含鹽量高,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2.35%,鹽鹼地綜合利用難度大等問題,一直是濱海海洋生態建設[2]的最大制約。

為從根本上解決沿海地區生態綠化難題,修復近海生態系統,治鹽壓鹼、改良土壤,近年來,濱海區深入實施「南紅北柳」生態工程,已完成長20公里、綠化覆蓋面積達6000餘畝的沿海防風林帶,為濱海區生態環境增添了一道天然屏障。

「在重鹽鹼地上,種植檉柳三年,土壤含鹽量就可以降到千分之三以下,甚至很多區域可以降到千分之二以下。」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愛民介紹說,土壤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下時,大部分樹種都能夠成活,而在千分之二以下,就可種植小麥玉米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