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灵顿公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惠灵顿公爵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

本名 惠灵顿公爵

国 籍 英国

民 族 盎格鲁-爱尔兰

(英裔爱尔兰人)

出生日期 1769年5月1日

逝世日期 1852年9月14日

毕业院校 伊顿公学

皮涅罗尔军事学院

职 业 英国陆军元帅、英国首相

主要成就 半岛战争战胜法军

滑铁卢战役联合

布吕歇尔等击败拿破仑

历史上唯一获得八国元帅军衔者

两任英国陆军总司令与英国首相

出生地 爱尔兰王国-

都柏林-梅里奥街六号

信 仰 英国国教

所属政党 保守党

惠灵顿公爵:即阿瑟·韦尔斯利(英语:Arthur Wellesley,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14日 [31] ),一译亚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英语:1st Duke of Wellington),人称铁公爵英国军事、政治人物,英国陆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1834年11月17日-12月9日)。 [1]

简介

韦尔斯利出身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皮涅罗尔军事学院。1787年入伍。后前往印度,自英迈战争中发迹,累升为少将。1808年发起半岛战争,1809年指挥葡萄牙远征军登陆伊比利亚,接连解放葡萄牙、西班牙,打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封锁体系”。

1813年因功晋升为陆军元帅,1814年成为英国驻法国大使,获封威灵顿公爵 ,并代表英国参与维也纳会议,反对削弱法国,维持欧洲均势。百日王朝复辟后,指挥英荷联军再度与法军交战。1815年联合普鲁士军队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击败拿破仑,战后相继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汉诺威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七国授予元帅军衔。

晚年两次组阁,出任英国首相,以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著称。还一度担任罗伯特·皮尔内阁的外务大臣。1852年,韦尔斯利在沃尔默城堡逝世,享年83岁。以国葬形式葬于圣保罗大教堂

韦尔斯利一生共参与60场战役,两次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八国元帅军衔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其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在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韦尔斯利位列第15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阿瑟·韦斯利阁下”(英语:The Honourable Arthur Wesley,1798年后称韦尔斯利 ,本词条中统称为韦尔斯利)于1769年5月1日出生于爱尔兰王国, 一个显贵的新教徒大地主家庭,是盎格鲁-爱尔兰人(Anglo-Irish people,又译英裔爱尔兰人)。 他是第一代莫宁顿伯爵(1st Earl of Mornington)加勒特·韦斯利与第一代邓甘嫩子爵(1st Viscount Dungannon)亚瑟·希尔-特雷弗的长女安娜的四子。他最有可能是在家族的排屋,都柏林梅里奥上街(Upper Merrion Street)24号(今梅里奥酒店)出生。大多数传记作者以当时的报纸为证据,认为他在1769年5月1日出生,这是他受洗的日期。 其他可能的出生地点有:他父亲声称他在都柏林莫玲顿楼(Mornington House)出生 ;或者是于家族在阿蒂(Athy)的庄园出生,因为韦尔斯利在1851年人口普查时回到这里,现在庄园已被焚毁;也有可能在邻近的楼出生;甚至可能在一条包艇上出生。

韦尔斯利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族的两座住宅中渡过,第一座在都柏林,第二座,在单根堡(Dangan Castle),在Summerhill北部3.1英里(5公里)处,位于兰斯特省County Meath的Trim路。

在单根时,韦尔斯利到特兰姆(Trim)的教区学校读书,在都柏林时,到怀特先生学院(Mr. Whyte's Academy)读书,在伦敦时在切尔西的布朗预备学校(Brown's Preparatory School)读书。 12岁时,韦尔斯利进入伊顿公学,在1781至1784年间在这里读书,但韦尔斯利并不喜欢此地,他在此的时光被称为“不光彩的三年”。所以后来传闻他所说的“滑铁卢战役赢在伊顿的操场上”或许是错误的(当时的伊顿也没有操场) 。韦尔斯利既敏捷又善算术,但在他的父亲于1781年去世后,因家庭拮据,韦尔斯利不得不被召回,前往布鲁塞尔。在这里,他是他们寄居的房子的房主,大律师路易·古贝尔的学生。据同学说,韦尔斯利酷爱音乐,善弹小提琴,但除此之外一无所长。他既聪明又严厉的母亲认为,“笨拙的儿子……只不过是炮灰罢了”,并于1786年将他送往昂热的皮涅罗尔军事学院(Pignerol's Military Academy),这间学院主要是一间骑术学校。 韦尔斯利被认为“体质虚弱,不专注于学业,并常与一只叫维克(Vic)的小猎犬一起霸占地盘”。在大概一年后,他改了名。

