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脓样粘液便。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
病因
- 除感染、遗传、免疫、精神、环境因素等外,还有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疲劳等也可引起慢性结肠炎。
- 感染因素:长期食用腌制食物或饮食、水源不卫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感染。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和不卫生或刺激性食物,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长期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长期抽烟、酗酒都会增加慢性结肠炎的发作风险。
- 遗传因素:慢性结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
- 免疫因素: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导致慢性结肠炎的重要病因,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精神因素:某些生活社会情绪如紧张、抑郁、忧愤、兴奋等均可导致神经调节功能絮乱,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或免疫系统。
- 环境因素:慢性结肠炎多受环境影响而致病,如生活条件差等。
- 其他因素:长期药物刺激、反复食物过敏等,均可导致慢性结肠炎的发生。[1]
分类
- 缺血性结肠炎:由于结肠部位相应的低血流,在功能活动时血流量的独特减低以及对自主神经刺激的敏感性等原因,使得结肠对缺血相当敏感。
- 乙状结肠炎:乙状结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别称,病因迄今未彻底阐明,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和直肠,但以乙状结肠最多见。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有小出血点。
-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也被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病变于结肠的粘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遍及整个结肠。
- 伪膜性结肠炎。是结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病变部位多在结肠,其发作与抗生素不良应用有关,几乎一切抗生素都有可能致病,尤其广谱抗生素应用使伪膜性结肠炎的发作率明显增高,多发生在应用广谱抗生素7-10天后有时也可在用倁数小时或停倁后3-4周发作,通常症状为腹泻、粪便中漂浮的伪膜,腹痛发热,少数发生血便、恶心、呕吐等。[2]
症状
- 腹泻:是结肠炎最普遍的病症,多有粘液性脓血便、水样便、大便粘液、水样便等排泄物出现异常。轻则每1~2钟头大便一次,有时候全为粘液脓血便或水样便而无粪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可有便秘,这类状况多而为肠炎型病案,以其便时含有血,常易误以为痔流血。
- 肠出血: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开始的临床症状之一,大部分状况下血混于液體排泄物中,便时可粘附于排泄物外边。
- 腹痛:漫性反复发病的患者常伴随腹痛,多见轻微到轻中度经挛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边腹部,大部分状况下呈阵发、短暂性、轻度的腹痛、腹泻发病时腹痛显着,有腹痛-尿感-大便后缓解的规律性。重症病人可造成持续性剧烈性疼痛,十二指肠累及比较严重多伴随肛门下坠的病症。
- 食欲不佳于恶心干呕:轻中度或比较严重的结肠炎症状,极少数患者是因为继发性肠梗阻的原因。
- 腹部临床症状:轻则下腹可稍有压疼。比较严重和暴发型的会有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肉紧张。
- 便秘:结肠炎、直肠炎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从全身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到肛门口部分的细微肛裂均可造成。
- 全身主要表现:轻则常不显著,重则可有发热、心跳变快,衰微、削瘦、贫血、缺水、电解质平衡失衡和营养不良等主要表现。[3]
检查诊断
- 患者有腹泻,腹痛,消瘦,食欲不佳等症状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 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贫血、白细胞数增加、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等异常结果。
- 粪便检查:肉眼可见粘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白、红细胞及少量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帮助查看有无致病菌。
- 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即从肛门插入一个肛管、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当结肠黏膜糜烂及有浅表溃疡时可见结肠黏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颗粒状充盈缺损;长期慢性病变则可见肠管呈铅管样缩短、僵硬,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管壁边缘毛糙呈毛刺样或锯齿状。
-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取病变部位的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呈慢性炎症改变。
-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4]
分类类型
- 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病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 4 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 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 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 6 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可以造成死亡。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一般用抗生素消炎止痛防止感染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中医里面归属于泄泻、便秘、腹痛的范畴。证候包括气滞、血瘀、湿热、虚证等。慢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如下:
