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臧克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臧克家
 
出生 1905年10月8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
職業 詩人
知名於 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
知名作品 《難民》、《老馬》、《烙印》、《有的人》

臧克家[1](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國立山東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著名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曾任《詩刊》主編,第一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且被選入六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十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經作者同意後改名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題目)入選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二課。

早年經歷

1905年,臧克家出生在山東濰坊諸城臧場。諸城在膠東半島上,這個縣屬古琅琊,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東巡時曾在那兒刻石紀功,至今那兒還有非常有名的琅琊刻石。臧家莊在城西南十八里,它孤高地踞在一個小山嶺上,村旁邊有兩座青山,一座是常山,一座是馬耳山,蘇東坡在密州作知州時,曾到常山打獵,留下「試掃北台看馬耳」的詩句。

臧克家出生在一個中小地主家庭里。這是一個封建家庭,但它的文化空氣很濃。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過不大不小的「功名」,他的父親是從法政學堂畢業的。他8歲時,生母便去世了,他父親患有肺病,終年咳血,僅僅活了34歲。

由於家庭的不幸,詩人在入私塾之前有機會和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從而對農民的悲慘、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認識。又因為他家裡文化氛圍濃郁,他從小就對文藝感興趣。詩人後來年老了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兒時聽到的一些歌謠,如:山老鴰,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里,媳婦背到炕頭上,出啦出啦吃麵湯,吃完麵湯想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碰了南牆碰北牆。

臧克家的祖父和父親都愛詩。祖父為人嚴肅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興朗誦起詩來,聲音里就飽含情感,進入詩的境界而成了另一個人。他小時候,祖父教他念古詩,當時臧克家雖不了解,但卻能背得滾瓜爛熟。什麼「打起黃鶯兒」;「自君之出矣」;「床前明月光」;「壯士別燕丹」;什麼「少小離家老大回」……祖父又寫得一手好字,每年春節臨近的時候,祖父總是親手寫春聯,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負責按紙,堂屋裡的門聯年年換,大都是古人的佳句。像「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水能澹性為吾友,竹附虛心是我師」;「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等。

大約在八九歲的時候,臧克家上了私塾,12歲的時候上本村的初級小學校。在私塾讀書的那幾年,他竟能背熟六十多篇古文。長點的像《滕王閣序》《弔古戰場文》《李陵答蘇武書》;短些的像《陋室銘》《讀孟嘗君傳》等。他後來回憶說:「相隔近七十年,至今仍能背得出來,當年啃骨頭,今日始解其中味,獲益不淺。」 在初小的兩年間,孫夢星老先生常常慷慨陳詞:我們堂堂大中華,有幾千年的光榮歷史,竟被小小日本這樣欺壓!而當局又一味忍讓,弄得國亡無日,四萬萬黃帝的子孫,全將變成亡國奴了!臧克家懷着悲傷而激烈的心情傾聽,年少的心靈撒下了仇恨帝國主義的種子,也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這一年臧克家14歲,他考入縣城「第一高等小學」。夏秋之間,北京學生運動組織派了當地的一名大學生丘紀明回鄉做宣傳鼓動工作。臧克家和同學們跟着他打着小旗到街頭去宣傳,還到商店去檢查日貨,登記封存、沒收日貨。

在諸城縣內有兩處古蹟,一處是秦始皇的琅琊碑,另一處是蘇東坡的「超然台」。「超然台」是臧克家時常登臨的地方。事隔千載,人隔生死,他似乎和蘇軾心有相通。每臨此境,臧克家北瞰濰水,南瞻「馬耳」,東望廬山,西眺穆陵,口吟「大江東去」,時覺豪氣滿胸。他常默想:做一個詩人多好啊;千百年來,多少帝王將相,被東去的流水淘盡,而詩人的詩句,卻永世長存,打動人心。

在「高小」學習了三年,臧克家受到新思想的影響,眼界和心智,都放寬了一些。「高小」三年畢業,當中因為喪父休學,臧克家推遲了一年畢業。

1923年,臧克家到濟南,升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該校校長王祝晨先生是高等優級師範學校畢業的,立志終生為教育獻身,思想進步開明,常延請名人到校講演,啟迪學生的眼界和心胸,杜威、周作人、楊晦等人都曾到一師講演過。

在全班中,臧克家的國文成績是數一數二的,他的作文經常得到老師的好評。就在那時,他開始寫起了白話詩。一次,他向《語絲》投稿,周作人復了信,不久《語絲》將他的投稿登了出來,這是臧克家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大刊物上發表作品。接着他又向林蘭女士主編的《徐文長的故事集》投去三篇稿子,又被採用,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書上,他真是「不亦樂乎」。

當時,山東第一師範算得上濟南的一個開明學校,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傳播的一個陣地。在學校里,臧克家如饑似渴地讀着許多新出版的書。那時,為了鼓勵學生讀書,學校還成立了「書報介紹社」,鄧廣銘就是它的負責人。

