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旱区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团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干旱区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团队针对干旱区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开展相关研究,加强人才培养[1]和能力建设,以中德和中亚等合作平台为基础,引进先进的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管理模式,创建国内一流,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及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

成员

于洋 王茜 杨美琳 甘淼 张敏 姜逢清 张海燕 Martin Welp Ireneusz Malik 孙凌霄 李春兰 阿依帕提曼·阿布力米提

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针对全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特别是中亚及我国新疆干旱区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变,重点研究干旱区生态系统及可持续管理、生态环境演变、干旱区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对干旱区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干旱区的影响等。

相关资讯

为建设北方沙区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智慧——记荒漠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创新团队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高尚武等老一辈治沙专家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牵头组建的治沙队,开展沙漠综合考察,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解决我国在荒漠植被稳定性维持、荒漠化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沙漠考察与荒漠化防治领域有了雄厚的研究积累。其中,中国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荒漠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团队开展了荒漠生态学和荒漠化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除了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还传承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目前,团队已发展成为一支研究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同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研究队伍,2019年入选第一批全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

2007年,中国林科院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气象局等18家单位的专家团队,对此前从未涉足的库姆塔格沙漠开展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荒漠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创新团队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其中。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罗布泊东南部,内部沙丘连绵,气候极端干旱,几乎寸草不生。10多年间,100多位科研人员[2]风餐露宿,夏秋季忍受40摄氏度以上高温,冬季冒零下30摄氏度严寒,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获得了大量第一手基础数据资料,建立了库姆塔格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2008年,团队沿着降水梯度,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敦煌、民勤和磴口建立了原位人工模拟增雨实验平台,系统研究以白刺为建群种的荒漠生态系统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与机理。十几年来,团队成员风雨无阻,每年4月到9月底,每个月在野外工作超过15天,有时候甚至需要连续24小时进行观测。

2010年,团队组织各学科专家开展了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核算研究,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首次评估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服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2011年,团队组织开展了中国戈壁生态调查,初步查清我国戈壁的类型、分布及自然地理特征,出版了《中国黑戈壁研究》和《中国戈壁分布图》,为揭示西北干旱区环境演变历史以及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贡献了力量。

2000年以来,团队一直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和科技支撑工作。牵头完成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复,被作为工程二期规划的基础。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工作,完成了履约《国家报告》和《国家行动方案(2010-2020)》。

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团队在西北地区建立了18个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超100万亩。并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的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GEF、UNEP等开展广泛合作。

团队成员表示,将集中智慧和力量,继续在北方沙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林草资源优化配置、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全球变化背景下荒漠化防治技术及策略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