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散氏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HFQ對話 | 貢獻
形制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 行 1: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西周晚期 散盤'''<br><img src="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tt/collection/04001043/17009607.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43 圖片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small>
 +
|}
 
'''散氏盤'''也稱'''散盤''',是[[西周]][[周厲王|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ref name="multiple7">{{Cite web|url=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G1020100056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title=《散盤》|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date=2012-11-1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04/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G1020100056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archivedate=2014-02-01}}</ref><ref name="multiple1">{{Cite journal |journal=浙江國土資源|url=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gtzy201202042.aspx |author=仲屯鄉 |title=《散氏盤》地籍資料解讀——再談我國最早的地籍資料 |publisher= 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year=2012|issue=2 |ISSN=1672-6960 |doi=10.3969/j.issn.1672-6960.2012.02.042}}</ref>[[書體]]也開草[[篆書|篆]]之先,佔[[魏碑|碑]]學體系重要位置,為晚[[清朝|清]]「四大[[國寶]]」之一,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也稱'''散盤''',是[[西周]][[周厲王|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ref name="multiple7">{{Cite web|url=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G1020100056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title=《散盤》|publisher=[[文化部文化資產局]]|date=2012-11-1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04/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G1020100056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archivedate=2014-02-01}}</ref><ref name="multiple1">{{Cite journal |journal=浙江國土資源|url=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gtzy201202042.aspx |author=仲屯鄉 |title=《散氏盤》地籍資料解讀——再談我國最早的地籍資料 |publisher= 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year=2012|issue=2 |ISSN=1672-6960 |doi=10.3969/j.issn.1672-6960.2012.02.042}}</ref>[[書體]]也開草[[篆書|篆]]之先,佔[[魏碑|碑]]學體系重要位置,為晚[[清朝|清]]「四大[[國寶]]」之一,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
== 簡介 ==
 +
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西周青銅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曾轟動一時。而這塊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後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歷經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ref>[https://kknews.cc/culture/xm26bj8.html 《散氏盤》先秦],每日頭條,2017-06-14</ref>
  
 
== 形制 ==
 
== 形制 ==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10px 10px; text-align:left"
 +
|<center><img src="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1101/77/7014963413813241393.jpg" width="250"></center><small>散氏盤銘文書法<br>[http://jx.people.com.cn/BIG5/n2/2017/1101/c355202-30875850.html 圖片來自人民網]</small>
 +
|}
  
 
=== 外觀 ===
 
=== 外觀 ===
行 18: 行 27: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縣|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散氏盤[[銘文]]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周厲王]]時期。<ref name="multiple7"/>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縣|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散氏盤[[銘文]]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周厲王]]時期。<ref name="multiple7"/>
  
 根據清朝[[張廷濟]]《[[清儀閣題跋]]》、[[陳介祺]]《[[簠齋積古金文]]》等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ref name="multiple7"/>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收藏於-{zh-cn:台; zh-tw: ;}- 北[[國立故宮博物院]]。<ref name="multiple6"/><ref name="multiple7"/>
+
 根據清朝[[張廷濟]]《[[清儀閣題跋]]》、[[陳介祺]]《[[簠齋積古金文]]》等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ref name="multiple7"/>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ref name="multiple7"/>
  
 
==价值==
 
==价值==
 
 散氏盤腹內357字銘文記載著中國最早的田界契約,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ref name="multiple1"/>其[[书法]]字形宽绰大气,意拙高古,取横势;结构上变化多端,有趣味,整体重心较低(导致横势);章法上行列比较有序,兼有欹侧之感;风格上显雄壮、粗实、遒厚、豪迈的特征,有別于[[商]]、[[周]]同時期[[金文]]體勢,書體開創草篆之先,在碑學體系中極具分量,對後世書法家如[[锺繇]]书法点画的厚重感和结体横向的字势,[[王献之]]书法章法上的欹侧感等,都產生了間接性影響,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之一。<ref name="multiple2"/><ref>{{cite book |title=《中国书法简史》 |publisher=高等教育出版社}}</ref><ref>{{cite book |title=《中国书法史》 |publisher=辽宁美术出版社}}</ref>
 
