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淡水鲨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淡水鲨鱼
[1] 原图链接

淡水鲨鱼(学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是𩷶科、𩷶属鱼类,是苏氏圆腹𩷶的俗称,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体表光滑无鳞,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圆,无腹棱。侧线平直。头部圆锥形、平扁。吻短,口亚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颌具小齿。有须2对,其中下颌须1对,触须1对。鳃膜发达,在颊部联合,鳃耙长,成条状。背鳍位于背部的最高处,在背鳍之后尾鳍基之前;臀鳍较长,前靠近肛门,后延长至尾鳍基部;尾为正尾形,分叉显著。鳔大,具有辅助呼吸空气的功能。体色有的呈青蓝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表常有3-4条纵向的暗色条纹。稚幼期身体半透明微红色,体长达10厘米时呈淡红色,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转变为粉红色,成鱼亮银白色,背部及各鳍稍带粉红色。

主要分布要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形态特征

体表光滑无鳞,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圆,无腹棱。侧线平直。头部圆锥形、平扁。吻短,口亚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颌具小齿。有须2对,其中下颌须1对,触须1对。幼体颌须达胸鳍基部,另1对须达眼的中部,成体颌须常断失。眼中等大小。前后鼻孔距离较远。鳃膜发达,在颊部联合,鳃耙长,成条状。背鳍位于背部的最高处,在背鳍之后尾鳍基之前,有一片状脂鳍;胸鳍胸位;腹鳍小;臀鳍较长,前靠近肛门,后延长至尾鳍基部;尾为正尾形,分叉显著。鳔大,具有辅助呼吸空气的功能。 体色有的呈青蓝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表常有3-4条纵向的暗色条纹。稚幼期身体半透明微红色,体长达10厘米时呈淡红色,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转变为粉红色,成鱼亮银白色,背部及各鳍稍带粉红色。

淡水鲨鱼
[2] 原图链接

动物学史

别称来源

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

养殖史

1978年6月,泰国ADK养鳗公司泰籍华人蔡友光先生赠送给珠江水产研究所该鱼鱼苗4000尾,由泰国空运至香港,再由火车运至广州,放养在该所水泥池试养。鱼苗规格,平均体长2.77厘米,平均体重0.89克。6月11日检查时,存活2200尾,其中1100尾放养于200平方米(0.3亩)的土池饲养,另1100尾放养于20平方米水泥池饲养。6月22日检查,水泥池存活540尾,先后分配给海南县西樵山村外贸出口站230尾,中山县小杭沙口外贸出口站100尾,广州华南师范学院210尾。同年7月3日,蔡先生又送给珠江所168尾个体较大的鱼。1998年和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推广总站和水产开发中心先后引进体色红白相间和蓝白相间(又称红鲨和蓝鲨)2个鱼种,长约12-18厘米,进行试养。

生活习性

淡水鲨鱼营底栖生活,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饵,也摄食人工饲料,成鱼则摄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该鱼十分贪食,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对环境适应性强,河流、池塘均可养殖,养殖8个月可增重1公斤。该鱼性胆怯,游动快捷,受惊扰在水中不停地跳跃。该鱼抗低温能力差,适温20~30℃,最佳生长温度是24~28℃,当水温降至18℃时,摄食量和活动明显减少,水温连续低于12℃开始死亡;生长水质的pH值为6~7.2。适应性与食性。淡水鲨鱼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较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映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 淡水鲨鱼食性杂,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3厘米~4厘米)养殖4个月,体重可达0.6千克以上。该鱼性成熟较晚,饲养3年~4年,体重达3千克以上可以进行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9月,属一年一次性产鱼类。

该鱼体长、侧扁,背部隆起,头部偏平呈圆锥形,吻短,口亚下位,膜与颊部不相连。膘大,具有呼吸空气的功能,故不易缺氧。该鱼的软骨组织含有硫酸软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观赏,还具有药用价值。

淡水鲨鱼
[3] 原图链接

繁殖

人工繁殖

苏氏圆腹𩷶在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池塘养殖的重要品种,但在池塘驯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直至1960年泰国利用同种鱼的脑垂体催产技术,才取得人工繁殖成功。泰国催产亲鱼来自天然水体或池塘培育的个体,年龄2-3龄,体重4-5千克的鱼已完全成熟。在中国广东,一般选择3龄以上的个体。池塘培育亲鱼,池塘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放养前要清除塘底污泥,用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体放亲鱼0.5千克。产卵前9个月,雌、雄亲鱼要分塘饲养。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于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可以9:1的比例喂搅碎的杂鱼米糠,或把鱼粉、花生麸、米糠和碎米混杂一起,其配比为35:35:25:5。 产卵前3-4个月,混合饵料里再加入1%的复合维生素添加剂,或每周加喂1次搅碎的杂鱼。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水刺激。如用浮动网箱培育,网箱规格为3米×5米×1.5米,水深1.2米,放养密度为每0.1-1立方米水体放l尾。网箱置于流水的地区,网箱应加盖或放水草,以防亲鱼因惊扰逃逸。饵料和投饵方法同池塘。至产卵季节,选择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肛门呈粉红色、轻压腹部有卵流出、卵粒松散、呈淡黄绿色(雄鱼选择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的)的个体进行催产;催产剂为同种性成熟鱼或蟾胡子鲶的新鲜脑垂体。雌鱼注射2针,第一针为1个预定剂量(一个预定剂量=被取脑垂体的鱼体重/被注射垂体的鱼体重),间隔12小时后,注射第二针,剂量是第一次的1.5-3倍。后来发现,该鱼也可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产,最好在第一次注射的剂量里增加100-150国际单位该激素,第二次注射剂量里增加300-700国际单位该激素。雄鱼是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雌鱼剂量的1/4。水温28-32℃时,在第二次注射后的8-12小时之间,雌鱼排卵。 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具粘性,卵径约1.86毫米。这时要将产卵池中的亲鱼捕起,用于毛巾轻轻拭去鱼体表的水分,用手轻压雌鱼的腹部将卵挤入清洁干燥的盆中,然后迅速挤入雄鱼的精液,将精.卵均匀混合(用羽毛搅拌)3-5分钟,通常100万粒卵需精液1毫升(160万粒卵/1千克卵);然后将受精卵散在鱼巢上(用棕榈皮、水草根、柳树根等做成)。每10平方米鱼巢布卵1升。鱼巢放入网箱内孵化,网箱规格为0.9米×2米×0.5米,用喷水进网箱以提高溶解氧,水的溢出率为3-5升/分钟。最好用流水孵化,或脱粘孵化。水温度28-32℃,约24-26小时内大部分受精卵孵化。刚孵出的仔鱼全长为2.923毫米,活动力强,不集群。这时将鱼巢移入另一空网箱,继续孵化。仔鱼孵化后10-12小时,开始垂直游动,2-3天卵黄囊吸收完后开始摄食。该鱼有同类残食的习性,在孵化后3-4天开始相互残食,应及时入池塘分散培育。

