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留兰香 (唇形科薄荷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留兰香 (唇形科薄荷属植物))

留兰香 (唇形科薄荷属植物)

留兰香(学名:Mentha spicata Linn.),又名绿薄荷、香薄荷、荷兰薄荷、青薄荷、香花菜、鱼香菜。是一种唇形科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 紫色或白色花,花期7-9月。温度适应范围大,喜湿润、喜光,适宜弱酸性土壤。茎、叶经蒸馏可提取留兰香油,可入药也可食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留兰香
  • 拉丁学名:Mentha spicata Linn.
  • 别 称:绿薄荷、香花菜、香薄荷、青薄荷、血香菜、狗肉香、土薄荷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唇形科
  • 亚 科:野芝麻亚科
  • 族  :塔花族
  • 属  :薄荷属
  • 分布区域:豫、冀、广、桂、滇、贵、新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130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绿色,钝四稜形,具槽及条纹,不育枝仅贴地生。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草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6-7对,与中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明显隆起且带白色。

轮伞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圆柱形穗状花序;小苞片线形,长过于花萼,长5-8毫米,无毛;花梗长2毫米,无毛。花萼钟形,花时连齿长2毫米,外面无毛,具腺点,内面无毛,5脉,不显著,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长1毫米。花冠淡紫色,长4毫米,两面无毛,冠筒长2毫米,冠檐具4裂片,裂片近等大,上裂片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长,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子房褐色,无毛。花期7-9月。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齿疣,有时具毛。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有十数列厚角细胞,内缘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间隙大。恺氏点清晰可见。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内常有空洞。茎的各部细胞内有时含有针簇状或扇形橙皮甙结晶。

生长习性

* ①温度适应范围大

当日平均气温高于5℃,土温达2℃以上时,留兰香的根、茎、鳞、芽开始萌发,生长期最适温度为25-30℃在气温高于30-40℃时也能正常生长;立冬前后种植,地下根茎可安全越冬。

* ②喜湿润

留兰香在生长初期和中期需要较多水分,但在现蕾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干燥的气候,以利于油腺细胞的增长,因此,适宜在中国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生长。

* ③喜光

留兰香是喜光植物,其叶片既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又是贮藏精油的主要场所。若种植密度过大,株间通风透光不良,会导致分枝节位高,分枝少,叶片易脱落,从而影响精油产量和质量。

* ④适宜弱酸性土壤

留兰香对土壤要求不高,以沙质、土质松散土壤为优,酸碱度以中性土壤为宜。由于留兰香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大,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需求量大。

原产南欧,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苏联。中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新疆有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繁殖方法

由于种子繁殖变异较大,生产上多采取无性繁殖。

  • ①根茎繁殖。早春3月将留兰香的地下根茎翻起,选健壮、色白、节密、无病虫害的新鲜根茎,切成6-8厘米长根段,摆在开好的种植沟内,沟深6-8厘米,沟距25厘米左右,摆放时,每段根茎应首尾相连,摆好后随即覆土,压实,并浇透水。每亩大田需栽根茎100千克,每亩母本田的根茎可移栽8亩大田。
  • ②分株繁殖。早春,在上年的留兰香地中,待留兰香新苗长至8厘米左右时,连根茎一同挖起,分株移栽,每穴栽2株,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
  • ③扦播繁殖。5-6月份,选健壮的地上茎,切成6厘米长的小段,在苗床上扦播,生根成活后移栽。无论哪种方式繁殖,栽前都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大田吐宽1.3米左右,以便排灌和管理。

病虫防治

症状

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或黄褐色或深褐色病斑。3-4天后,湿度大时在病斑上可看到不明显的轮纹,上面布满蚕丝状灰白色霉层(菌丝),病叶变黑褐色腐烂;湿度小时在病斑上未见到轮纹,上面布有白色霉点(菌丝),病叶发黄萎蔫萎缩。7-10天后,环境不适则茎秆表皮破裂萎缩,上部叶凋萎发黄,中、下部叶黑褐色萎谢;环境适宜则病叶腐烂发黑脱落成光杆,茎杆发黑枯死。

