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桂萼」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作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unreferenced|date=2020年1月}}
 
{{unreferenced|date=2020年1月}}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笔名震声、丁屹、长戈、号兵、彭鹏等。[[云南省]]临翔区马台乡大忙顶村人。1946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出席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
+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笔名震声、丁屹、长戈、号兵、彭鹏等。[[云南省]]临翔区马台乡大忙顶村人。1946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出席[[ 中华民国]] 国民代表大会。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彭桂萼   
 
| 姓名    = 彭桂萼   
行 26: 行 26:
  
 
== 著作诗文 ==
 
== 著作诗文 ==
 彭的诗文,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如广州的《救亡日报》、《中国诗坛》,延安的《战地》,上海的《青年界》、《大时代》、《各种人生观》、《小朋友》,江西的《新诗源》、《赣报》,南京的《边事研究》,四川的《诗星》、《重庆》,湖南的《诗焦点》,昆明的《抗战周报》、《战时刊》、《文化岗位》、《诗与散文》、《南方》、《西南边疆》、《诗刊》、《金声》、《教育与科学》及各种日报;腾冲、云县、顺宁、双江、缅宁等地方报也有他的作品发表。在文艺界和诗坛很有影响。
+
 彭的诗文,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如[[ 广州]] 的《救亡日报》、《中国诗坛》,[[ 延安]] 的《战地》,[[ 上海]] 的《青年界》、《大时代》、《各种人生观》、《小朋友》,江西的《新诗源》、《赣报》,[[ 南京]] 的《边事研究》,[[ 四川]] 的《诗星》、《重庆》,[[ 湖南]] 的《诗焦点》,[[ 昆明]] 的《抗战周报》、《战时刊》、《文化岗位》、《诗与散文》、《南方》、《西南边疆》、《诗刊》、《金声》、《教育与科学》及各种日报;腾冲、云县、顺宁、双江、缅宁等地方报也有他的作品发表。在文艺界和诗坛很有影响。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为三方面:边疆论著有《双江》、《西南边城缅宁》、《边地之边地》、《收回双江勐勐教堂运动》和《天南边塞耿沧澜》5种;语文论著有《怎样研究国文》、《怎样阅读读物》;新诗集《震声》,郭沫若题签,马子华序(1938年出版);《边寨的军笳》,老舍题签,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澜沧江畔的歌声》,穆木天题签并序(1945年出版)。他编辑的刊物有:《缅宁旅省学生会会刊》3期;《双江简师丛书》1部10种;新诗集《天海歌声》1册;《双江校刊》5期;《警种》季刊6期;《警钟丛书》4种。
+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为三方面:边疆论著有《双江》、《西南边城缅宁》、《边地之边地》、《收回双江勐勐教堂运动》和《天南边塞耿沧澜》5种;语文论著有《怎样研究国文》、《怎样阅读读物》;新诗集《震声》,[[ 郭沫若]] 题签,马子华序(1938年出版);《边寨的军笳》,[[ 老舍]] 题签,[[ 雷石榆]] 序(1941年出版);《澜沧江畔的歌声》,[[ 穆木天]] 题签并序(1945年出版)。他编辑的刊物有:《缅宁旅省学生会会刊》3期;《双江简师丛书》1部10种;新诗集《天海歌声》1册;《双江校刊》5期;《警种》季刊6期;《警钟丛书》4种。
  
 
[[Category:作家]]
 
[[Category:作家]]
 +
[[Category:中國人]]

於 2020年4月10日 (五) 12:06 的最新修訂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雲南省臨翔區馬台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

彭桂萼
彭桂萼
原圖鏈接 [1]
出生 1908年
臨翔區馬台鄉大忙頂村
逝世 1952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

人物經歷

彭桂萼的祖、父兩代以教育為業,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父彭藝圃早逝,賴母親杜喬玉撫養兄妹三人成長。

彭桂萼幼小時在昔本新村小學讀書,12歲入縣城高小。因他讀過私塾,古漢語有較好的基礎,作文常被貼堂示範,是班中的高才生。彭喜讀書,兼習篆刻繪畫。民國16年(1927)春,他從緬寧徒步到昆明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在省一中時,愛好詩歌,寫了不少新詩,得到楚圖南和李生莊兩老師的讚揚。畢業後,繼考入東陸大學預科第八班。當時他和緬寧旅省同鄉蔡國銘等共同主編《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在刊物上發表了不少詩文,常給報紙副刊投稿。

東大預科結業後,他返回故鄉緬寧,開始在緬寧從事教育工作。先在中學任教,後兼女子師資訓練所所長,再任中學校長。民國25年(1936)到雙江省立簡易師範任教,併兼編輯主任,主編叢書、校刊多種。民國29年雙師遷緬寧,他被委任為省立緬雲師範學校校長。在這時期,他努力創作,有不少反映邊疆生活的詩文、文學論文、散文、小說等,除在彭主編的校刊和《警鐘》季刊發表外,也向國內報刊踴躍投稿,和國內文藝界的一些作家有廣泛的接觸和通訊聯繫,其中有郭沫若王亞平臧克家老舍舒群孟十還趙景深聞一多穆木天征軍蒂克等,都對彭的詩予以高度評價,並為彭的詩歌作專文評價、寫序言、題字。

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一批文藝界前輩薈萃於昆明,彭桂萼一一登門拜訪,和他們親密交往。這一時期,彭寫了許多喚醒後方民眾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作品,領導學生開展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彭被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昆明分會選為理事,也被廣州中國詩壇社吸收為會員。

著作詩文

彭的詩文,先後發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如廣州的《救亡日報》、《中國詩壇》,延安的《戰地》,上海的《青年界》、《大時代》、《各種人生觀》、《小朋友》,江西的《新詩源》、《贛報》,南京的《邊事研究》,四川的《詩星》、《重慶》,湖南的《詩焦點》,昆明的《抗戰周報》、《戰時刊》、《文化崗位》、《詩與散文》、《南方》、《西南邊疆》、《詩刊》、《金聲》、《教育與科學》及各種日報;騰衝、雲縣、順寧、雙江、緬寧等地方報也有他的作品發表。在文藝界和詩壇很有影響。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為三方面:邊疆論著有《雙江》、《西南邊城緬寧》、《邊地之邊地》、《收回雙江勐勐教堂運動》和《天南邊塞耿滄瀾》5種;語文論著有《怎樣研究國文》、《怎樣閱讀讀物》;新詩集《震聲》,郭沫若題簽,馬子華序(1938年出版);《邊寨的軍笳》,老舍題簽,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瀾滄江畔的歌聲》,穆木天題簽並序(1945年出版)。他編輯的刊物有:《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3期;《雙江簡師叢書》1部10種;新詩集《天海歌聲》1冊;《雙江校刊》5期;《警種》季刊6期;《警鐘叢書》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