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方尾鹟

Gra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Ansel.Ma拍摄
图片来自flickr
基本资料
学名     Culicicapa ceylonensis

目/科/属  雀形/细嘴鹟/方尾鹟

迁徏状态   迷鸟

普遍性    

体长/体重  12-13cm/7-9g

方尾鹟,雌雄同型。虹膜褐色。嘴黄褐,上嘴及嘴先黑褐色。脚黄褐色。

成鸟:

  1. 白眼圈,体型娇小,羽色鲜明的小型鹟。头至胸灰,略有羽冠。
  2. 体背榄绿色,腰黄色,翼及尾羽暗褐色,具黄色羽缘及不明显黄翼带。
  3. 腹及尾下覆羽黄色。

目录

栖地&习性

喜于低海拔的森林和次生的阔叶森林和林地,偏爱树木繁茂的峡谷和沟壑。

性活泼,不太怕人,在树枝间跳跃。停栖时姿劫挺立,会不时摆动尾部。有时会混于其他鸟群中,飞出捕食昆虫后再回到停栖地。

主要饮食包括和蚊子,其他甲虫鞘翅目),黄蜂膜翅目),飞蛾鳞翅目)。

繁殖

季2月下旬至7月;通常两个育雏。一夫一妻制。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在东北中国不常见;俄罗斯的稀有;在大多数非繁殖范围内都很常见,但在婆罗洲N&C很少见。

鸣声

发出响亮而刺耳“啾、唧唧唧”或有规律“chiree-chiree”哨音。

外观相似性

宽嘴鹟嘴较宽且长,下嘴基多黄色,白色眼先甚明显。胸、胁色明显较淡。尾下覆羽具暗色斑纹,停栖时翼尖较长,约达尾羽1/2至2/3。

灰斑鹟嘴稍长,颚线与脸颊间之颊纹较白,腹明显也较白,胸、胁之纵斑清晰分明。停栖时,翼尖较长,约达尾羽1/2至2/3。

眼先不明显白色,胸、胁色纵斑分明。停栖时,翼尖较长,超过尾羽2/3。

分布

亚种及分布

  • C. c. calochrysea Oberholser, 1923 – 喜马拉雅山,从巴基斯坦北部(Murree Hills)和克什米尔E到东北,C和CE印度,孟加拉国,C&S中国,缅甸(S Tenasserim除外),泰国(SW&S除外)和N&C印度支那; 从印度C&S巴基斯坦(印度河谷)通过N&C印度平原到中国南部和印度支那进行非繁殖。
  • C. c. ceylonensis (Swainson, 1820) – 印度西南部和斯里兰卡
  • C. c. antioxantha Oberholser, 1923 – 缅甸南部(S Tenasserim),泰国西南部,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巴厘岛。
  • C. c. sejuncta E. J. O. Hartert, 1897 – 小桑达斯的Sumbawa,Flores和Lembata。
  • C. c. connectens Rensch, 1931 – 位于小圣达斯的Sumba。[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方尾鹟
方尾鹟 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Culicicapa ceylonensi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