进入军旅 1787年3月7日,韦尔斯利加入了第73高地团(the 73rd Highland Regiment)。他的长兄爱德华在炮兵中给他谋得了一个中尉的职务(12月25日)。第76团当时驻扎在印度,但他没有到印度去。1788年1月23日,他被调到第41团,6月25日,转属第12轻龙骑兵团。1791年6月30日,被调往第58步兵团,获得了一队士兵,1792年10月31日,再被调到第18轻骑兵团。作为爱尔兰总督的助手和爱尔兰议会的成员之一,他几乎不用承担军事任务。

在企图追求朗福德伯爵(Earl of Longford)之女凯瑟琳·基蒂·帕克南遭拒后,韦尔斯利愤怒地烧掉了他的小提琴,决心从军。但是,在这些部队中服役时,他很少履行自己的职务。 在1787年11月到1793年3月这段时间间,他先后为两位爱尔兰中尉的副官。第一位中尉是白金汉侯爵(Marquis of Buckingham),第二位中尉是威斯特摩兰伯爵(Earl of Westmorland)。Viceregal Court物价高昂,但韦尔斯利每年只有125镑收入,他称他唯有向他的鞋匠房东借钱。1790年4月,他以Trim区议员身份回到爱尔兰议会,并一直把持住这个席位,直到1795年6月5日散会。 据韦尔斯利的长兄说,他凭着“出色的判断力,和蔼近人的举止与他的坚定性”重新赢得了家人的好感。1793年1月10日,韦尔斯利第二次发表演说,内容有关王室宣布准备对法战争与建议考虑Catholic Claims,他支持政府给予天主教教徒权利的法案,但反对允许天主教教徒进入议会的修正案。

1793年,约克公爵被派往弗兰德斯指挥盟军对抗入侵的法军。同年通过捐官成为少校。随后再次通过捐官晋升为中校。1794年,第33步兵团被派往增援在尼德兰作战的英军,韦尔斯利也在6月与33团一起在Cork港起程航往弗兰德斯,这是他第一次参战。在战役中他,晋升为旅指挥官。在Boxtel战役前,他的部队在布雷达东部敌军的炮火下前进。在战役的后半部分,冬季时,他的部队负责防守Waal河。在这段时间里,韦尔斯利因潮湿的环境而病倒。因战役被证明是失败的,约克公爵的部队于1795年返回。在这场战役中,韦尔斯利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纵队前进中需要仍然维持稳固的射击线列以及离岸援助的重要性。他总结出:许多战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指挥部组织混乱。后来,韦尔斯利评价他在尼德兰的那段时间:“最后,我学到了不要做的事,这总是有价值的一课。”法军的战略让他受益匪浅。

1795年3月,在返国后,韦尔斯利再次回到议会中。他希望在爱尔兰新政府中任战争大臣,但卡姆登勋爵只给了他军械副将的职位。他拒绝了这个职位,回到了在南安普敦的33团。33团被派往西印度,在乘船7个星期后,一场风暴强迫船队回到了英格兰Poole。在休养了几个月后,白厅决定将33团派往印度。1796年5月3日,韦尔斯利因资历而被晋升为上校。 几个星期后,他与他的部队一起航往加尔各答。