 散氏盤腹內357字銘文記載著中國最早的田界契約,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ref name="multiple1"/>其[[书法]]字形宽绰大气,意拙高古,取横势;结构上变化多端,有趣味,整体重心较低(导致横势);章法上行列比较有序,兼有欹侧之感;风格上显雄壮、粗实、遒厚、豪迈的特征,有別于[[商]]、[[周]]同時期[[金文]]體勢,書體開創草篆之先,在碑學體系中極具分量,對後世書法家如[[锺繇]]书法点画的厚重感和结体横向的字势,[[王献之]]书法章法上的欹侧感等,都產生了間接性影響,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之一。<ref name="multiple2"/><ref>{{cite book |title=《中国书法简史》 |publisher=高等教育出版社}}</ref><ref>{{cite book |title=《中国书法史》 |publisher=辽宁美术出版社}}</ref>
 +
 +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
 +
[[Category:935 金屬雕刻]]

於 2020年4月1日 (三) 22:24 的最新修訂

西周晚期 散盤
圖片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也稱散盤,是西周厲王年間以塊笵法鑄造的青銅器皿,腹內鑄有357字金文,是中國最早的土地契約[1][2]書體也開草之先,佔學體系重要位置,為晚「四大國寶」之一,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簡介

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的西周青銅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曾轟動一時。而這塊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後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府。歷經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務府清查時,發現於養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3]

形制

散氏盤銘文書法
圖片來自人民網

外觀

散氏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盤底直徑41.4公分,重21.312公斤,盤附雙耳,盤腹飾有夔紋及獸首,高圈足上則為獸面紋飾。[4]

銘文

散氏盤腹內鑄有19行,357字銘文,記載夨(音「側」)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夨國割田地賠償散國。和議時,夨國派15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由10名官員來接收,在周天子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之下,兩諸侯國訂立協約,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約,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1]隸定如下: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於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於邊,柳。復涉瀗,陟雩𠭯□□[阜美],以西,封於播城,楮木;封於芻逨,封於芻道;內陟芻,登於廠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崗,[木厈]。封於原道,封於周道;以東封於□東疆;右還,封於履道;以南,封於 □ 逨道;以西,至於[工隹]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於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崗,三封;降,以南,封於同道;陟州崗,登,[木厈];降,棫;二封。

夨人有司履田:鮮且、微、武父、西宮襄、豆人虞考、彔、貞、師氏右眚、小門人繇、原人虞艿、淮司工虎、□龠、豐父、[工隹]人有司刑、考,凡十又五夫。正履夨舍散田:司徒逆、司馬單堒、邦人司工[馬京]君、宰德父;散人小子履田:戎、微父、效□父、襄之有司橐、州□、修從□,凡散有司十夫。

隹王九月,辰才乙卯,夨俾鮮且、□旅誓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實余有散氏心賊,則爰千罰千,傳棄之。」鮮且、□旅則誓。廼俾西宮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濕田□田,余有爽變,爰千罰千。」西宮襄、武父則誓。氒受圖夨王於豆新宮東廷。氒左執要史正中農。}}

流傳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散氏盤銘文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周厲王時期。[1]

根據清朝張廷濟清儀閣題跋》、陳介祺簠齋積古金文》等資料,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1]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家阮元鑑定為西周時期物品,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鑑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1933年隨文物南遷離開故宮,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

價值

散氏盤腹內357字銘文記載著中國最早的田界契約,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2]書法字形寬綽大氣,意拙高古,取橫勢;結構上變化多端,有趣味,整體重心較低(導致橫勢);章法上行列比較有序,兼有欹側之感;風格上顯雄壯、粗實、遒厚、豪邁的特徵,有別於同時期金文體勢,書體開創草篆之先,在碑學體系中極具分量,對後世書法家如鍾繇書法點畫的厚重感和結體橫向的字勢,王獻之書法章法上的欹側感等,都產生了間接性影響,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之一。[4][5][6]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散盤》.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2. 2.0 2.1 仲屯鄉. 《散氏盤》地籍資料解讀——再談我國最早的地籍資料. 浙江國土資源 (嘉善縣國土資源局). 2012, (2). ISSN 1672-6960. doi:10.3969/j.issn.1672-6960.2012.02.042. 
  3. 《散氏盤》先秦,每日頭條,2017-06-14
  4. 4.0 4.1 《散氏盤》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 
  5. 《中國書法簡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中國書法史》. 遼寧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