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幸福指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游戏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幸福指数

外文名称: Happiness Index

定义: 衡量人们幸福感的一种指数

次级指标: 知足充裕体验指数等十个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1]

定义

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不同,比如市民小王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而职业经理人胡明鑫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而专家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事实上,幸福指数的含义远不止幸福感,它还包含民众所拥有的外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例如,"非典"曾让人们的幸福指数下跌,"神五"成功发射则提高了幸福指数。又如,生活在空气污染指数低的城市,就相对幸福。

测试方式

怎样测试自己的幸福程度呢?专家认为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把握。他提出了由10个次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民众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目标价值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

幸福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萨缪尔森方程式的缺点在于没有与一些具体经济因素挂钩,而是与效用和欲望挂钩,在经济学上,效用和欲望都是主观因素,都没法量化。不仅对提高民众幸福度没有意义,还给了一些政策制定者推脱的借口。比如民众如果说自己不幸福,那有些人就立马拿起伦理的大棒批判民众的欲望太高了!现实中也确实充斥着这样的批判,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起到了更坏的效果。经济学家要将幸福做个一个经济学问题研究,除去一切心理因素,采用客观量化的指标。

政府只需要做两件事,那就是不断的提高民众的收入,和不断的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这两点做好了,民众的幸福感自然就增强。心理因素只能用来解释个体差异,并不是决定幸福指数的根本性因素。

各界观点

高连奎幸福方程式

幸福不仅是可以研究的,幸福指数也是可以量化的,幸福指数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与现实经济变量挂钩的方程式。幸福是可以用经济学加以解释的。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 = (个人收入/周围人平均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现在收入)× (个人收入/生存成本)×个体差异以上公式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化为

"幸福指数=收入/生存成本"。

第一、民众的幸福指数主要与收入和生存成本两个因素相关,幸福指数与收入成正比,与生存成本成反比。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收入越低,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高,幸福感越差;生存成本越低,幸福感越强。中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幸福感是最强的,因为当时收入在不断增长,生存成本却变化不大。而到了21世纪,随着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改革的渐次展开,国人的生存成本骤然升高,幸福感也就越来越低。

第二,幸福感还来自于是来自周围人的比较:个人收入高于周围人时,幸福感更强;收入不及周围人幸福感就差。这种周围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邻居、同事或是所在城市居民,主要是自己见闻所能及,且比较关注的范围。

第三,幸福感还与未来预期有关,如果现在收入很高,而对未来预期收入不稳定,那幸福感就会很差,如果未来有稳定的预期,那幸福感也会很强。这可以从古代的养儿防老和现代的社会保障来证明。在古代,养儿防老其实也是一种收入预期。最后,幸福还与个体素质有关,这主要是指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而非欲望。

另外,幸福与过去的收入没有关系,因为过去的收入对应过去的生存成本,现在的收入对应现在的生存成本。

根据高连奎幸福指数公式,如果收入上升得很快,而生存成本上升得更快,那幸福感照样不会增强,反而会降低。所以,那些以收入增加来批判民众没有幸福感的说法站不住脚。根据上面的幸福指数公式可知,要想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可以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入手,生存成本低了,幸福感自然也就增强了,也可以从建立社会风险的防范机制入手,社会风险越低,民众的收入预期越稳定,幸福感也越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