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東
汪东.jpg
出生 1890年
国籍 中國
别名 原名東寶,字叔初
知名于 中国教育家、文學家學者、政治人物

汪東(1890年-1963年6月),原名東寶,字叔初,後改字旭初,號寧庵,另號寄生、夢秋,又署寄安。江蘇吳縣人。汪凤瀛之子,汪荣宝之弟。中国教育家、文學家學者、政治人物。

生平

1904年留學日本,先入成城學校;後入早稻田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哲學館。同時加入同盟會,擔任《民報》撰述。

1910年回國,參加江蘇光復,1911年任江蘇省都督程德全秘書。1912年擔任《大共和報》、《民生日報》撰述,並參加南社。1913年冬起,歷任北京大總統府法政諮議,內務部編訂禮制會員,政事党禮制館嘉禮主任、編纂員,內務部僉事,民治司第三科科長等職。1917年赴浙江,歷任象山於潛余杭等縣知事。1923年9月與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創辦《華國月刊》。1925年任江蘇省長公署秘書。

1927年受張乃燕之聘擔任第四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第四中山大學由國立東南大學(原南京高師)為基礎在1927年組建,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汪東為中央大學校歌作詞人,程懋筠為譜曲人;並曾兼任中大中文系主任,時中文系名家雲集,有如王伯沆黃侃胡小石吳梅汪辟疆等教授;1930年中央大學文學院長謝壽康調任中國駐比利時公使,出任中大文學院院長。

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四川重慶。期間曾任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

抗戰勝利後回南京,任國立禮樂館館長。1947年任國史館纂修,與柳詒徵夏敬觀冒鶴亭汪辟疆顧頡剛等人共事。

1949年後,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政協常委、蘇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63年在蘇州病逝。

留日鸿迹

在郑逸梅先生为《寄庵随笔》所写的序言中,他说“汪丈旭初,原名东宝,和曾任驻日大使的王荣宝为同怀兄弟,江苏苏州人。他的先德官镇江府训导,凡数十年。旭丈昆仲,都诞生于京口金焦间,及荣宝下世,旭丈有感雁行折翼,改单名为东,字旭初,一字寄生”。这篇序后改写为《汪旭初的<寄庵随笔>》,收入《民国笔记概观》,上面一段删作“汪东原名东宝,和出使日本的汪荣宝为昆仲,后去‘宝’字为汪东,字旭初,别署寄庵,江苏吴县人”。直接把汪东改名的原因略去了,不知是否已发现汪东早在哥哥汪荣宝(1878—1933)去世前就已用单名。对此,薛玉坤兄在《汪东年谱》开头就作了辨证,将改单名提前到1914年。不过,从汪东留学期间的墨迹来看,早在清光绪(1875—1908)末年他便署名“汪东”了。

早稻田大学所藏的《鸿迹帖》七册,是晚清留学该校的中国学生的毕业留言册。翻到最后,才发现有溥伦、溥侗兄弟等满清贵胄的题字,彼时它可能也作为中国人参观学校的留言簿。溥伦(1874—1927)曾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日,题字应该是此次到早稻田参观时所留。汪东曾专门作《纪清贝勒溥伦来东后事》一文,刊于明治四十年(1907)十二月《民报》第18号。而在此之前,汪东就已在《鸿迹帖》上作画并题诗。按之新出的《汪东文集》、《年谱》,均未著录此帖中的诗与画。

汪东的留言在《鸿迹帖》的第四册内,共计两页,一画一诗,参照前后同学的题辞,时间应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鸿迹帖》所用为早大统一印制的朱丝花匡日本纸册,下匡正中有篆书“早稻田大学”字样。汪东之画,纯用水墨渲染,近处坡岸,略有树木,垂柳两株,兀立其间,绿叶初发,中亘河流,霞光粼粼,小舟自横,孤樯无帆,隔岸坡石草木,远山依稀在望,一番早春景象。上方有汪东五言绝句一首,正合画意:

落款作“旭初汪东”,并钤“旭初”朱文椭圆印。从《鸿迹帖》中不难发现,很多留学生题词都是赠予“青柳先生”者,即1902年与高田早苗一起创设“清国留学生部”的青柳笃恒(1877—1951),民国初年他一度成为袁世凯的高等间谍。汪东题画诗中虽未明言,但留赠青柳之意,隐约可见。

与绘画的含蓄相比,后面一页的题诗,汪东用辞却颇为犀利。题诗分为两部分,前半为大字,为《鸿迹帖》而作;后半为小字,系用余纸录旧作一首。前半题云:

鸿迹帖题者多伧父,惟同学何君(焯时)十二绝可诵,率继其后,虽云武夫,要不许蚍蜉轻撼也。

诗道宁阿世(余有志文学,或谓迂缓非救亡之用,余曰然则卢、孟何如),高风不帝秦。

万卷能撑腹(家藏颇富,束发即授群籍),高年徒苦心(余家累代作宦,而余性疏放,非其所志)。

坡滨同落寞,雪上爪痕深(家兄荣宝先是亦留学早稻田大学)。

落款作“震旦汪东”,下仍钤“东宝长寿”白文方印。从名“东”、字“旭初”来看,显而易见取旭日东升之意,互为表里,再结合前面三诗,尤其是第二首所述,可见汪氏的民主革命思想当时颇为强烈。因此推测,汪氏改用单名,极有可能与表明革命志向有关。后半部分《宝剑篇》,以宝剑自喻,其意甚明,亦与前诗旨趣相近:

末尾附记提到“既作三律,犹有余纸,因写乙巳旧作一首”。乙巳为1905年,汪东年方十六岁,刚留学日本不久,蓬勃的志士形象,见于字里行间。此篇是目前所见汪东传世最早的诗词作品,也是他留日归国前遗存的珍贵鸿迹。[1]

書目

  • 《詞學通論》
  • 《夢秋詞》
  • 《汪旭初先生遺集》

参考文献

  1. 汪东, 奥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