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彭桂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笔名震声、丁屹、长戈、号兵、彭鹏等。云南省临翔区马台乡大忙顶村人。1946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出席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

彭桂萼
彭桂萼
原图链接 [1]
出生 1908年
临翔区马台乡大忙顶村
逝世 1952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小圃,笔名震声、丁屹、长戈、号兵、彭鹏等

人物经历

彭桂萼的祖、父两代以教育为业,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父彭艺圃早逝,赖母亲杜乔玉抚养兄妹三人成长。

彭桂萼幼小时在昔本新村小学读书,12岁入县城高小。因他读过私塾,古汉语有较好的基础,作文常被贴堂示范,是班中的高才生。彭喜读书,兼习篆刻绘画。民国16年(1927)春,他从缅宁徒步到昆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在省一中时,爱好诗歌,写了不少新诗,得到楚图南和李生庄两老师的赞扬。毕业后,继考入东陆大学预科第八班。当时他和缅宁旅省同乡蔡国铭等共同主编《缅宁旅省学生会会刊》,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文,常给报纸副刊投稿。

东大预科结业后,他返回故乡缅宁,开始在缅宁从事教育工作。先在中学任教,后兼女子师资训练所所长,再任中学校长。民国25年(1936)到双江省立简易师范任教,并兼编辑主任,主编丛书、校刊多种。民国29年双师迁缅宁,他被委任为省立缅云师范学校校长。在这时期,他努力创作,有不少反映边疆生活的诗文、文学论文、散文、小说等,除在彭主编的校刊和《警钟》季刊发表外,也向国内报刊踊跃投稿,和国内文艺界的一些作家有广泛的接触和通讯联系,其中有郭沫若王亚平臧克家老舍舒群孟十还赵景深闻一多穆木天征军蒂克等,都对彭的诗予以高度评价,并为彭的诗歌作专文评价、写序言、题字。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一批文艺界前辈荟萃于昆明,彭桂萼一一登门拜访,和他们亲密交往。这一时期,彭写了许多唤醒后方民众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作品,领导学生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彭被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选为理事,也被广州中国诗坛社吸收为会员。

著作诗文

彭的诗文,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如广州的《救亡日报》、《中国诗坛》,延安的《战地》,上海的《青年界》、《大时代》、《各种人生观》、《小朋友》,江西的《新诗源》、《赣报》,南京的《边事研究》,四川的《诗星》、《重庆》,湖南的《诗焦点》,昆明的《抗战周报》、《战时刊》、《文化岗位》、《诗与散文》、《南方》、《西南边疆》、《诗刊》、《金声》、《教育与科学》及各种日报;腾冲、云县、顺宁、双江、缅宁等地方报也有他的作品发表。在文艺界和诗坛很有影响。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为三方面:边疆论著有《双江》、《西南边城缅宁》、《边地之边地》、《收回双江勐勐教堂运动》和《天南边塞耿沧澜》5种;语文论著有《怎样研究国文》、《怎样阅读读物》;新诗集《震声》,郭沫若题签,马子华序(1938年出版);《边寨的军笳》,老舍题签,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澜沧江畔的歌声》,穆木天题签并序(1945年出版)。他编辑的刊物有:《缅宁旅省学生会会刊》3期;《双江简师丛书》1部10种;新诗集《天海歌声》1册;《双江校刊》5期;《警种》季刊6期;《警钟丛书》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