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安徽省政协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安徽省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在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1]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履行职能的坚实足印,为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目录

政协概况

人民政协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胜利完成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民政协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人民政协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为实现繁荣富强而努力进取的岁月中,人民政协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各级人民政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精诚合作。

历史沿革

建国后

安徽省政协的前身,是皖北区和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49年10月,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决定由各地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部队等协商推选或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直接邀请的办法,共推选出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413人。

1949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一致通过成立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并选举曾希圣为主席。会议代行皖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0年6月,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协商推选和直接邀请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303人。

1950年8月20日至28日,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芜湖召开。会议选举出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胡明为主席。会议代行皖南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38名省人民政府委员,曾希圣为省人民政府主席。1951年12月19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联名发出通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在省政府成立前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合署办公。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署办公后,即成立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协商推选和直接邀请各界人民代表751人。

政府部门

常设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常务委员会,简称安徽省政协常委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由安徽省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专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工作机构。政协安徽省委员会下设九个专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外事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办公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办公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