印度扬名

主词条:第四次英迈战争、阿萨耶战役

由于长兄理查德·韦尔斯利前来当总督,韦尔斯利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1799年,英国发动对南印度迈索尔王国的第四次殖民战争。他指挥一个师去进攻迈索尔的蒂普苏丹(1750-1799),因强弱悬殊,蒂普苏丹被迫退守都城色林卡帕坦。韦尔斯利陈兵城外,层层包围。5月4日,英军用大炮轰开城墙,冲进城内,将该城洗劫一空,蒂普苏丹阵亡。从此,迈索尔便处于英国管辖之下,而韦尔斯利则成为迈索尔总督。他在追击军阀冬迪阿·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 [2] 同时,韦尔斯利在迈索尔地区改革税收和司法制度,恢复秩序,防止腐败。

1803年,中印度马拉塔联盟各国发生内讧,英国乘机发动对马拉塔的第二次侵略战争。韦尔斯利转战南北,连连胜利,特别是1803年9月在阿萨耶战役,他率7000人强袭4万人的迈索尔军(由法国人训练,装备100门大炮和骑兵),在战死了两匹座骑和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士兵后,他获得了生平第一场决定性胜利。接着又于11月在阿尔干战役中击败邦斯勒的军队,迫使战败国缔结德奥冈条约,承认英国对古塔克和巴拉索尔地区以及瓦德河以西的领土的所有权,从而确立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他认为这此战役对他个人来讲比滑铁卢战役更辉煌。韦尔斯利日后在欧洲各战场上所显示出来的一切取胜的特质都是在印度培养出来的,包括:能决断、有常识、注意细节;爱护士兵、注意给养;与百姓保持良好关系。 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尔默斯(RichardHolmes)认为,韦尔斯利在印度的战争经历对他的性格和军事策略均有重要影响。

短暂回国

经历常年征战,韦尔斯利厌倦了印度的生活,1804年6月他申请返回故乡。为了表彰他在印度的贡献,政府册封他为巴斯骑士。

1805年,韦尔斯利在获封爵士后返回英格兰。 被提升为少将,任爱尔兰事务大臣。之后,韦尔斯利奉命率驻哈斯丁斯的一个旅远征汉诺威,却以失败而告终。1806年,韦尔斯利进入国会,以驳斥激进派对其兄在印度政绩的攻击。他以托利党首席秘书的身份在爱尔兰停留两年。

1807年,英国政府为防止丹麦王国的舰队落入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之手,决定发动对哥本哈根的军事远征。8月,英国舰队抵达哥本哈根,在丹麦政府拒绝交出舰队后,于9月7日击败丹麦海军,将其舰船尽数俘获,从而消除了法国可能对英国舰队的威胁。韦尔斯利参与此役,在哥本哈根以南的克厄击败了弱小的丹麦陆军,为围困哥本哈根创造了条件。

半岛称雄

主词条:半岛战争

1808年,韦尔斯利晋升为中将。此时,葡萄牙人发动起义,反对法国的征服。6月,在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罗伯特·斯图尔特(1769-1822)的鼎力支持下,英国政府命韦尔斯利率军前去支持。 8月1日,他率领英军在距里斯本北方100英里的蒙德古湾登陆。在这里,他获得了5000名葡萄牙联军士兵的增援,并接到达尔林普尔爵士将要率领1.5万援军抵达,并接掌指挥权的消息。

韦尔斯利不打算“战争还未开打就输掉一半”,他希望以“稳如盘石的军队”阻挡住法军的攻击,同时他不喜欢听人使唤。于是,韦尔斯利决定不再等候援军,径自率1.85万人向北进攻。8月21日,他所统率的英国步兵“浅红队列”在维米耶罗击败了号称“风暴”的法国让-安多歇·朱诺(1771-1813)将军的纵队。法军损失2000人,英军死伤720人(参见词条维梅罗战役)。 但达尔林普尔爵士到达前线后,却下令停止追击,并于9月3日和朱诺签订了《辛特拉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朱诺率葡萄牙法军投降,英军则同意法军残部安全撤退,并对自愿返回法国的法军供给船舶。韦尔斯利也同意在条约上签字。但英国国内群情激昂,反对这个条约,韦尔斯利和他的同僚被送上军事法庭。韦尔斯利倒不因为此事而难过,相反,他讨厌战争,即使在战功彪炳时,他仍说:“相信我!只要经过一天的战争,你就会向上帝祷告,别让你再去打一个钟头的仗!”军事法庭似乎相信了他的说法,即《辛特拉条约》由于劝阻了法军做进一步的抵抗,挽救了成千英军和盟军的生命,于是,被判无罪的韦尔斯利返回爱尔兰任首席秘书。

