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底地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原图链接

海底地震 submarine earthquake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给人类带来灾难。

原因

海啸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岩石,这种岩石象木板一样分成十几块, 叫做 板块。日本周围有四个板块,互相挤压在一起。 海洋板块不断向陆地板块下面挤去,但由于二者都是坚硬的岩石板块,所以很难轻松挤进去。 日本附近的板块是以每年5~15厘米的速度缓慢运动的。陆地板块不断受到试图挤进来的海洋板块的挤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陆地板块就会反弹回去,便形成了 板缘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海水被从海底掀到海面上,然后象将石头投入池塘形成的 波纹一样向四周荡开。这就是海啸。 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因素诸多,但主要因素有4个:首先, 地震震级大。若地震震级小,则不足以激发海面至海底整个水体波动;其次,地震机制。当海底地震机制为倾滑型地震时,亦即 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容易激发海啸;再次,海底地震 震源浅,易激发海啸;第四,震源破裂过程。当地震发生在海底深部时,海啸仅在开阔的海面传播, 海浪波动幅度并不大,一般不具杀伤力,只是当它逼进海岸时,波浪猛然抬升,才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海啸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除上述列举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海岸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影响。印尼此次发生的地震,刚开始时 震级定为6.4级,故有关方面认为有可能激发海啸;但随后震级调低为5.2级,激发海啸的可能性便大为减小。这便再一次说明,在地震发生之后,准确、快速地测定包括震级在内的有关参数(“ 震源参数”),对防灾减灾多么重要。

[2]原图链接

形成过程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断裂而发生急剧运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周围传播,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大地震动的现象。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地震是构造地震,且主要发生在海洋地区。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规律和发生机制的研究,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给人类带来灾难。 活动大陆边缘的地震活动大致可分为:①海沟洋侧坡的小量浅震,多属正断层型,是大洋板块沿俯冲带向下弯曲引起的。②海沟陆侧坡附近频繁的浅震,多属逆断层型,一般认为导源于沿板块接触带的汇聚挤压作用,太平洋周缘的大地震大多属于这种类型。③火山弧附近的小量浅震,在不同情况下,震源机制或为正断层型,或为逆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型。④构成贝尼奥夫带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于火山弧与弧后区之下。

危害

地面破坏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底地震发生的同时,难免会从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气体,会对海洋生物有严重的危害。

对海底光缆的危害

海底铺设了很多光缆,当地震发生的同时,会破坏海底光缆。

大洋中脊地震带

大洋中脊 地震带为分离型 板块边界,只有 浅源地震,地震带狭窄、连续,宽度仅数十公里,释放的 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5%。大洋中脊的地震活动包括:①沿中脊轴部(或 中央裂谷)分布的地震, 震级一般不超过7级,大地震很少;属正断层型,显示 张应力垂直于中脊走向。②沿断裂带分布的地震,仅限于被错开的中脊轴之间的断裂带段落, 震源机制显示为 走向滑动断层, 断层面近于直立,错动方向与中脊被错开的方向恰好相反,证明这些断裂带属于 转换断层性质。大洋中脊上最强烈的地震均见于断裂带,最大震级8.4级。大洋中脊地震带纵贯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和 太平洋,在各大洋之间首尾相连,并与 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相连接。作为 板块边界的 地震带相互交接,把 岩石圈划分为若干内部地震活动较弱的巨大 板块(见 板块构造说)。

大洋中脊两侧的 大洋盆地,位于板块内部,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平静的区域。但在出现火山活动的局部地区,可有一些地震,如夏威夷群岛一带 火山地震活动比较显著,这些 火山地震是由导致 火山喷发的地下岩浆的运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