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英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亲属成员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明英宗  
 
| 姓名    = 明英宗  
 
| 圖像    = [[File:明英宗.jpg|缩略图|居中|[http://dingyue.nosdn.127.net/dVwapLqoLlXHBR2Nf730if27LKVsOqUxcOX2G=pTDshKm1540033096721compressflag.jpeg 原图链接]]]}}
 
| 圖像    = [[File:明英宗.jpg|缩略图|居中|[http://dingyue.nosdn.127.net/dVwapLqoLlXHBR2Nf730if27LKVsOqUxcOX2G=pTDshKm1540033096721compressflag.jpeg 原图链接]]]}}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1464年 )明英宗 病逝。庙号英 宗, 谥曰法天立道仁 诚敬昭文 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 裕陵
+
[[朱祁镇]](1427—1464 ,即 明英宗 ,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 [[朱祁钰]]异母兄 [[ 明宪 宗]][[朱见深]]
=生平经历=
 
少年天子
 
  
  宣德二 (1427 年), 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 。随 四个月的 朱祁 镇被立 为皇 太子 其母孙氏为皇 后。
+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 、1457—1464 两次在位 。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 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 ([[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 。随 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 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 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 朱祁 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 太上 皇, 改元景泰。 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ref name="中国社会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cssn.cn/zgs/zgs_zggds/201501/t20150119_1484329.shtml |title=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 accessdate=2015-01-19}}</ref>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 朱祁镇 位, 次年改年号为正统 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 后, 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5]  
+
 朱祁镇 前后在 二十二年 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 当初宠信王振, 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 但是晚年任用[[ 李贤]] ,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 驾崩之后,宫中传言 说要 襄王为 帝。 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 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 宗, 谥曰法天 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 ]] [[明十三陵]]之裕陵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 也可见张 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 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 朝国力鼎盛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 文贞(杨士奇) 西杨 文敏(杨荣) 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
=生平经历=
 +
===少年天子===
 +
  宣德二年(1427年) 氏为明 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 随即 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 皇太子 其母孙氏 皇后
  
 正 统初年 后与三杨治国有道 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 ,杨荣去世(谥 文敏); 正统 八年, 张太后 驾崩(谥号诚孝昭 皇后 );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
  宣德十年(1435年)春 月,明宣宗驾崩 子朱祁镇即位 次年改 年号 正统 。皇太后 氏尊为太皇 太后 ,皇后孙氏尊为 后。  
  
  随着三杨去世 ,太后 驾崩 一直以来被 朱祁镇 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 兴风作浪 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 彼时 皇帝从 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 颇有一股安邦定 的雄心壮志。 在为 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 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 动荡不安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6]
+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 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 太后 召集群臣 指着 太子 朱祁镇 这就是新君 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 新君年仅九岁 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 ,国 事仍旧掌握 已经贵 后的 张氏手中
  
  麓川
+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 。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恢复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记录 正统年 间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贤撰《古穣杂录》 “谓麓川初叛 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 廷恩威,赦其罪抚安 ,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 委(沐)晟 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 ,( 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 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 志淳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 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逺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 年, 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43]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 杨士奇 、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 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 而不复考也”。李贤、 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 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根据永昌历史事后的实际效果,肯 麓川之役,这是张志淳的高明之处 [7]
+
 正统 年, 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 颇有一番欣欣向荣 然而好景 正统五年 [[杨荣]]去世 谥号文敏 ;正统八年 ,张 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 统九 年,[[ 杨士奇]]去世 谥号文贞 ;正统十一年 ,杨 溥去 (谥号文
  
 土木之变
+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为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ref name="国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10.htm |title=英宗前纪| accessdate=2014-04-02}}</ref>
 +
===麓川之役===
 +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恢复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记录正统年间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贤]]撰《古穣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逺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根据永昌历史事后的实际效果,肯定[[麓川之役]],这是张志淳的高明之处。
 +
=== 土木之变===
 +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明太祖驱逐鞑虏 定鼎中原 明成祖迁都 北京, 天子守国门。驱逐的 防备 的, 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 北, 北元一分 二:瓦剌和鞑靼 瓦剌和鞑靼之间 互相争雄 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 起来 并且时 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 瓦剌 实权派 —— 太师也先 经常以朝贡为名 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 为明 诩为天 国, 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 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 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8]
+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 下令减少赏赐 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 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 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 正是自己一展拳脚 大好时机 看到 方鞑子如此放肆 恼恨 王振借此鼓动皇帝 建议他御驾亲征 朝中 臣劝阻 皇帝 听,一来 效仿他 父亲 —— 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 御驾亲征 打败汉王;二来 了证 明自 己,何况大明 朝国 势鼎盛 区区蛮夷 怕他 成?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 朱祁钰]] 监国。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土木之变形势 [9]
 