1809年1月16日,韦尔斯利的继任者约翰·摩尔(1761-1809)爵士在拉科鲁尼亚阵亡。英军从西班牙撤退之后,韦尔斯利认为仍能守住葡萄牙,他向卡斯尔雷子爵提交了一份守卫葡萄牙的备忘录。他强调葡萄牙多山地形和里斯本作为基地的优势,获得卡斯尔雷勋爵和内阁的赞同,于是被委任统领在葡的所有英军。 韦尔斯利在里斯本登陆,奇袭法国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1769-1851)元帅,攻占波尔多,一路穷追,把法军赶回西班牙。为此英、西联军虽然在7月27日至28日的塔拉韦拉之战中获胜,而围攻马德里却因为他不愿损耗兵力而失败了。尽管由于发动攻势而受封威灵顿子爵的头衔。

此时,鉴于拿破仑在奥地利取得胜利,韦尔斯利预感到拿破仑可能掉转头来全力对付自己,于是带领他的部队退回葡萄牙基地。撤退途中,于1810年9月27日在布萨科战役(Busaco)击败安德烈·马塞纳(1758-1817)元帅。此役,5万英葡联军击退6.5万法军,仅伤亡1200人(英葡各半),而法军伤亡5千人。韦尔斯利安然退入他秘密构筑的、横跨里斯本半岛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 马塞纳撤出葡萄牙和德欧尼奥罗败北成功地说明韦尔斯利的防守焦土政策是正确的,也使部下对他的信赖更加坚定。

1811年春,韦尔斯利等到了援军,但面临数量占据优势的法军,他依然难以向西班牙前进。直到1812年初,韦尔斯利成功突袭了西班牙的法军要塞罗德里戈(Ciudad Rodrigo)和巴达霍斯,得以控扼进出西班牙的道路、威胁马德里法军的补给线。7月22日,他在萨拉曼卡以少击众击败奥古斯特·马尔蒙(Auguste Marmont,1774-1852)元帅的4万名法军,英葡联军向前推进到巴利亚多利德。8月12日,他攻陷马德里。由于围攻布尔戈斯未成(参见词条布尔戈斯战役),韦尔斯利的军队再次撤回葡萄牙。同年8月18日,韦尔斯利被封为威灵顿侯爵。

1813年春,韦尔斯利得到了大量援军。5月,他利用机动性上的优势,率兵急速横跨半岛千里之后,于6月21日在维多利亚盆地把约瑟夫·波拿巴(1768-1844)国王率领的5万法军逼入绝境,法军溃败,全部辎重被缴获(120门大炮被缴获119门),这使得法军在西班牙的统治全面崩溃(参见词条维多利亚战役)。但英军竟容许法军逃进比利牛斯山脉,被韦尔斯利公开斥责为像“粪土一样”。维多利亚大捷鼓舞欧洲反拿破仑联盟,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专为此战谱写了《威灵顿的胜利》交响曲来庆祝。韦尔斯利自上将被升授陆军元帅军衔。之后英法还发生了一系列遭遇战,最终双方于7月底在比利牛斯山脉展开了持续9天的对决。韦尔斯利在圣塞瓦斯蒂安和潘普洛纳的成功突袭让法军再次落败,迫使其退出西班牙。

1813年11月,韦尔斯利乘胜追击,在盟军中第一个攻入法国本土,击破苏尔特元帅的顽强防御,赢得了一系列规模虽小却十分激烈的战役。在冬季稍做休整之后,韦尔斯利继续推进,艰苦作战,于1814年2月在奥尔泰获胜。直至1814年4月拿破仑退位时,他已经攻入法国南部的图卢兹。

