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武夷山崖墓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两岸和北山景区的悬崖岩洞、裂隙内,1985年作为“武夷山史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崖墓葬俗流行于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在青铜时代,居住在武夷山的古闽先民也存在这种葬俗。武夷山现已发现的崖墓群尚保存有18处,有20多具船棺,主要散见于大王峰、换骨岩、玉女峰、仙馆岩、小藏峰、大藏峰、太子岩、仙钓台、鼓子峰、鸣鹤峰、观音岩、白岩、长窠、霞宾岩等处。古人游览武夷山时常能见到这些先民遗物,因其高不可攀,甚至以为“仙迹”,常称为架壑船、仙船、仙脱、仙函等。直到现代经考古发掘才真相大白。1973年和1978年分别在观音岩和白岩崖墓中各取下一具船棺。在距谷底51米的白岩上取下的这具船棺,长4.89米,宽0.55米,高0.73米,使用整木刳成,分底和盖两部分,棺内尸骨尚存,随葬品有竹席、龟形足木盘以及丝棉麻等纺织品炭化碎片,经碳十四测定,棺木年代距今约3750~3295年。

简介

武夷山崖墓群分布在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两岸山峰和山北景区内,主要分布地点为大王峰、换骨岩、玉女峰、仙馆岩、小藏峰、大藏峰、太子岩、仙钓台、鼓子峰、鸣鹤峰以及武夷山风景区北部的观音岩、白岩、长窠、霞滨岩等处,现存的地点近20处,棺木数量约20具。

棺木特点

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乌蓬船的木棺,也称架壑船、仙橹、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闽族先民的一种葬具。船棺的形状与独木舟相似,分底、盖两部分,全长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宽,后低而窄,两头起翘如船形。

根据古代志书记载与现代科学考察资料,崖墓棺木的形制以舟船形的居多,长方形或圆形的较少。但无论形制如何,均采用质地坚硬的优良木材楠木等制作。随葬品有竹木、陶瓷以及青铜器等,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或历史上遭受人为破坏的原因,这些随葬品已经不容易被发现了。棺木存放的数量,依岩洞或裂隙的大小,或一棺、或数棺、或不暴露、或延伸于洞隙,临溪水或地面的高程都在20—50米左右。

墓葬特色

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数量放置;二是利用岩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邻近的两个断崖之间架设板块,置棺其上,远望或隐或现,疑是“仙人葬处”,故一般称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悬置半空的特点,也称为悬棺葬[2]。  

我国最早崖墓群

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的20多名专家4月25日~5月7日对江西省龙虎山的崖墓群进行了科学考察,新发现了10多处崖墓,并且在其中一处崖墓的洞穴内发现了两具棺木、两具尸骨和一些陶器、木剑、木锤、纺织品等随葬物品。专家们认为,包括龙虎山在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是中国有年代可考的崖墓群中最早的崖墓。但是,古人怎样把棺木放进这些位于悬崖峭壁上的洞穴里如今还是一个谜。

现状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在这里陆续发现了200多座崖墓群,并对其中的18座进行了清理,发掘出棺木37具,出土了大量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

视频

武夷山崖墓群 相关视频

武夷悬棺是武夷山最大的谜,放到悬崖上的方法,令现代人惊奇!
第14集 武夷悬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