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广深港高速铁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深港高速铁路英语: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Express Rail Link,代号XRL),简称广深港高铁,是一条连接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速铁路。线路始于广州南站,终到西九龙站,全长142公里,共设7个车站。路线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现时最高运营时速300公里。车程由香港西九龙站到广州南站有3班高铁列车不停站,最快需时47分钟。

此铁路主要为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连接全中国大陆的高速铁路网络,提供长途高速铁路客运业务,并兼任数地之间的城际客运服务。

线路北端与京广高速铁路相连,形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及“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的“一纵”。

铁路分为三段建设,其中最早的广州南至深圳北段由2005年12月起建设,并于2011年12月26日率先通车运营[1];深圳北至福田段于2015年12月30日通车运营;而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段于2010年起建设,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车。

历史

背景

有关广深港高速铁路的构想,最早见于1990年代末由香港政府方面提出的区域快线(英语:Regional Express Line)。继1994年制定了香港首份《铁路发展策略》之后,由于预见香港的人口将于未来二十年持续增长,而香港来往内地的跨境旅客运输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在1998年3月委聘顾问进行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其中一个建议项目即为“区域快线”,用来连接九龙市区和边境,并可能进一步延伸至港岛;同时,报告并建议红磡站应继续发挥集体运输中心的作用,作为城际列车服务的终点站,提供出入境及海关设施,并作为主要的运输交汇处。研究认为,当时香港铁路项目的规划从构思至建成阶段一般需要八年至九年的时间,程序紧迫,因此建议政府应尽早开始策划工作,务使新铁路能够及时建成,应付发展需要。

但更贴近后来“高速铁路”现实的构思,则可能是由原广州市市长林树森提出的“穗港磁悬浮铁路计划”。在1999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林树森曾与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谈及,由于香港要建迪士尼乐园,如果穗港两地开通磁悬浮列车,两地直达只需半小时,那么到迪士尼的游客一年起码可增加1000万人。据当时估计兴建磁悬浮铁路耗资约300亿元,林树森建议穗港各承担一半。

构想

香港政府根据第二次铁路发展研究的结果,并由运输局发表了名为《铁路发展策略2000》的新铁路发展策略。在2000年5月16日的立法会会议上,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传阅由香港政府提供有关铁路发展策略的立法会参考资料摘要。同时,行政会议建议,行政长官命令,香港应采纳《铁路发展策略2000》,这套策略将适用至2016年[2]

《铁路发展策略2000》建议香港新建六条新铁路走廊,其中包括了在新界北部连接东铁线和西铁线的“北环线”、以及连接红磡和边境的“区域快线”。至于是否决定兴建“区域快线”,需要视乎落马洲支线所提供的额外运输能力会否很快饱和。根据1998年的价格估算,兴建区域快线预算需要约130至170亿港元的资金。而这条铁路可由九广铁路公司或香港地下铁路有限公司承建,视乎市区终点站设置地点而定。

当时有关“区域快线”的构想,其实并非一条高速铁路,而仅仅是一条连接市区和边境的通勤“快速铁路”通道,除了构思设置少数中途站之外,也可以让来往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城际直通车运行,减少东铁线的负荷。当时初步的走线方案有两个,起点站均设于红磡站,第一个是东线方案,新建线路经东铁线的粉岭南站,连接罗湖站,或于罗湖以东新建铁路过境通道,但需要内地方面的规划配合。而第二个西线方案为新建线路经锦上路站,连接北环线,最终到达罗湖站或落马洲站。

2001年起,香港政府开始与中央政府提出香港“区域快线”的建议,并商讨就“穗港磁悬浮铁路计划”合作的可行性。于2001年中,香港运输局开始与深圳市政府、中国铁道部探讨“区域快线”采用磁悬浮技术的可行性,并且积极研究利用磁悬浮技术建设香港到广州等地的快速通道;当时的研究指出,如果采用磁悬浮列车,由香港至深圳的运行时间将由40分钟缩减至15分钟。2001年9月,时任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访问广州市,先后与时任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广州市代理市长林树森和深圳市长于幼军举行会谈,交换了有关“区域快线”构想的意见。董建华在出席2001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期间,正式向国家计委提出在穗港间建设磁悬浮铁路快线的计划。而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在亚太经合组织高级官员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深圳与香港正就兴建磁悬浮铁路一事进行商讨。但在此时,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也提出了广九直通车提速的计划。

视频

广深港高速铁路

广深港高速铁路年中试跑
记者体验广深港高铁“动感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