  
 +
===土木之变形势===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 担心 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 ,而 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 大军 行至怀来附 近, 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 ,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10]
+
[[蔚州]] 距离 同非常近 ,而 瓦剌 大军 大同 可不 闹着玩 的。 群臣反对 觉得这样耽误 容易发生危险 王振 皇帝 体恤 王振, 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 军准备开拔 前往蔚州
就在怀来城外 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 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 当也先假意议和的 明军上当 也先趁明军 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 皇帝 朱祁镇被俘, 王振 被樊忠杀死 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 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 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11]
 
  
  南宫
+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 。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
===南宫上皇===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 朱祁钰]] 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 北京]] 。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 传58 》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
 《[[ 明史列 传]] 》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
[[ 景泰帝]] 派了[[ 杨善]] 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 》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 明实录]] 》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行 64: 行 60: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12]
+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夺门之变
 
  
 +
===夺门之变===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 张辄]] ,太常卿[[ 许彬]] 、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 徐有贞]] 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6]
 
  
  两帝并存
+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 皇帝]] 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 郕王]] 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
=== 遗诏废殉===
遗诏废殉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 [13]
+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为政举措=
 
=为政举措=
政治
+
=== 政治===
 +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 明史]] 》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永乐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
===官员任用===
 +
内阁成员 正统时期 [[杨荣]]、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官员任用
+
  天顺时期 [[彭时]]、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
  
  官员任用
+
  名臣 正统时期 [[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
  
  内阁成员 正统 时期 杨荣 杨士奇 杨溥 、马 曹鼐 陈循、苗衷、高谷
+
  天顺 时期 [[耿九畴]] 年富 王翱 、马 轩輗 杨善
  
  天顺 时期 彭时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陈文
+
  名将 正统 时期 [[张辅]]、朱勇、沐晟、蒋贵、谭广 蒋信 方政 沈清 赵安 马亮 萧授 山云
  
  名臣 正统 时期 于谦 刘中敷 邝野 金濂 、陈 王直 魏源 周忱 王佐 侯璡 魏骥
+
  天顺 时期 [[陈友]] 陈豫 梁珤 张軏、孙镗 、陈 怀 施聚 任礼 张輗 杨信 曹义 焦礼卫、颖史昭
 +
===年号===
 +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时 耿九畴 、年 、王 马昂 轩輗 杨善
+
[[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
===军事===
 +
====麓川之役====
 +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业,但明朝此 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内犯,制造分裂。对此,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
====土木之变====
 +
  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朱元璋]] [[朱棣]]一样的马背天子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来说,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反倒数 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 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 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了。朱祁镇复辟后杀了以于谦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这又不仅仅是土木之变的结果了。
 +
====河套之患====
 +
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 解散下西洋人员。仁 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认真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英宗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当时,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后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
  
名将 正统时期 张辅、朱勇、沐晟、蒋贵、谭广、蒋信、方政、沈清、赵安、马亮、萧授、山云
+
=历史评价=
 
+
[[ 廷玉]]等《明 》:赞曰:英 承仁、 业, 富庶 ,朝 野清晏 。大 臣如 杨、[[ 胡濙]]、[[ 张辅]], 皆累 勋旧,受遗辅 政, 纲纪未弛 独以王振擅权开衅 遂至乘舆播迁 复辟 后, 犹追念不巳 抑何其感溺 深也 前后在位 十四 年, 无甚稗 政。 上恭让 释建庶 之系 罢宫妃殉葬 则盛德 之事 可法后世者矣 <ref name="
天顺时期 陈友、陈豫、梁珤、 軏、孙镗、陈怀、施聚、任礼、张輗、杨信、曹义、焦礼卫、颖
+
国学导航">{{cite web |url=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ms/011.htm |title= 明史 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英宗后 纪| accessdate=2017-11-28}}</ref>
 
 
年号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军事
 
 
 
麓川之役
 
 
 
明宣 宗宣 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 业, 但明朝此时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 犯,制造分裂。对此 ,朝 廷决定以武力征伐 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 军“ 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2]  
 
 
 
土木之变
 
 
 