- 腹泻患者:湿热或寒湿,为实证。虚证为脾胃虚,阴虚。若是实证的湿热,则清热化湿;若是寒湿,则伤寒化湿;若气虚,则补气;阴虚则养阴。这是中医的辨证治疗;
- 腹痛患者:采取通导治疗。若便秘,则通便(如润肠通便、补气通便、补血通便)。根据患者的实证、舌象、脉象等,辨证之后,再根据病因给予治疗。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 黄芪、苍术、茯苓、白芍各20g,黄连、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 苦参30g,地榆15g,槐角15g。水煎浓缩至250ml,另将珍珠粉10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
- 以壁虎研末合白及、金樱子、地榆炭、白头翁,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
操作方法: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左右后实施灌肠,操作者应做到轻、慢、柔以减少管壁对肠粘膜的刺激。
- 体位:给药时,病人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膝胸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应垫高,在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粘膜受到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至痉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早些。
- 导管插入深度:一般插入15~30cm为宜。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响疗效,大深则易使肠粘膜磨擦受损,加重病损。
- 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病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 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所以要求药液浓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时以上,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剂时加入适量藕粉调成糊状,保留效果较水剂为好。
- 药液温度: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40℃左右,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温度应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温度应偏低,可在38℃左右。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病人药温偏高。
- 疗程:一般二周为一疗程,休息二天后继续应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一次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5]
饮食原则
- 食物应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为宜。少渣食物可以减少肠蠕动,使腹泻得以缓解,可进食鸡蛋、细挂面、烂米粥等。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尽量少吃。
- 慢性结肠炎的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为改善营养状况和肠道环境,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在供给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C、维生素B乃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体力、滋养身体。
- 多吃有止泻作用的食物减轻腹泻,再通过综合治疗调理有利于早日康复。如:马齿苋、薏苡仁、扁豆、山药、山楂、乌梅、苹果、荔枝、莲子、糯米、粳米、茨实、藕、火腿、乌鸡、胡椒等。
- 适当控制脂肪。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要少用油,采用蒸、氽、烩、焖等方法。忌食猪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泻。
- 忌吃产气食物。此病由于反复发作,在结肠粘膜中溃疡、疤痕纤维交替产生,因而结肠内壁的弹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制品、炒蚕豆、白薯等胀气食物,则可能会导致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肠扩张或溃疡穿孔等并发症。
- 忌生冷瓜果。此病患者多为脾胃素虚、肾阳衰弱,如果多吃生冷食物、寒性瓜果,会进一步损伤脾肾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停,同时这些食品本身性质滑利,会加重腹泻腹痛。也忌食牛奶及海鲜。腹泻患者食用牛奶、炼乳、虾、海鱼等后易发生结肠过敏,导致腹泻加重。另外蜂蜜及其制品有润肠通便作用,所以也不能食用。[6]
食疗方法
黄芪薏米粥
- 材料: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
- 做法:将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净。将大米、黄芪、薏苡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 功效: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大蒜粥
- 材料:大蒜30克,粳米100克,水1000毫升。
- 做法:将大蒜去皮后切成碎末,然后淘洗干净粳米放入锅内,加入水和大蒜末,一同煮成粥。在早上和晚上服用。
- 功效:可以起到止痢、止泻的作用。
金樱子莲芡粥
- 材料:金樱子12g,炮姜、肉豆蔻各6g,五味子3g,莲子、芡实、山药各15g,粳米50g。
- 做法:先将金樱子、炮姜、肉豆寇、五味子加水煎,滤汁去渣,然后加入莲子、芡实、山药、粳米及水适量,共煮成粥。1日分2次食用。
- 功效:可温肾止泻,用于五更泄泻,肠鸣则泻,泻后则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健脾止泻糕
- 材料: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
- 做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茯苓、白扁豆、芡实米共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匀成泥状,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一层豆沙,约6-7层,上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再蒸。乌梅、白糖熬成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
功效:有健脾止泻之功。[7]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