自然繁殖

苏氏圆腹𩷶性成熟较晚,一般3-4龄、体重达3千克以上才能进行繁殖。每年6-9月为繁殖季节。属1年1次产卵鱼类,每尾产卵30-40万粒,卵小、黏性、黄绿色、呈透明状。

养殖技术

饲养

淡水鲨鱼生长在淡水里,与传统鲨鱼的区别在于可以离开海水,成熟迟,饲养3-4年、体重3公斤以上才能进行繁殖。每年6-9月 为生殖季节,每年产卵一次,卵小,粘性,黄绿色,呈透明状。由于与罗非鱼的适温和饲料要求相似,养成方法也近似罗非鱼,但比罗非鱼抗病力强。放养鱼种的规格为5-10厘米,每年4-5月份水温在20℃以上开始投苗。一般放养密度:单养每亩2000尾;混养每亩100尾;网箱每立方水体100尾。成活率达90%。

人工配料

淡水鲨鱼的人工配合饲料蛋白含量鱼苗期须在30%以上,成鱼在25%-30%。可用以下配方:鱼粉20%,肉骨粉5%,小米糠13%,熟豆粕20%,麦麸10%,啤酒酵母粉5%,玉米面18%,麦芽4.5%,豆油1%,双鱼牌矿物元素添加剂2%,双鱼牌复合维生素添加剂1%。在配好的原料中加30%的水,拌匀后制成颗粒饲料。

鱼种培育

采用池塘或网箱培育。池塘面积500-1500平方米。网箱规格多样,一般为5米×2米×1.5米。放养前池塘和网箱要严格消毒。老池塘要清淤,曝晒,用生石灰消毒.施基肥,再注新水,水深1米,7天后放苗。新塘,如土壤偏酸性。每平方米用生石灰l千克消毒和中和酸性。每平方米水面放苗4000尾。开始以肥水培养浮游生物,饲养5天后,要投喂煮熟的饲料,10天后,投喂搅碎的杂鱼,每天投喂3-5次。2周后鱼苗可培育到2厘米左右。

淡水鲨鱼
[4] 原图链接

病害病防治

淡水鲨鱼的病害防治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地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即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且添加“大蒜素”或“鱼菌宁”、“鱼服康”等药品,以防止肠炎、腐皮、疔疮等病的发生;定期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药品,预防细菌性或病毒性病害的发生。因为淡水鲨鱼身体不具鳞片,对化学药物较为敏感,一般不要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

1.肠炎病:病鱼行动迟缓,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肛门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打开病鱼的腹腔,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亡。

2.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鱼体被小瓜虫寄生后,病鱼的鳍条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所以叫白点病。感染了小瓜虫的鱼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小瓜虫的流行季节。15~25℃的水温是小瓜虫繁殖的最适水温,当水温在10℃以下和26~28℃时,发育停止,28℃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虫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预防方法:放苗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发病后,用40%福尔马林浸泡;提高水温。

3.气泡病:主要发生在鱼苗阶段,成鱼很少见。这种病由三种原因引起。第一,鱼池中施了过多的未发酵的腐熟肥料;第二,是由于池水中的N会计师达到饱和状态引起的,据报导,1升水中含N量达到18.6~19.73便可使鱼产生气泡病;第三,是水中氧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所引起。池场内的水生藻类,如金鱼藻过多,在强阳光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而释放大量的氧气于水中,使水中的氧气过饱和,在鲨鱼的体表、鳍上、鳃上形成许多气泡,使鱼的浮力增加,失去正常的游动能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

禁止在鱼池中施放未发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饵量要适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质过多;清除池中的水草,控制水中的肥、活、爽;往病鱼池中加注新水,可防止病情变化,加入新水后,病情轻的鱼可以排出气泡,恢复正常。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濒危(EN)。

保护价值

苏氏圆腹𩷶的软骨组织含有硫酸软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观赏外,还具有药用价值。 苏氏圆腹𩷶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 较为美观,不仅可作为优质食用鱼,还可作为观赏鱼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