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月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月兔,也叫玉兔,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目前多认为是因对月球表面的空想性错视而产生。在许多文化中…”)
 
行 1: 行 1:
月兔,也叫玉兔,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目前多认为是因对月球表面的空想性错视而产生。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在东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日本、朝鲜)的民间传说和阿兹特克神话中,常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1][2] 。在中国神话中,月兔在月宫陪伴嫦娥并捣药,而在日本和韩国,月兔则是在上面捣麻糬,在台湾也有月兔捣麻糬之说。
+
''' 月兔''' ,也叫玉兔,在一些[[ 神话]] 传说中是居住在[[ 月球]] 上的兔子。目前多认为是因对月球表面的空想性错视而产生。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在[[ 东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国]] [[ 日本]] [[ 朝鲜]] )的民间传说和[[ 阿兹特克]] 神话中,常塑造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在中国神话中,月兔在月宫陪伴[[ 嫦娥]] 并捣药,而在[[ 日本]] [[ 韩国]] ,月兔则是在上面捣麻糬,在[[ 台湾]] 也有月兔捣麻糬之说。
  
 
==历史==
 
==历史==
  
 月兔的记载,首见于屈原的《天问》:“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在西汉初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月上绘有蟾蜍和玉兔。刘向《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古诗中往往以兔指代月,以下是唐代前的例子:
+
 月兔的记载,首见于[[ 屈原]] 的《[[ 天问]] 》:“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在[[ 西汉]] 初期的[[ 马王堆]] 一号汉墓帛画中月上绘有[[ 蟾蜍]] [[ 玉兔]] [[ 刘向]] [[ 五经通义]] 》:“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古诗中往往以兔指代月,以下是[[唐朝| 唐代]] 前的例子:
 +
 
 +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
 
 +
*[[庾信]]《宫调曲》: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
 +
 
 +
*[[江总]]《内殿赋新诗》兔影脉脉照金铺,虬水滴滴泻玉壸。
  
*《古诗十九首》之十七: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庾信《宫调曲》: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
 
*江总《内殿赋新诗》兔影脉脉照金铺,虬水滴滴泻玉壸。
 
 
*江总《赋得三五明月满诗》:三五兔辉成,浮阴冷复轻。
 
*江总《赋得三五明月满诗》:三五兔辉成,浮阴冷复轻。
 +
 
*江总《箫史曲》: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
 
*江总《箫史曲》: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
  
 
==中国以外的版本==
 
==中国以外的版本==
  
 《本生经》中记载:狐、獭、猴、兔每天到修道者处听道。某年天旱,修道者欲迁,四兽欲挽留各自寻找食。兔子自忖无能为力,于是自投火中,把自己作为食物。修道者显露帝释天真身,将兔绘于月上,作为纪念。在日本的《今昔物语集》中也有类似故事,兔子的伙伴变成了狐和猴。朝鲜童谣《小白船》(原名《半月》,谚文:반달)也提到月中有兔。
+
 《[[ 本生经]] 》中记载:[[ ]] [[ ]] [[ ]] 、兔每天到修道者处听道。某年天旱,修道者欲迁,四兽欲挽留各自寻找食。兔子自忖无能为力,于是自投[[ ]] 中,把自己作为[[ 食物]] 。修道者显露帝释天真身,将兔绘于月上,作为纪念。在日本的《今昔物语集》中也有类似故事,兔子的伙伴变成了狐和猴。朝鲜童谣《小白船》(原名《半月》,谚文:반달)也提到月中有兔。
  
 
==相关传说==
 
==相关传说==
  
玉兔捣药
+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 神仙]] 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
===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 兔子]] ,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 天宫]] ,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 金星]] 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 孩子]] ,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 月宫]] 陪伴嫦娥居住了!
 +
 
 +
==参考文献==

於 2020年6月7日 (日) 05:07 的修訂

月兔,也叫玉兔,在一些神話傳說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目前多認為是因對月球表面的空想性錯視而產生。在許多文化中,特別是在東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日本朝鮮)的民間傳說和阿茲特克神話中,常塑造成用研杵搗研缽的形象。在中國神話中,月兔在月宮陪伴嫦娥並搗藥,而在日本韓國,月兔則是在上面搗麻糬,在台灣也有月兔搗麻糬之說。

歷史

月兔的記載,首見於屈原的《天問》:「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在西漢初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月上繪有蟾蜍玉兔劉向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古詩中往往以兔指代月,以下是唐代前的例子:

  • 庾信《宮調曲》:金波來白兔,弱木下蒼烏。
  • 江總《內殿賦新詩》兔影脈脈照金鋪,虬水滴滴瀉玉壼。
  • 江總《賦得三五明月滿詩》:三五兔輝成,浮陰冷復輕。
  • 江總《簫史曲》:來時兔月滿,去後鳳樓空。

中國以外的版本

本生經》中記載:、兔每天到修道者處聽道。某年天旱,修道者欲遷,四獸慾挽留各自尋找食。兔子自忖無能為力,於是自投中,把自己作為食物。修道者顯露帝釋天真身,將兔繪於月上,作為紀念。在日本的《今昔物語集》中也有類似故事,兔子的夥伴變成了狐和猴。朝鮮童謠《小白船》(原名《半月》,諺文:반달)也提到月中有兔。

相關傳說

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藥。

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着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着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着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