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札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1月4日 (一) 10:16 由 Seaweed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波札那地理位置  
原圖鍵連
波札那位置 
原圖鍵連  
波札那國徽  
來源網站
波札那國旗 
來源網站  

波札那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Botswana),又稱博茨瓦納,首都嘉伯隆里(Gaborone),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與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南非接壤。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萬。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札那語(Setswana)和英語。通用貨幣為普拉(Pula)。 [1][2][3]

歷史概述

自11世紀起開始有部落定居於現今波札那東北部的Sowa Pan與Tswapong Hills地區,但隨後被崛起的大辛巴威王國併吞。13~14世紀,札那族(Tswana)由北方遷居此地,形成三個主要部落。歷經多次的部落遷移與分裂,約於18世紀時形成目前茨瓦納族主要的8個部落。

19世紀初非洲南部爆發"The Difaqane Wars"的部落戰爭,這起因於人口擴張加上乾旱導致資源不足;一說是為奴隸和象牙貿易的利益。1816年,祖魯王國的國王沙卡‧祖魯(Shaka Zulu)進行大規模的征服行動,這導致大量人民向西北方移動。在戰爭的尾聲,各部落開始重建各自的領地並與歐洲人交易象牙和槍支,此時歐洲勢力逐漸滲透非洲。

由於波札那位於英國向非洲內陸發展之要衝,英國遂於1885年9月30日將波札那劃為保護國,稱貝專納保護國(Bechuanaland Protectorate,BP)。

1948年南非因與英國對非洲之立場相左,轉而支持波札那獨立。1963年舉行制憲會議,成立自治政府。1966年9月30日正式獨立,定名為波札那共和國。[1][2][3][4]

國旗與國徽

波札那國旗於1966年獨立時開始使用,是由淺藍色橫條象徵雨水,中間的黑色橫條和上、下方的白色條紋,象徵各種族的和諧,一說代表斑馬[2][5]

波札那國徽由兩隻斑馬分別持有象牙與高粱的穗;斑馬象徵野生動物對旅遊業的重要性,而斑馬的黑白條紋代表各民族的平等,一說各部落皆未使用斑馬作為圖騰,故使用斑馬代表各民族的平等;象牙代表過去的象牙貿易,一說代表野生動物的保護;高粱是波札那的主要農作物象徵農業。白色的盾牌象徵著卡拉哈里沙漠的沙;三個藍色波浪象徵河流與水,這和下方國家座右銘Pula互相呼應,強調了水的重要性;齒輪代表了工業化的推動;牛頭意味著放牧牛群的重要。

Pula(普拉)除了是波札那貨幣的名稱,也有降雨、雨水的意思,也含有好運的意味在內,這也是當地祝福、熱情的問候及歡迎的用語。[6][7][8][9]

地理環境

喀拉哈里沙漠來源網站
馬卡迪卡迪鹽沼來源網站
卡拉哈里中央野生動物保護區

國土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

地勢平坦,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位於非洲三大盆地之一的喀拉哈里盆地中,為沙漠、半沙漠氣候,佔國土84%以上的面積。

「普拉」(Pula)在札那語代表降雨,夏季為雨季,其他時間氣候炎熱乾燥。

北部的歐卡萬哥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而馬卡迪卡迪鹽沼是世界前十大鹽沼之一。


尚比西河的支流喬貝河沿著北部邊界流過。諾索布河為西南界河、南部界河莫洛波河及東部界河馬里科河及其支流林波波河沙希河。除北部少數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皆無常年的地表水。

有著豐富的鑽石礦藏,另有、純鹼、煤炭等。

卡拉哈里中央野生動物保護區為世界第二大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著許多瀕臨滅絕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物種。[2][3][10][11][12][13][14][15]

經濟

波國獨立後實行民主政治,積極的社會政策與豐富礦藏(鑽石礦佔該國輸出利潤8成)使波國擁有非洲大部分地區難得一見的開發水準。波國擁有良好的金融管理紀錄,在2016年被國際透明組織全球排名第35名,為全非洲最廉潔的國家。此外,波札那在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保護生態,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使該國觀光業逐漸興盛。[16]

社會

波札那人口約230萬。國內總共約有17個部落,其中班圖語系的札那族(Tswana)佔總人口約8成,有8個主要部落,主要有恩瓦托(占40%)、昆納、恩瓦凱策、塔瓦納、卡特拉、萊特、羅龍和特羅夸,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他民族有Basarwa(薩恩人)、Kalanga等。

官方語言為英語,實際上通用語言為為Setswana(札那語)占77%、Sekalanga占7%、Shekgalagadi占2%,英語僅占2.8%。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於19世紀中葉將基督教信仰傳入波札那並為當地部落酋長受洗後至今為該國主流信仰,約佔人口6成,其他多信奉傳統宗教、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1][2][16][17]

而波札那的生育率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下降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肇因於婦女教育程度與勞動參與率提高及國家推動計畫生育的政策。[2]

