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气象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广州市气象局的前身是广州气象站,始建于1949年12月8日,同年12月11日开始工作。广州市气象局为副省级市气象局,下辖9个区的气象机构:番禺区气象局、花都区气象局、增城区气象局、从化区气象局、南沙区气象局、黄埔区气象局、白云区气象局、海珠区气象局、荔湾区气象局。广州市气象局及所辖各区气象局实行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为主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内设机构
广州市气象局内设4个机构:办公室[1](广州市气象局行政执法办公室、监察审计室与其合署办公)、应急减灾处、科技预报处、计划财务处和人事教育处;广州市气象台、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州市遥感与环境气象中心)、广州市气象信息网络中心(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州市防雷设施检测所和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5个处级事业单位。
广州全市有地面气象观测站5个(未含南沙),其中1个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全市共建成186个WP3103型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形成广州市自动气象站探测网,GPS/MET水汽通量站5个。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2001年4月建成,位于番禺区南村镇,是广东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番禺区气象局安装了芬兰维萨拉自动气象站的设备,2004年3月安装了大气气溶胶观测站和紫外线探测仪。2006年建成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视频天气会商。2008在南沙气象探测基地建成一部激光雷达(型号为LAP-3000)。
广州天气预报业务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现时气象信息服务产品包括,广州市天气预报与应用,中长期天气预报,气象信息等。2000年4月1日广州市下发《广州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方案》,第一次公开通过各种媒介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号。2003年7月29日起,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广州市气象局率先在全国正式对外发布高温预警信号。
业务范围
1.公众气象服务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为广大市民提供各种气象信息,主要产品包括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等等;
2.专业与专项气象服务针对一些重点工程、工厂、港口码头、交通运输部门等的特殊需要提供服务;
3.空气质量预报主要预报产品有:污染气象条件、空气质量预报、人体舒适度、紫外线预报、负离子浓度、中暑指数、风寒指数、霉变指数、火险指数、穿衣指数、雨伞指数、晨练指数、郊游指数等,每天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体发布;
4.防雷业务主要有防雷设施设计、审核、工程竣工验收、定期检测、雷灾调查、雷击风险评估、防雷科普、防雷工程[2]施工资质审查等业务。
广州市局已建立了防灾气象警报网,力求气象服务深入到镇、村,甚至农户。
地理位置
地 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植村南大路工业一路68号。
相关资讯
广州市气象局:极端气候风险成新常态,强化城市内涝、强对流等风险预警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愈发严峻的天气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风险增加,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8月12日,广州市气象局副局长贾天清在市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极端气候会造成两大影响:一是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可能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增加;二是全球变暖可能加剧生态系统脆弱性、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升高人体健康风险、造成海平面上升等不利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市气象局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贾天清介绍,今年以来,市气象局主要在应对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问题、提升强对流预警水平和提高气象信息发布针对性上进行努力。
在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方面,市气象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和市应急管理局印发了《广州城镇内涝气象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建立了“广州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针对全市易涝的涵隧立交、地铁、主干道、内巷小区,开展提前1天的暴雨前内涝气象风险评估和提前2-3小时的暴雨中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市民可以通过广州天气网 “影响服务”栏目查询未来3小时每个镇街易涝点的内涝气象风险等级,提前规划出行路线,避免遇到内涝或堵塞的情况。
在龙卷、下击暴流等小尺度致灾天气监测预警方面,市气象局继续加密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组网布设,目前基本实现了对广州地区的全面覆盖。
在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效率方面,市气象局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合作研发了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预警信息“百米级区域”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应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锁定广州重点风险区域人群,建立风险区域“电子围栏”,实现风险区域内和动态进入风险区域的市民自动触发式发布预警信息,在今年防御“5.10”“6.22”等暴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 办公室岗位职责 ,搜狐,2022-10-15
- ↑ 防雷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搜狐,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