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敏實科技大學

敏實科技大學
圖片來自1111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敏實科技大學位於臺灣新竹縣,是一所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現有智能科技學院、智慧生活應用學院,共計有2院9系。

目录

沿革

  • 1967年 大華農業專科學校成立,草創之初設有五年制食品製造科、園藝科、畜牧科。
  • 1968年 增設化學工程科、農業機械科、農產加工科、畜牧獸醫科。
  • 1969年 改制為大華工業專科學校。食品製造科改名食品工程科;農業機械科改名機械工程科。
  • 1970年 增設五年制電機工程科。
  • 1971年 增設五年制電子工程科。
  • 1974年 停招五年制食品工程科。
  • 1982年 機械工程科增設材料組 。
  • 1988年 增設五年制工業工程與管理科。
  • 1989年 機械工程科增設自動化控制組。
  • 1990年 增設二年制電子工程科、機械工程科。
  • 1991年 增設二年制工業工程與管理科、電子資料處理科。改名大華工商專科學校
  • 1992年 增設增設二年制國際貿易科。
  • 1993年 增設五年制電子資料處理科、國際貿易科。
  • 1994年 電子資料處理科改名資訊管理科。
  • 1995年 機械工程科改名為自動化工程科。
  • 1995年 辦理馬來西亞僑生建教班。
  • 1996年 機械工程科改名自動化工程科。
  • 1997年 改制為大華技術學院。設化學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資訊管理系、國際貿易系。增設應用外語科。
  • 1998年 增設自動化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 2000年 增設觀光管理系。
  • 2002年 增設資訊工程系。
  • 2003年 增設財務金融系,應用外語科改制為應用外語系。
  • 2004年 增設機電工程研究所。化學工程系改名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 2005年 增設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 2006年 增設電腦與通訊工程系。
  • 2009年 通過教育部專案評鑑壹等,全校所有評鑑系所均壹等,正式邁向改名科大行列。
  • 2010年 化工與材料工程系分設化工與材料科技組及化妝品應用組。自動化工程系與機電工程研究所,系所合一為機電工程系暨研究所。
  • 2011年 向教育部申請改名新竹大華科技大學,並獲准且予以籌備一年。資訊工程系改名資訊傳播系、應用外語系改名商務暨觀光英語系、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改名電視與網路行銷管理系。化工與材料工程系化工與材料科技組改名綠色材料科技組。化工與材料工程系增設釀酒科技組;觀光管理系增設餐飲與烘焙組;電機工程系增設綠能科技組。
  • 2012年 改名大華科技大學,全名為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增設餐飲管理系、觀光管理系碩士班。電腦與通訊工程系、資訊傳播系合併為數位內容科技系。化工與材料工程系改名生活應用科技系。國際貿易系與財務金融系合併為商務與觀光企劃系。電機工程系改名電機與電子工程系,並分設電子組與電機組。
  • 2013年 增設創意設計學士學位學程、運動與健康促進系。停招電視與網路行銷管理系、電子工程系。電機與電子工程系取消電機組、電子組之分組。工程學院改名民生科技學院、電資學院改名工程與設計學院。原工程學院之機電工程系暨研究所、創意設計學士學位學程改隸工程與設計學院。
  • 2014年 原商務與觀光管理學院餐飲管理系改隸民生科技學院。
  • 2015年 停招商務暨觀光英語系、生活應用科技系、數位內容科技系。9月,樂群會館建置完成。
  • 2017年 50周年校慶,建置國際攀岩場、華嶺山訓場、西門子捐贈750萬軟體、保力達捐贈300萬建置攀岩場。
  • 2018年 建置國際劍道場、合勤科技捐贈120萬資助原住民同學、富士康捐贈60萬資助弱勢同學。停招商務與觀光企劃系、運動與健康促進系、創意設計學士學位學程、觀光管理系、機電工程系暨碩士班、電機與電子工程系暨碩士班,全系停招。
  • 2020年 增設智慧製造工程系、智慧車輛與能源系。資訊管理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全系停招。調整學院系所架構,取消民生科技、工程與設計、商務與觀光管理等三學院,調整為智能科技、智慧生活應用等二學院。
  • 2020年8月1號 汽車零部件國際大廠敏實集團在2019年入主大華科大後,改名為 敏實科技大學,全名改名為大華學校財團法人敏實科技大學

歷任校長

大華工專

  • 趙楷
  • 謝敏宗
  • 陳天志
  • 李保玉

大華技術學院

  • 林傳槐
  • 陳文洲

大華科技大學

  • 石慶得
  • 李右婷
  • 張浣芸

敏實科技大學

  • 張浣芸
  • 王慧君
  • 曾信超

校友

音樂

政治

歷屆傑出校友

  • 第一屆
江添貴
莊品洋
許一平
溫國良
鄭永金 (前新竹縣縣長)
鄭秀煒
  • 第二屆
周訢怡
彭瑞德
黃聖光
楊雅媛
蔡成達
嚴啟峰
蘇仁忠
  • 第三屆
李文森
陳啟源
曾健民
蔡叔誠
鄭永棠
賴有賢
  • 第四屆
吳泰達
林煥堂
姜秀珠
范志行
張三華
陳傳興
  • 第五屆
呂學庭
林貴湖
徐國雄
莊火炎
陳永芳
曾資程
劉能
  • 第六屆
江偉鈞
施柏全
范雪鈴
徐煥清
黃博鈞
楊朝偉
劉興藻 (兆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鄭朝瀚
  • 第八屆
林彥淙
柳皓瀚
徐銘鴻
陳文華
陳昌平
彭元豐
彭逢洲
盧秋永
簡君志
羅順科
  • 第九屆
甘能賓
林松壽
范玟壇
陳登癸
曾文濤
廖美惠
劉德吟
  • 第十屆
洪敏峻 (義式料理餐廳 La Margherita 朵義餐桌創辦人)
彭慶祥 (仁親銅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孔仁華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旅館事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彭育綸
彭俊橙
張益生
劉得瑨 (敏實科技大學 網路管理組長)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幼稚園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建立於公元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学校之一.[2];而中国最早的學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清朝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

學校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學校辟雍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軍事技巧的場所。

但如果學校實行填鴨式教育制度,只會令學生無法吸收知識,違背學校令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的理念。

常見的分級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英国,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園和小学)和中学。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从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見的分類

英國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學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评與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阶级结构再製機制。

学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学。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在現代,學校仍然是傳授知識及技能的重要場所,但因為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部分的學生為了文憑而打混摸魚。加上部分教師認為只需把他所瞭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足夠,而忽略教導倫理道德,及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1.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2.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