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朱元璋 朱棣一样的马背天子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 [14]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15]  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 [16]  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 [17]  史称土木堡之变 [18]  对明 朝政 治来说 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 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 反倒数年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 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王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了。朱祁镇 复辟后 杀了以于谦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 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 这又不仅仅是土木 变的结果了 [19]
 
 
 
河套之患
 
 
 
仁、宣 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 征伐政策 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 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 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 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 后, 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 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 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 为土木堡 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 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 。认真爬梳 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 英宗 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当时,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 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 [3]
 
  
=历史评价=
+
  当年明月 [[ 朝那些事儿]] 》: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 仁宣之 只可惜 三杨 年事已高 待其淡出 坛后 宦官 王振 开始专 权, 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 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 被放回 享有太上皇 名,却无权 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 位, 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 谦等人 但是尚能任用贤臣 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 妃殉葬 制度 后世 喻为德政
  张廷玉等 《明 》: 赞曰:英宗承 宣之 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 三杨 、胡濙、张辅 皆累朝勋旧,受遗辅 政, 纲纪未弛。独以 王振 开衅 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 后, 犹追念不巳 抑何其感溺 深也 前后在 二十四年 无甚稗政。至 上恭让后谥 释建庶人之系 罢宫 妃殉葬, 则盛德之事可法 后世 者矣 [20]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 朱见深]] ,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行 152: 行 132:
 
 “我一定会照办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我一定会照办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至今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
 自[[ 朱元璋]] 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 朱重八]] [[ 朱老四]] 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至今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21]
+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亲属成员=
 
=亲属成员=
父母
+
 父亲:明宣宗[[ 朱瞻基]]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
 
  
 
 母亲:孝恭孙皇后
 
 母亲:孝恭孙皇后
  
后妃
+
[[ 孝庄钱皇后]] ,钱氏,英宗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敬爱。未生育。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皇后
 
 
 
孝庄钱皇后,钱氏,英宗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敬爱。未生育。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孝庄睿皇后钱氏
 
  
 +
[[孝庄睿皇后钱氏]]
  
 
 孝肃周皇后,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孝肃周皇后,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
[[ 孝肃皇后周氏]]
孝肃皇后周氏
 
 
 
妃嫔
 
  
 
 以下妃嫔的名号《明史》无记载,皆见于《明书》:
 
 以下妃嫔的名号《明史》无记载,皆见于《明书》:
  
 万宸妃,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
 万宸妃,生德王[[ 朱见潾]] 、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刘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
[[ 刘敬妃]] ,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王惠妃,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
[[ 王惠妃]] ,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樊顺妃,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
[[ 樊顺妃]] ,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杨安妃,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
[[ 杨安妃]] ,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高淑妃,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82岁去世,谥“庄静安荣” [22] 
+
[[ 高淑妃]] ,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82岁去世,谥“庄静安荣”<ref name="新东方历史">{{cite web |url=http://tool.xdf.cn/lishi/3017.html |title=万历野获编 -- 补遗卷一| accessdate=2014-05-09}}</ref>
  
 魏德妃,生宜兴公主、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国榷》作“恭庄端惠”。
+
 魏德妃,生宜兴公主、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 国榷]] 》作“恭庄端惠”。
  
 
 王贤妃,谥“昭肃靖端”。
 
 王贤妃,谥“昭肃靖端”。
行 219: 行 189:
  
 
 王贞妃,谥“荣靖”。
 
 王贞妃,谥“荣靖”。
 
子女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肃周皇后。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肃周皇后。
  
 崇简王朱见泽,母孝肃周皇后;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
 崇简王[[ 朱见泽]] ,母孝肃周皇后;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德庄王朱见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万宸妃,明朝第一代德王。
+
 德庄王[[ 朱见潾]] (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万宸妃,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朱见湜,母万宸妃;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于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复辟后,不复追赠。
+
 皇子[[ 朱见湜]] ,母万宸妃;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于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复辟后,不复追赠。
  
 吉简王朱见浚,母万宸妃;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顺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在位七十一年,于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
 吉简王[[ 朱见浚]] ,母万宸妃;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顺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在位七十一年,于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母万宸妃;忻穆王朱见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宸妃万氏。生于天顺二年闰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无后,谥号穆王。
+
 忻穆王[[ 朱见治]] ,母万宸妃;忻穆王朱见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宸妃万氏。生于天顺二年闰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无后,谥号穆王。
  
