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度量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度量衡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度量衡

外文名称;Weights and measures

拼音;dù liàng héng

度;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1]

释义

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

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度”详解

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

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量”详解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

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衡”详解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例如《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说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说文·金部》:“锱,六铢也。”《淮南子·铨言》高诱注:“六两曰锱。”《玉篇·金部》;“镒,二十两。”《集韵·质韵》:“二十四两为镒。”等等。“黍”、“粟”、“絫”、“圭”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称,实际上早已不用。“锱”、“镒”及“锾”、“𬬱”等都是借用钱币的名称,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说法有种种不同。自《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比较一致起来,直至唐代都没有改变。

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 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 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商鞅方升

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 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清乾隆帝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在钦定《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营造尺相当于米制32厘米,库平两约合37.3克。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1里 = 15引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分= 10厘

1厘 = 10毫

1毫 = 10丝

1丝 = 10忽

1忽 = 10微

1微 = 10纤

面积单位

1平方里 = 225平方引

1平方引 = 100平方丈

1平方丈 = 100平方尺

1平方尺 = 100平方寸 = 平方米

1平方寸 = 100平方分

1平方分 = 100平方厘

1平方厘 = 100平方毫

1平方毫 = 100平方丝

地积单位

(关内及东北制)

1顷 = 100亩

1公顷=15亩

1亩 = 10分

1分 = 10厘

1厘 = 10毫

1毫 = 10丝

关内1亩 = 60平方丈 = 6公亩

东北1亩 = 90平方丈 = 10公亩 = 关内1.5亩

体积单位

1立方里 = 3375立方引

1立方引 = 1000立方丈

1立方丈 = 1000立方尺

1立方尺 = 1000立方寸 = 立方米

1立方寸 = 1000立方分

1立方分 = 1000立方厘

1立方厘 = 1000立方毫

容量单位

1石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 1升(公制)

1合 = 10勺

1勺 = 10撮

质量单位

1担 = 100斤

1斤 = 10两(旧制16两,1两=0.0625斤)= 0.5公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分 = 10厘

1厘 = 10毫

1毫 = 10丝

1丝 = 10忽

1忽 = 10微

古代质量单位

1大引(明制) = 400斤

1小引(明制) = 200斤

1钧 = 30斤

1石 = 4钧 = 120斤

英制长度单位

1英寸 (inch)=2.54厘米 (centimetre)(准确值)

1英尺 (foot)=12英寸 =0.3048 米(metre)

1码 (yard)=3英尺 =0.9144 米

1英里 (mile)=1760码 =1.6093千米(kilometre)

英制面积单位

1平方英寸 (sq in)=6.4516平方厘米(cm²)(准确值)

1平方英尺 (sq ft)=0.0929平方米(m²)

1平方码 (sq ya)=9平方英尺 (sq ft) =0.8361 平方米(m²)

1英亩 (acre)=4840平方码 (sq ya)=4046.86 平方米(m²)

英制重量单位

1盎司(oz)=28.350克

1盎司(oz)=16打兰(dram)

16盎司(oz)=1磅(pound)

英制体积单位

1立方英寸 (cu in)=16.387立方厘米(cm³)

1立方码 (cu ya)=27立方英尺 (cu ft)=0.7646立方米 (m³)

参考来源

古之“度量衡”今之“计量学”

参考资料

  1. 秦代度量衡是什么,360问答 , 2013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