在1814年5月回国时,韦尔斯利被当作英雄一般欢迎。作为战争期间英国最优秀的将领,他受封威灵顿公爵 ,荣膺嘉德勋爵士,由国家赐给50万英磅。 后又获赐汉普夏的斯特拉特费尔德-萨耶,以保持地位。韦尔斯利进入上院的头衔有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和公爵。

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时,韦尔斯利被任命为驻复辟的波旁王朝路易十八(1755-1824)宫廷的大使。1815年2月他代替卡斯尔雷子爵出席欧洲各国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但代表们还未能结束调停争端的工作,拿破仑便已从海岛逃走,3月1日登陆法国,开始他的百日统治。

为了对付拿破仑,韦尔斯利前往比利时,统领包含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普鲁士在内的联军。他将联军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决定倾联军之力击败拿破仑。因为俄国和奥地利无法立刻提供支持,韦尔斯利请求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1742-1819)协助他一同作战。

6月16日,韦尔斯利在夸特布拉斯率英军主力近7万人成功阻挡拿破仑5万余兵力的进攻,但布吕歇尔军却在林尼被击败(参见词条林尼战役)。这时韦尔斯利意识到拿破仑想要集中力量先击垮英军,因此请求布吕歇尔届时给予支援。果然,拿破仑命令埃曼努尔·格鲁希(1766-1847)军团尾追普军,自己率领主力转攻英军。韦尔斯利以6.7万人对拿破仑的7.3万人。他手下的半岛老兵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雇佣军。18日午后,法军在重炮掩护下连续向英军两翼阵地发起进攻,遭到英军顽强抵抗,虽然一度在英军右翼打开缺口,但由于英军的及时反攻及法军的大意,法军的进攻成果顿时化为乌有。下午3时半,因未攻破两翼阵地,拿破仑转而向英军的中央阵地发起猛攻,法国元帅米歇尔·内伊(1769-1815)率领以万余骑兵加入冲击。即便如此,韦尔斯利还是稳稳地守住了阵地。那一天他骑着坐骑,待在战场的制高点——圣约翰山高地的一株大树下,即使身边的副官被当场击毙,仍坚持不动。当炮弹不时地在离他不远处爆炸时,部将罗兰德·希尔(1772-1842)担忧地问道:“将军,如果你遭遇不测怎么办?”他的回答只有一句:“像我一样去做。”当看到法军骑兵肆意屠戮着自己的步兵时,韦尔斯利仍然面不改色的称赞敌人:“好极了!(Splendid!)”而不把预备队拉出来。傍晚,普军即将赶到。拿破仑不得不孤注一掷,将剩下的预备队投入战斗,向英军发起最后攻击。韦尔斯利以一场大规模的伏击作回应,击溃了近卫军,并引发了法军其他部队的恐慌。韦尔斯利见状,也投入了他的最后一支军队—苏格兰高地骑兵,转入反攻。法军顿时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伤亡达3万人,被俘7千人。普军开始追歼逃敌,法军放弃战斗,拿破仑也撤离了战场,数日后宣布退位。 韦尔斯利用一场坚如磐石的防守战击败了拿破仑,这也成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块墙顶石”。

韦尔斯利以及布吕歇尔6月18日在滑铁卢的胜利使他成为欧洲最著名的英雄。但韦尔斯利说:“我向上帝祈祷,希望我今后不再打仗。”他为阵亡将士流泪,说道︰“老打仗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作为驻法的欧洲占领军总司令,他反对签订惩罚性的和约,拒绝布吕歇尔提出的枪杀拿破仑和焚烧巴黎的建议。他组织资金以解救法国的财政,并提出在3年后撤出占领军。

1818年,在同年9月至11月由四国同盟召开的亚琛会议中,普鲁士希望韦尔斯利在尼德兰地区建立一支常备军,以镇压该地和欧洲其他地区可能爆发的革命或起义。虽然此议没有被采纳,但同盟国还是达成了从法国撤军的决议。在此期间,韦尔斯利还协助卡斯尔雷子爵劝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放弃了组建“巩固同盟”的想法。 11月底,占领军撤出法国,韦尔斯利带着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汉诺威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尼德兰王国七国授予的元帅杖回国。

参考来源

  1. 惠灵顿公爵,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