防治措施

以药剂保护为主,辅以药剂治疗。在短时间降雨(如雷阵雨)后,及时施药预防1次;连阴雨期间,每隔7天防治1次,连续2-3次;在发病高峰(或大发生)的初期治疗2-3次,每次施药间隔5天。药剂每亩可选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甲基托布津70%WP75克或75%百菌清WP150克,防效在70%以上。20%三唑酮EC50毫升,防效65%。

化学成分

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的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溶剂法和各种层析方法。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索烷(ursane),3-甲氧基-4-甲基苯甲醛(3-methoxy-4-methylbenzaldehyde),藜芦酸(veratric acid),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香叶木素(diosmetin),5,6,4’-三羟基-7,8,3'-三甲氧基黄酮(5,6,4'-rihydroxy-7,8,3'-trimethoxyflavone,thymonin),胡萝卜苷(daucosterol)。

主要价值

[1]

药用

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称留兰香油或绿薄荷油,主要成分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为60-65%),此外亦有柠檬烃、水芹香油烃等,主用于糖果、牙膏用香料,亦供医药用。叶、嫩枝或全草亦入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虚劳咳嗽、伤风感冒、头痛、咽痛、神经性头痛、胃肠胀气、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乌疗、全身麻木及小儿疮疖。

全草(留兰香):辛、甘,微温。祛风散寒,止咳,消肿解毒。用于感冒,咳嗽,胃痛,腹胀,神经性头痛;外用于跌打肿痛,目赤红痛,小儿疮疖。

食用

嫩枝、叶常作调味香料食用。可添加于调味品中增加料理风味,个别或混合其他香药草作为提神茶,印地安人也拿薄荷来驱虫杀跳蚤。

化工

约含190余种成分,主要有葛缕酮(达50%-70%)、苎烯(20%-30%)及二氢葛缕酮、二氢葛缕醇、新二氢葛缕酯、乙酸二氢葛缕酯、顺式-乙酸葛缕酯、薄荷酮、乙酸橙花酯、香叶醇、乙酸异龙脑脂、胡薄荷酮、蒎烯等。产油含葛缕酮量较低,但含有较高的桉叶素和芳樟醇。由唇形科植物留兰香(绿薄荷)的新鲜茎叶用水蒸气蒸馏而得。中国和欧美各国皆有生产。留兰香油常用于牙膏、香皂、口香糖的加香及医药等。

留兰香和薄荷的区别

薄荷别称野薄荷、夜息香、银丹草等,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留兰香又名绿薄荷、香薄荷、荷兰薄荷、青薄bai荷、香花菜、鱼香菜等,茎、叶经蒸馏可提取留兰香油,可入药也可食用,在中药里二者是不能混用的。

一、薄荷和留兰香的茎叶区别

1、薄荷:茎直立,高30-60厘米,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锐四稜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稜上被微柔毛,多分枝,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0.8-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叶柄长2-10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2、留兰香:茎直立,高40-130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绿色,钝四稜形,具槽及条纹,不育枝仅贴地生,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草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

二、薄荷和留兰香的花果区别

1、薄荷:薄荷轮伞花序多花,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月。

2、留兰香:留兰香轮伞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圆柱形穗状花序,紫色或白色,花期7-9月。

三、薄荷和留兰香的成分不同

[2] 1、薄荷:薄荷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脂、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2、留兰香:留兰香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称留兰香油或绿薄荷油,主要成分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为60-65%),此外亦有柠檬烃、水芹香油烃等,主用于糖果、牙膏用香料,亦供医药用。

四、薄荷和留兰香的功效不同

1、薄荷: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症,外用有轻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经痛等。

2、留兰香:留兰香味辛、甘,微温,归肝、脾、胃经祛风散寒止咳消肿解毒,用于感冒、咳嗽、胃痛腹胀神经性头痛等症,外用于跌打肿痛目赤红痛小儿疮疖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留兰香 (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留兰香种植基地


相关视频

带你认识“留兰香”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