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亨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亨乡

图片来自huluhk

泰亨乡(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旧名叉坑太坑,因最初有蔡氏族人聚居,亦称蔡坑(早期广泛包括九龙坑一带称谓)。因取谐音“泰运亨通”之意,二十世纪后渐改称泰亨。该乡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北部,林村谷上水粉岭平原之间,为文氏的聚居地,乡代表为文春辉

历史

泰亨文氏

新界文氏原籍江西吉安,始祖文天瑞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的堂弟,于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东莞[1]。泰亨文氏乃新界五大家族之一,他们与新田文氏均是文天瑞长子文应麟的后裔,属宝安文氏七大房。

五世文荫为泰亨系始祖,600多年前由屯门老虎坑上岸,先居屏山,后迁大埔陶子岘,以造碗为生,并于泮涌建立“文家庄”,养鸭务农。其孙文焕迁居泰亨祠堂村,及后人口渐多,清代先后扩建中心围灰沙围,成为大埔区内一大氏族。现今,泰亨文氏共1000馀人,分三大房。

七世文焕娶妻侯氏,生三子,澜、泽、浚。长房文澜和二房文泽的后代分别为文培桂堂文青晖堂,两房皆居灰沙围;三房文浚的后代为文震岭祖,居祠堂村和中心围。

太和市

太和市,即大埔新墟,原为文屋村,是泰亨文氏领导大埔七约建立的墟市,每月即初三、十三、廿三、初六、十六、廿六及初九、十九、廿九为墟期。太和市曾是新界东第一大墟市,建立目的为挑战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邓氏垄断的大步头墟生意。

嘉庆年间,龙跃头邓氏新界东影响力大不如前。相反,泰亨文氏堀起,拥有泮涌及粉岭以南大片土地,势力远至西贡北,并多次计划在大埔开设商铺,但屡遭邓氏阻拦。邓氏两度控告文氏,其后新安县衙门宣布文氏不得“恃强”侵夺邓氏在大埔的商业利益,判邓氏胜诉。文氏族人文湛泉乃于1892年联合附近七个非邓氏的村落,组成“大埔七约”(泰亨约、林村约翕和约集和约樟树滩约汀角约粉岭约),于“大步墟”隔河另设乡镇,翌年,定名为“太和市”。“太”为太坑,“和”指集众乡之力,并祈盼“和平”。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后,大埔区因位于新界东中央而成为行政中心。1913年,太和市旁的大埔墟火车站落成营运,旧有的大埔墟日渐衰落,太和市得地利,店户日增,故习惯将太和市称大埔墟,原有的大埔墟则称大埔旧墟[2]

参与抗英

泰亨文氏为新界六日战参战宗族之一,领导大埔七约乡民参与抗英。1899年4月文湛泉代表泰亨文氏在屏山达德公所与来自上水粉岭大埔头丙岗、新田等新界各大氏族商讨抗英活动。由于大埔七约与龙跃头邓氏、大埔头邓氏敌对,两支邓氏均拒绝参战。战事先在大埔开战,瞬间扩展至屏山厦村锦田,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3]。战后为了稳定和得到新界乡民支持,港英政府邀请了文湛泉与屏山邓青云等抗英领袖加入分约乡事委员会。

风俗

秋祭

泰亨文氏于每年农历九月举办秋祭,拜祭仪式分两日进行,先后到大帽山、泮涌、黄鱼滩十四乡𪨶下及西贡北潭涌等地祭祖,由文公众堂负责统筹[4]。泰亨文氏与新田文氏一样,只有秋祭没有春祭[5]。此外,文垂统房共4000多人,每年重阳节泰亨岗厦文氏共1000馀人在新田落马洲祭祀四世祖文垂统公。

酬恩建醮

泰亨文氏建村立业后,为酬谢神恩佑庇乡人,订下五年一届太平清醮,每届为期五日六夜,以正一派喃呒仪式进行。文氏认为建醮以示崇敬,祀神以表至诚,普施济众,惠泽幽灵,用意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康泰。

名胜

公众堂文氏宗祠建于明朝,2005年中秋完成修缮工程。宗祠的建材选料考究,当中石柱、石雕等在福建订制;而青砖、汉瓦在广东开平采用人手铸造;至于精美的神楼及案台在深圳布吉松岗订造;檐口板雕花、神楼门神、屏风更是远道到浙江邀请工艺师人手雕刻,祠内牌匾“浩然正气”及“厚德参天”由国学家文怀沙亲笔书写。而同年亦建成文山公园,纪念文天祥的史迹,内有文天祥全身站像,而龚子亭是纪念泰亨乡文化始祖荫公(字龚子)而兴建,园内尚有《正气歌》碑刻、莲池、曲径等;其后更得政府当局协助,于宗祠及文山公园前筑建牌楼,以增庄严。

天后宫于1728年(即雍正五年)建成,宫内现存雍正时所铸造的古钟及炉鼎;而毗连的文帝古庙则建于1884年(即光绪十年)。庙旁有两棵细叶榕,树干相连形成连理树,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乡内近南华莆村亦有观音古庙,建于光绪年间。

艺沅堂建于道光年间,内祀奉十六世祖文宗斋等三代祖先木主,是典型两进式祠堂,2010年被列入香港三级历史建筑。战后在家祠右厢设立的艺浣学校,至1962年停办,由泰亨公立学校取替,可是随著村校收生不足,终因政府杀校而停办。

昔日文氏著重教育,乡内建有善庆书室丛桂书室正伦书室[6]。善庆书室建于1870年(即同治九年),为祠堂村祖堂文勗廷祖(九家)拥有,墙上悬挂“钦点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臣文廷式恭承”字样的牌匾[7],纪录了文氏族人文廷式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获得的科举功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