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斥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斥战》旨在阐述作战中实施敌情侦察的重要性。《斥战》出自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1]

它认为,只有通过侦察摸清敌人的实际情况,才能使自己预有准备,从而确保作战的胜利。本篇引自《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以虐待不虞者胜”,虞,准备,防范;全句意思是: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 付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取得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战争的准备是以侦察和掌握敌情 实际为根本前提的,而战争的准备工作,不仅在于战前要通过侦察摸清敌情,并据此进行周密的战略谋划,而且还要在战争实施过程中,继续运用侦察手段,随时了解和掌握敌情动态,采取相应对策,做好应急准备。

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堠①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②,人持一白旗③,远则 军前后左右④,接续候望⑤。若见贼兵⑥,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法曰: “以虞待不虞者胜。”⑦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 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上遣问焉,曰: “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⑧,臣愿驰至金城 ⑨,图上方略⑩。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勿以为忧。”上笑 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⑾衔枚先渡,渡 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 驰逐⑿。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遣骑候望四望狭⒀中,亡虏。夜半兵至落都⒁,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堠为务,行必为战 备,止必坚营垒,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

注释

①斥堠:亦作“斥候”。谓侦察,候望;亦指侦察人员。

②为甲:王本及汪本作“为一甲”。

③人持一白旗:王本及汪本作“持以白旗”。

④远则军前后左右:王本及汪本作“军行前后左右”。

⑤候望:王本及汪本作“了望”。

⑥贼兵:马本及唐本作“贼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⑦以虞待不虞者胜: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⑧隃度:谓在远处估计。隃,通“遥”,遥远;度(duó),推测,估计。

⑨金城:郡名。治所允吾,位于今甘肃永靖西北。

⑩图上方略:据唐颜师古云:“图其地形,并为攻讨方略,俱奏上也。”

⑾三校: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校的军官称校尉。三校,这里也可理解为三支部队。

⑿驰逐:马本及唐本皆作“骑逐”,今从王本及汪本。

⒀四望狭:狭谷名。位于今青海乐都西。

⒁落都:山谷名。即落都谷,位于今青海乐都北。

作品介绍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2]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法》是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3]

视频

斥战 相关视频

《虎豹骑》百战奇略第一期:中国骑兵的发展历程概述
《虎豹骑》百战奇略第二期:中国骑兵的发展历程·续

参考文献

  1. 《百战奇略》简介,快照页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经典军事理论和著作?,网易,2019-03-22
  3. 百战奇法,豆丁网,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