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旱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旱灾指因气候严重或不正常地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欠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

中国历代容易发生旱灾,帝王在旱灾发生时常有祈雨的活动,例如《册府元龟》卷一四五《帝王部弭灾》:“长兴二年四月乙巳,帝幸龙门寺祈雨,至晩,还宫”。崇祯末年,旱灾频繁,崇祯本人虽然精励图治,最后仍导致亡国。《益都县志》记载1639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光绪年间亦有大旱,1876年12月11日的《申报》记载[1],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丁丑年(1877年),山西旱荒严重,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饥民铤而走险,“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

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人民更是饱受迁徙流离之苦,引致社会动荡。明代丘濬指出:“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因此,为了维持公共秩序,救荒几乎是执政者的重要课题,《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管子·度地》云:“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分类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特点: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2]

干旱影响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变数大,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旱灾往往在较大范围发生且可持续多年,故对农业生产危害甚重。

1585年~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的干旱地域广泛、变化较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并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发生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此次干旱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

1589年干旱达到最强,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以旁证当时的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637年~1643年(明崇桢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又称崇祯大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为近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视频

旱灾 相关视频

40年来的大旱灾,水库、池塘田地全快干涸,农民只能滴水种菜为生
澳洲遭遇历史性干旱,动物因缺水攻占首都,或将成为去年的南非!

参考文献

  1. 1876年山东大旱灾饿死人数上千万,台海网 , 2012-9-4
  2.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国天气网,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