 许悼王朱见淳,母王惠妃;许悼王朱见淳,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王惠妃,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许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谥号悼,年二岁,许国被撤除。
+
 许悼王[[ 朱见淳]] ,母王惠妃;许悼王朱见淳,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王惠妃,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许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谥号悼,年二岁,许国被撤除。
  
 秀怀王朱见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母高淑妃(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宁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无子。
+
 秀怀王[[ 朱见澍]] (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母高淑妃(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宁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无子。
  
 徽庄王朱见沛(1460年-1506年),母魏德妃。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魏德妃。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钧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朱见沛有一同母妹妹宜兴公主。
+
 徽庄王[[ 朱见沛]] (1460年-1506年),母魏德妃。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魏德妃。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钧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朱见沛有一同母妹妹宜兴公主。
 
 
女儿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行 254: 行 218: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13]
+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约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 二子游钦(?--1505年);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穆宗即位之后,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
+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约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 江苏建湖县]] 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 二子游钦(?--1505年);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穆宗即位之后,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 黄镛]] 。后六年薨。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后世纪念=
 
=后世纪念=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9]
+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 黄福]] [[ 吴昱]] ,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9]
+
 《[[ 明宪宗实录]] 》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
 《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6]
+
 《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12]
+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实录》
  
 
=身世争议=
 
=身世争议=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邹平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
+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邹平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 张太后]] 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
  
 
 《明史》曰: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明史》曰: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行 281: 行 245:
 
 传说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传说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13]
+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
=参考 文献=
=参考 资料=
+
{{reflist}}
1.  当时的太后知道王振误国 明英宗统治时为何不偷偷杀掉  .九息网[引用日期2017-05-12]
 
 
 
2.  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17-05-12]
 
 
 
3.  任之 .《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第637页 .
 
 
 
4.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明英宗朱祁镇  .中华网[引用日期2013-11-08]
 
 
 
5.  《明史卷一十本纪第十英宗前纪》:“德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
 
 
 
6.  英宗前纪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4-02]
 
 
 
7.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研究  .维普网[引用日期2017-05-15]
 
 
 
8.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2)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2013-11-08]
 
 
 
9.  明英宗朱祁镇  .爱历史.2010-03-28[引用日期2013-09-30]
 
 
 
10.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3)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2013-11-08]
 
 
 
11.  《明史》:“十四年春正月申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乙巳,免浙江、福建银课。二月丁巳,御史丁瑄、指挥刘福击斩邓茂七于延平。己巳,王骥破思机发于金沙江,又破之鬼哭山,班师。辛未,指挥佥事徐恭元总兵官,讨处州贼叶宗留,工部尚书石璞参赞军务。三月戊子,如天寿山,癸巳,还宫。”
 
 
 
12.  英宗后纪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4-02]
 
 
 
13.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2)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2013-10-03]
 
 
 
14.  《明史·卷169》:“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
 
 
 
15.  李贤,《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16.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17.  《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樊忠言)吾为天下诛此贼。”
 
 
 
18.  《明史纪事本末·卷32》:“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太监喜宁降于也先,尽以中国虚实告之。”
 
 
 
19.  《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第二篇 第七章 土木之变与保卫京师 第八章 天顺与成化年间的政治变乱〉. 第46页-第65页.
 
 
 
20.  明史 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英宗后纪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1-28]
 
 
 
2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2-01
 
 
 
22.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新东方历史[引用日期2014-05-09]
 
  
23.  大 明皇 妃孙若微传  .豆瓣[ 引用日期2018-07-29]
+
[[Category: 帝]]
 +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

於 2022年8月16日 (二) 20:59 的最新修訂

明英宗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1]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生平經歷

少年天子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隨即,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后張氏尊為太皇太后,皇后孫氏尊為皇太后。

朱祁鎮即位之前,宣宗駕崩之後,宮中傳言,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后的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為着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着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2]

麓川之役

明代張志淳《南園漫錄》恢復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記錄正統年間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賢撰《古穣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征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張志淳的觀點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逺之計,自今觀之,殊為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為中外所壞,不知群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為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李賢、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根據永昌歷史事後的實際效果,肯定麓川之役,這是張志淳的高明之處。

土木之變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的,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藉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土木之變形勢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着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南宮上皇

俘虜了皇帝,瓦剌太師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覺得明朝的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興。

明史列傳》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景泰帝派了楊善等人前往查探,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於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踏上回鄉之路。八月初二,他從也先的駐地出發,十四日抵達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北狩一年的上皇,終於回來了。

關於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兩帝並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

