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亞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亞書院(英語:New Asia College,簡稱NA)創立於1949年[1],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也是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書院。而在大學九所成員書院中,只有新亞書院附有藝術及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課程。

校史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跟着1946年6、7月間國共全面爆發內戰,時局動盪,不少學人便南來廣州,再至香港。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張其昀南渡香港決定創立學院,隨後由跟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遷移到港的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者辦理,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即亞洲文商專科夜校),並租用九龍偉晴街華南中學校三課室在夜間上課,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與此同時,聯合書院亦同時借用此校舍部分區域,以開辦夜間兼讀制課程(原稱聯合書院第二校,後併入同樣由聯合高層開設的聯大書院)。

1950年,新亞書院得商人王岳峰先生資助遷入九龍深水埗桂林街校舍。書院初創時期經費不足,院長決定親赴台灣尋求協助。1950年冬,錢穆赴台會見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請求資助。蔣總統於1950年命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雷震赴港調研,中改會於同年12月11日舉行會議,決議「支持錢穆在港創辦之新亞學院,請由教育部予以協助」。結果,蔣總統允諾從總統府辦公費項下每月撥款港幣三千元支持新亞書院辦學,至1954年新亞書院獲美國雅禮協會撥款資助後停止。1953年秋,創辦新亞研究所。校舍於1956年遷入九龍土瓜灣農圃道。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和勞思光[2]被喻為「香港人文三老」,俱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新亞書院為當代新儒家的重鎮。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數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為香港成立第二所大學作準備。

1961年,政府提議將當時仍未定名的第二所大學,設於沙田顯徑邨現址一帶。當中新亞書院建築物擬設於現今顯徑邨二、三期,以及獅子山鐵路隧道入口。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當時各成員書院之教學及行政均為獨立,大學中央僅負責統籌與全校有關的行政事宜;其後,顯徑邨建校方案旋即被馬料水方案取代。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沙田區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新亞教育文化會則在農圃道舊校舍開辦新亞中學。

1974年中,由於旗下新亞研究所學歷不獲大學承認,加上大學本部決定中斷對研究所資助,研究所自同年8月15日起改隸新亞教育文化會,而原先來自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亦終止;而原來屬於新亞研究所的東南亞研究室,則改隸大學本部轄下的中國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議中大改制,將學科教學的工作統一歸由大學中央辦理,書院僅負責學生福利及通識教育等工作。新亞書院校董會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李祖法錢穆沈亦珍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而以金耀基為首的支持陣營(主要由台灣來港學者組成),則在成功改制後執掌新亞。 在2016/17年度,新亞書院約有學生近3200人。

視頻

新亞書院 相關視頻

2018新亞宣傳片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最高處,俯視科學園,沙田海和大埔方向實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