1926年秋,奉系軍閥張宗昌在山東的統治非常黑暗,臧克家感到壓抑得透不過氣來。正當此時,郭沫若的《革命與文學》中有幾句話給了他很大觸動:「徹底的個人自由,在現在的制度之下,是追求不到的。」他便和同學結伴到武漢,那時武漢成立了革命政府,「南軍」聲威震全國,許許多多青年心嚮往之。

1927年初,臧克家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曾隨部隊參加討伐楊森、夏斗寅的戰鬥。他的詩集《自由的寫照》就是描寫武漢大革命生活的。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到故鄉,不久,因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臧克家逃亡東北。詩人用詩歌給我們記錄了他在東北的生活。

生平履歷

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18歲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

1923年夏,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當時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影響,開始習作新詩。

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處女作《別十與天罡》,署名少全。

1926年秋(有說1927年初),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曾參與北伐,加入討伐夏斗寅的戰役,失敗後逃亡東北。

1928年農曆四月,和王深汀結婚。

1929年,入讀山東大學補習班,在青島《民國日報》上第一次發表新詩《默靜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長子臧樂源出生在濟南。

1930年,入讀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1931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發表第一首詩作《難民》,另有《老馬》等,描寫舊中國農民的生活。

193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烙印》出版,獲聞一多、茅盾等好評。

1934年,出版詩集《罪惡的黑手》。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

1934年至1937年,在山東省立臨清中學任教,出版詩集《運河》和長詩《自己的寫照》,創作了散文集《亂莠集》。

1936年,參加中國文藝家協會,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

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年初,與王深汀離婚。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宣傳科教官、司令長官部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三十軍參議。他冒着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台兒莊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隨棗行》,歌頌抗日軍民的事跡。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參議、三一出版社副社長、代理社長,籌備出版了刊物《大地文叢》,創刊後,被當局查禁。

1942年7月辭職,冒暑自河南葉縣徒步赴重慶。8月,和鄧曼結婚。

1943年4月,在重慶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

1943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

1943年,出版了回憶錄散文集《我的詩生活》、詩集《泥土的歌》。

1944年,出版了《十年詩選》。

歷任上海《僑聲報》文藝副刊、《文訊》月刊、《創造詩叢》主編。

1948年12月,由於國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嚴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1949年3月,由中共黨組織安排來到北平。後歷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文學創作研究室研究員,新聞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編審,《新華月報》編委,主編《新華月報》文藝欄。

1949年7月,出席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

1951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

1954年,出版了《臧克家詩選》。

1956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1957年至1965年,任《詩刊》主編。經他聯繫,《詩刊》創刊號首次發表毛澤東的詩詞十八首。

1957年,和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後改名《毛主席詩詞講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下放到湖北咸寧「五七幹校」。

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詩刊》復刊,擔任顧問兼編委。

「四人幫」倒台後,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復創作,出版了《憶向陽》、《落照紅》、《臧克家舊體詩稿》等詩集;《懷人集》、《詩與生活》等散文集;《學詩斷想》、《克家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等論文集。

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

1990年8月,他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鑑賞》獲得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第五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11月,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終身成就獎。

2002年10月,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萬字。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導致多臟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安葬於北京萬佛園華僑陵園。

個人成就

個人榮譽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文學地位

臧克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重要一頁,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

生平創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家同志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積極投身抗日愛國活動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他滿懷激越的愛國熱情,冒着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台兒莊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不畏艱辛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冒死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臧克家同志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隨棗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的偉大愛國精神和英勇抗敵的事跡。1942年7月,他憤而辭職,冒着酷暑自河南葉縣歷經艱難徒步赴重慶。1943年4月,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同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在此期間,創作出版了長詩《古樹的花朵》、回憶錄《我的詩生活》和《泥土的歌》《十年詩選》等詩集。臧克家(1905.10.8-2004)山東諸城人。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1923年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受五四運動影響,學習寫詩。1925年處女作《別十與天罡》載《語絲》。1926年秋,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曾參加討伐反動軍夏斗寅的戰役。大革命失敗後,逃亡東北。1929年入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發表新濤《默靜在晚林中》。1934年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在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1932年在《新月》4卷7期發表第一首詩作《難民》。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接着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運河》兩本詩集和長詩《自己的寫照》。1936年參加中國文藝家協會臧克家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他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其一,他推進了新詩對舊中國農民和農村的吟唱,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詩人能夠如此成功地抒寫農民和農村。其二,他推進了中國現代敘事詩的建設,他的敘事詩是詩人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國韻味十足的詩人。他有意識地向中國古典詩歌吸取養分,予以現代化改造,鑄造自己作品的中國風格。他的詩具有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詩在詩外,筆有藏鋒;他的詩運用素樸精煉的言說方式,精煉,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詩追求諧和悅耳的音樂方式,「敲聲音」,是臧克家鍊字的標準之一,他尋覓着音節和諧,鏗鏘動人,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在新詩發展史上,像臧克家這樣深刻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現實主義詩人實在很少,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