復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復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于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倉促之間,皇帝來不及罷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將景泰帝廢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內,一個朝廷,竟然存在兩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說是奇事一樁。

二月乙未,皇帝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還不解氣,給了他一個惡諡,叫做戾。以親王之禮,葬於西山。

遺詔廢殉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駕崩,享年三十七,葬於裕陵,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在位,共計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少年不識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熱血,加上從皇位墜落的彷徨與毫無自由的恐慌,最終失而復得,勤政處事,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複雜。

英宗遺詔,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是他歷經磨難之後的靈光一點。

為政舉措

政治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永樂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永樂十九年(1421)改北京為京師。洪熙初年,仁宗欲遷都南京,命北京諸司仍稱行在。正統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官員任用

內閣成員 正統時期 楊榮、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

天順時期 彭時、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呂原、岳正、陳文

名臣 正統時期 于謙、劉中敷、鄺野、金濂、陳鎰、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驥

天順時期 耿九疇、年富、王翱、馬昂、軒輗、楊善

名將 正統時期 張輔、朱勇、沐晟、蔣貴、譚廣、蔣信、方政、沈清、趙安、馬亮、蕭授、山雲

天順時期 陳友、陳豫、梁珤、張軏、孫鏜、陳懷、施聚、任禮、張輗、楊信、曹義、焦禮衛、穎史昭

年號

正統(1436年正月-1449年臘月),使用十四年。

天順(1457年正月-1464年臘月),使用八年。

軍事

麓川之役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於棄交趾引發地緣地震,麓川平緬宣撫司的勢力再度擴張,威脅着明王朝的統一大業,但明朝此時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棄交趾布政司,東北方內遷奴兒干,西洋方向徹底廢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對思任法的侵擾施以聖德,致使思任法越發囂張。年少天子正統繼位籌措制服。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緬宣撫司長官思任法舉兵內犯,製造分裂。對此,朝廷決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諸省經過調兵遣將,準備糧草武器,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軍「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其中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朝廷對雲南西南邊境重新調整改置「三宣六慰」。

土木之變

術業有專攻,自從春秋戰國發明了大將的職務後,除了像朱元璋朱棣一樣的馬背天子外,天子六師一般都坐鎮京師不宜輕出,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五十萬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對明朝政治來說,土木堡之戰算是一個分界線。不過單就明蒙形勢而言,反倒數年之後也先被殺,瓦剌就分裂而轉而向西、壓迫察合台人,蒙古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現與中原對峙的強主,要到15世紀末小王子(達延汗)與明交惡的時候了。朱祁鎮復辟後殺了以于謙為首的武將功臣導致明軍一直未能恢復戰力,坐視達延汗在16世紀初完成中興,這又不僅僅是土木之變的結果了。

河套之患

仁、宣二宗,相對於太祖、成祖二帝,可謂守成之君。而且鑑於永樂末期,明朝對蒙古阿魯台的連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開始着手明朝的內治,放棄了對蒙古軍事上的征伐政策,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維繫着與蒙古的朝貢關係。而蒙古方面,雖然仍處於分裂狀態,但是卻孕育着統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於統一蒙古的步伐,無暇南顧。在此情況下,雙方都極力地維繫着和平通好關係。此外,二宗在放棄了軍事征伐政策後,開始着手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干、解散下西洋人員。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有力的外部環境,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認真爬梳史料,我們會發現,在「土木之變」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遷的零星記載,兀良哈三衛南遷是其南遷行動的一部分。而「土木之變」時英宗御駕親征只是明廷對蒙古各部落逐漸南遷帶來威脅忍無可忍的一種積極回應。當時,河套地區有空地三千里無人駐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為以後的的河套之患,史稱北虜入套。

歷史評價

張廷玉等《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3]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順八年正月(1464),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風波的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然後,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言,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我一定會照辦的。」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朱老四自不必說,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朱棣橫掃殘元,縱橫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們都是至今我們今天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牢記。但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的背後,是無數戰場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婦和幼子,還有深宮中不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

朱祁鎮最終做成了他的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並不是偶然的,他沒有他的先輩們有名,也沒有他們那麼偉大的成就,但朱祁鎮有一種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或不願意具備)的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

自古以來,皇帝們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謂草民的生存環境,只要這些人不起來造反,別的問題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說什麼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親屬成員

父親:明宣宗朱瞻基

母親:孝恭孫皇后

孝莊錢皇后,錢氏,英宗結髮妻,得英宗一生的敬愛。未生育。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孝莊睿皇后錢氏