克服愛滋病 擺脫亡國滅種

波札那愛滋病感染率是全球前幾高的國家之一,但全面有效的治療方法已大幅減少愛滋病的死亡人口。[2]


文化

波札那傳統舞蹈服飾原圖鍵連

西方文化透過商業、科技、日用品、旅遊業和媒體等形式影響波札那的文化,城市地區受西化和現代化的影響最大。

在眾多部族文化中,由波札那文化占主導地位;札那族以「牛」作為財富和地位的表徵,時至今日在農地區大多數的波札那人也都飼養著牛隻,但少數部族的文化也透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養牛的主流文化,許多傳統文化已逐漸消失,如傳統服飾、手工藝品等。音樂受西化影小較小,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可聽到各民族的傳統和現代音樂,並配合舞蹈作為日常生活或婚喪喜慶的一部分。

目前卡特倫區Bakgatla ba Kgafela部落的Dikopelo民俗音樂(Dikopelo folk music of Bakgatla ba Kgafela in Kgatleng District)、波札那Kgatleng區的陶器製作技巧(Earthenware pottery-making skills in Botswana’s Kgatleng District)被列入聯合國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波札那的改變提供了更好的健康和教育環境、繁榮經濟發展改善部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17][18][19][20]

卡特倫區Bakgatla ba Kgafela部落的Dikopelo民俗音樂
Dikopelo folk music of Bakgatla ba Kgafela in Kgatleng District
波札那Kgatleng區的陶器製作技巧
Earthenware pottery-making skills in Botswana’s Kgatleng District

世界遺產

波札那有2個世界遺產。分別為1個世界自然遺產:歐卡萬哥三角洲(Okavango Delta)與1個世界文化遺產措迪洛山(Tsodilo)。[21]

政治

波札那議會
來源網站

憲法制定於1966年,採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採行民主制度的共和國。

總統為國家元首、國防軍統帥並擁有最高的行政權,可任命副總統、檢察總長、內閣成員,內閣對國會負責。

最高的立法機關為國民議會,採一院制,由總統、檢察總長與國民議會組成。議會有權選舉總統(間接選舉)、制定法律、修改憲法、審議政府預算等職權。

另設有酋長院(英語:House of Chiefs;札那語:Ntlo Ya Dikgosi)為議會的諮詢機構,職權僅限於特定傳統事務,如習慣法、部落首領的任免、憲法修正案等。開議前,酋長院先召開會議並向國會提出不具約束力的建議議案。

主要政黨有波札那民主黨(Botswana Democratic Party, BDP),自獨立以來執政迄今、波札那民族陣線(Botswana National Front, BNF)、波札那國會黨(Botswana Congress Party, BCP)、波札那人民黨(Botswana People's Party, BPP)及波札那同盟運動(Botswana Alliance Movement, BAM)等。

高等法院設於洛巴策(Lobatse)由首席大法官掌理全國司法審理工作,並設有上訴法院與於每一地區設地方法院(傳統法院)所組成。[1][2][3][22][23]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波札那共和國 Republic of Botswana.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2019年4月 [2019-10-21]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AFRICA BOTSWANA. CIA. 2019-10-01 [2019-10-21] (英語). 
  3. 3.0 3.1 3.2 3.3 博茨瓦納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9年8月 [2019-10-21] (中文). 
  4. history.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28] (英語). 
  5. Flag of Botswana. flagpedia. [2019-10-28] (英語). 
  6. Botswana Coat of Arms. FOTW. 2017-05-21 [2019-10-28] (英語). 
  7. Coat of arms of Botswana. revolvy. [2019-10-28] (英語). 
  8. National Symbols. botswanamission. [2019-10-28] (英語). 
  9. BOTSWANA. hubert-herald. [2019-10-28] (英語). 
  10. 世界最大內陸三角洲:奧卡萬戈三角洲,野生動物的天堂. 每日頭條. 2017-06-28 [2019-10-24] (中文). 
  11. 「無生之地」馬卡迪卡迪鹽沼. 每日頭條. 2015-04-24 [2019-10-24] (中文). 
  12. Location.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24] (英語). 
  13. Climate.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24] (英語). 
  14. At Glance.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24] (英語). 
  15. welcome.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24] (英語). 
  16. 16.0 16.1 駐館位置及聯絡資訊.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2019-10-28] (中文). 
  17. 17.0 17.1 customs. Botswana Tourism Organisation. [2019-10-30] (英語). 
  18. Dikopelo folk music of Bakgatla ba Kgafela in Kgatleng District. UNESCO. [2019-10-30] (英語). 
  19. Earthenware pottery-making skills in Botswana’s Kgatleng District. UNESCO. [2019-10-30] (英語). 
  20. 卡特倫區(Kgatleng District)Bakgatla ba Kgafela 部落的 Dikopelo 民俗音樂. 文化資產局. [2019-10-30] (中文). 
  21.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19-10-23] (英語). 
  22. Who are we. Parliament of Botswana. [2019-10-24] (英語). 
  23. Who are we. Parliament of Botswana. [2019-10-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