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梁睿

Zjg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31日 (六) 22:52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梁睿 (liang rui)(531年-595年),字恃德,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北)人,北周隋朝名将,西魏太尉梁御之子。

梁睿
出生 531年
国籍 北周、隋朝
职业 上柱国、益州总管
知名于 平定王谦叛乱
知名作品 《上隋公疏请略定南宁》
《上书奏北边镇守策》

梁睿因是功臣之子,自幼被宇文泰养在宫中,后任渭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五龙郡公。北周建立后,梁睿镇守新安,并数次击退北齐军,官至柱国大将军、蒋国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梁睿出任益州总管,平定王谦叛乱,威震蜀地,进位上柱国,并劝杨坚称帝。后来,梁睿称病在家,不再与人交往。开皇十五年(595年),在洛阳病逝,谥号"襄"。

目录

人物生平

===抵御北齐===   梁睿自幼生性聪敏,品行出众,因是功臣之子被宇文泰收养在宫中,与宇文泰的几个儿子交情深厚。537年(西魏大统三年),梁睿袭爵广平郡公,进封仪同三司,不久又任本州大中正

西魏恭帝年间,梁睿进位开府、渭州刺史,改封五龙郡公。557年(北周元年),宇文觉建立北周,梁睿被征拜为御伯,后出任中州刺史,镇守新安,防御北齐。梁睿数次击退北齐军,因功升任大将军,进爵蒋国公,后回朝担任司会。

570年(北周天和五年),梁睿随齐王宇文宪抵御齐军,并在洛阳击退斛律光,因功升任小冢宰北周武帝在位时,梁睿历任敷州刺史、凉安二州总管,并加封柱国。

讨平王谦

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静帝继位,因年纪尚幼,由丞相杨坚统领朝政。杨坚任命梁睿为益州总管,以取代王谦。八月,王谦起兵造反,攻打始州(治今四川剑阁)。梁睿此时刚刚行至汉川,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于义达奚长儒等人征讨王谦。

当时,王谦部将李三王驻守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梁睿命张威击破李三王,进军龙门(今四川平武东南),又命将士从小路四面出击,击败拥军十万的赵俨、秦会,震惊蜀地。梁睿率部击鼓而进,又迫降剑阁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

十月,王谦部将高阿那肱、达奚惎等人攻打利州,后闻梁睿兵到,便分兵占据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梁睿对将士们道:"贼军占据险要之地,打算阻拦我军,我们应出其不意,一定能击破贼军。"命上开府拓拔宗攻剑阁、大将军宇文敻攻巴西(今四川绵阳),又让大将军赵达率水军进入嘉陵江。同时,梁睿派张威、王伦、贺若震等将领分兵攻打达奚惎。达奚惎大败,逃回益州。

不久,梁睿进逼成都。王谦命达奚惎、乙弗虔守城,自己亲率精兵五万,背城摆开阵势,结果被梁睿击败。王谦打算退入城中,但因达悉惎、乙弗虔举城投降,只得率领三十个骑兵逃往新都,被新都县令王宝捉获。梁睿将王谦斩杀,平定剑南,因功进位上柱国。

屡次上表

当时,梁睿威震西川夷獠等族争相归附,只有南宁酋帅爨震倚恃偏远,不肯投降。梁睿上表朝廷,请求征讨南宁。杨坚虽赞同梁睿,但因天下初定,害怕人心不安,所以没有批准。后来,史万岁讨平南宁,用的也是梁睿的策略。

这时,梁睿恩威兼著,深得边境百姓之心,声望越来越高,受到杨坚的猜忌。薛道衡也在蜀地军中,便让梁睿上表,请杨坚称帝。581年(隋开皇元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对梁睿礼遇更加优厚。不久,梁睿又上平陈策。隋文帝却认为尚未到伐陈之时,梁睿方才作罢。

后来,梁睿见突厥日益强大,又陈奏十几条镇边方略,隋文帝非常赞赏。

晚年生活

梁睿认为自己是北周旧臣,而且久居重镇,心中不安,屡次上表请求入朝。后来,隋文帝让梁睿返回京师,并在接见时握手言欢。梁睿回家后,对亲友道:"现 在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于是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也不再与权贵交往。隋文帝赐梁睿版舆,每到朝觐之时,都要命人将他抬到殿上。

595年(开皇十五年),梁睿随隋文帝至洛阳,不久病逝,时年六十五岁,谥号为襄。610年(大业六年),隋炀帝追改梁睿为戴国公。

轶事典故

梁睿平定王谦之乱后,认为自己威名太盛,恐怕遭人忌恨,便大肆接受贿赂,自毁名声。他登记的功劳簿多有不实之处,结果有上百人向朝廷上告。隋文帝命有司调查此事,主使之人大多因此获罪。梁睿深感恐惧,上表谢罪,请求把自己投入大理监狱,隋文帝予以抚慰。

人物评价

杨坚:公英风震动,妙算纵横,清荡江南,宛然可见。循环三复,但以欣然。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举大定,固在不疑。

魏徵:李穆、梁睿,皆周室功臣,高祖王业初基,俱受腹心之寄。故穆首登师傅,睿终膺殊宠,观其见机而动,抑亦民之先觉。然方魏朝之贞烈,有愧王凌,比晋室之忠臣,终惭徐广

个人作品

全隋文》收录有其文三篇:《上隋公疏请略定南宁》二篇、《上书奏北边镇守策》

家庭成员

父亲:梁御,西魏太尉

儿子:梁洋,历任嵩徐二州刺史、武贲郎将,袭爵戴国公。

孙子:梁洽

妻子:宜都公主,宇文泰女。

史籍记载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陈纪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