孝肅周皇后,憲宗生母,本為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生明憲宗朱見深、崇簡王朱見澤、重慶公主。

孝肅皇后周氏

以下妃嬪的名號《明史》無記載,皆見於《明書》:

萬宸妃,生德王朱見潾、皇子朱見湜、吉王朱見浚、忻王朱見治、廣德公主,諡「靖莊安穆。

劉敬妃,英宗的愛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與他合葬,但明憲宗沒有遵令。諡「貞順懿恭」。

王惠妃,生許王朱見淳、嘉善公主。諡「端靖安和」。

樊順妃,比皇帝年長13歲。生一公主,早夭,諡「恭和安靜」。

楊安妃,生崇德公主。諡「莊僖端肅」。

高淑妃,生秀王朱見澍、隆慶公主。82歲去世,諡「莊靜安榮」[4]

魏德妃,生宜興公主、徽王朱見沛。諡「恭端莊惠」。《國榷》作「恭莊端惠」。

王賢妃,諡「昭肅靖端」。

劉麗妃,諡「安和榮靖」。

劉妃,生嘉祥公主。封號待查,不確定是劉敬妃還是劉麗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劉姓妃子。

武昭妃,諡「端莊」。

宮和妃,諡「恭安」。

劉恭妃,諡「昭靜」。

李賢妃,諡「昭懿」。

趙莊妃,諡「恭靖」。

張成妃,諡「恭僖」。

余充妃,諡「僖恪」。

陳麗妃,諡「惠和」。

王貞妃,諡「榮靖」。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肅周皇后。

崇簡王朱見澤,母孝肅周皇后;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於南宮。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寧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歲。諡號簡。

德莊王朱見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見清,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萬宸妃,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朱見湜,母萬宸妃;生於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於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復辟後,不復追贈。

吉簡王朱見浚,母萬宸妃;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順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兩歲時被封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長沙府。在位七十一年,於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歲。諡號簡王。

忻穆王朱見治,母萬宸妃;忻穆王朱見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鎮第八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宸妃萬氏。生於天順二年閏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無後,諡號穆王。

許悼王朱見淳,母王惠妃;許悼王朱見淳,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王惠妃,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許王。朱見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許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諡號悼,年二歲,許國被撤除。

秀懷王朱見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母高淑妃(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鎮第五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於南宮。天順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寧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無子。

徽莊王朱見沛(1460年-1506年),母魏德妃。明英宗朱祁鎮第九子,明憲宗朱見深異母弟,母魏德妃。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鈞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諡號莊王。子徽簡王朱祐枱嗣位。朱見沛有一同母妹妹宜興公主。

重慶公主,母周皇后。天順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陽人,好學能書。英宗愛之,閒燕遊幸多從。憲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詩書之外無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歲時拜謁如家人禮。景每早朝,主必親起視飲食。主之賢,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賢歷官都指揮僉事,有聲。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書驥孫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母不詳。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謹。正德中,劉瑾下獄,詔廷訊。有問者,瑾輒指其人附己,廷臣無敢詰。震歷聲曰:「我皇家至戚,應不附爾!」趣獄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贈太保,諡康僖。

崇德公主,母楊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楊偉,興濟伯善孫也。弘治二年薨。

廣德公主,母萬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凱。二十年八月薨。

宜興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馬誠。正德九年薨。

隆慶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號東園(約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蘇鹽城西北鄉交睦莊(今江蘇建湖縣建陽鎮交睦村)人,御前帶刀侍衛,累朝皆領宿衛(負責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駙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張侖(字堯臣,英國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長子游銘(?--1512年正月); 二子游欽(?--1505年);三子游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舉,號微山。穆宗即位之後,特命升任指揮使,正三品,活到75歲。四子游錡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遠知縣(現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

嘉祥公主,母劉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黃鏞。後六年薨。

公主,母樊順妃,公主早夭,封號不詳。

後世紀念

明英宗朱祁鎮死後葬於明十三陵(裕陵)。該陵墓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天順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宮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繕,情況同獻陵。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明憲宗實錄》記載當時裕陵的規制為:「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台一,燒紙爐二,神廚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並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史書記載

《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

《明史·本紀第十二·英宗後紀》

《明英宗實錄》

身世爭議

明英宗朱祁鎮,生於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宣德年間(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鄒平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年),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被冊立為貴妃。

《明史》曰: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

傳說這位孫貴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她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

由於當時孫貴妃深得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