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婆羅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婆羅門_Brahmins
原圖鏈接
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
原圖鏈接

婆羅門,Brahman,指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祭司,後來成為種姓制度中的最高種姓或祭司階級。[1]其主要職務是誦經、傳經(吠陀經)並主持宗教各種儀式。亦稱婆羅門教教徒為婆羅門。婆羅門世世代代以祭祀、誦經、傳教為專業,是社會精神生活的統治者,享有種種特權。[2]

婆羅門多數為素食者,但阿薩姆(Assam)婆羅門會吃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子、羊肉和鴨蛋(但多數是祭神後的牲禮)。 [3]

簡介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是執行祈禱的祭官,在社會中地位最高。在歷史中,婆羅門曾經歷黑暗期,婆羅門的尊嚴受損極大。因此,他們強調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合集「吠陀」(Veda)之權威,以回復婆羅門的尊嚴。他們自稱受神所佑,具有神力,甚至進展到婆羅門為神的人格化。婆羅門主要居於印度,其次是尼泊爾(Nepal)、孟加拉(Bangladesh)、斯里蘭卡(Sri Lanka)、巴基斯坦(Pakistan)和阿富汗(Afghanistan)。在斯里蘭卡,現時約有九萬一千名婆羅門。[3]

歷史記載

在印度傳入中國的宗教中,以佛教為獨盛,中國古人的腦袋中,幾乎將佛教當了印度文化的別名,凡從印度傳來的東西,常常委之於佛教。對於印度成分的東西皆被籠統地看成佛教的術語和思想,然而這是不正確的。婆羅門傳入中國的時間更在佛教之前,為佛教的雛形。

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伴隨着許多佛門高僧相繼來中國布道,一些婆羅門教士來到中國。據《高僧傳》載,有名有姓可考的具備婆羅門身份的高僧就有如下幾人:

"佛陁耶舍,此雲覺明,罽賓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

"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出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後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範,即投簪落髮,專精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元有南天竺波羅奈城婆羅門姓瞿曇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象元年至興和末,於鄴城譯正法、念聖、善住、回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

以上列舉的3人,原先皆是婆羅門,後改奉佛法。因為《高僧傳》所記皆是佛教高僧,對婆羅門教士不感興趣。那麼,漢唐之際,有沒有純粹的婆羅門教士來到中土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在《全唐詩》里找到一首清江寫的《送婆羅門》詩,其詩云:"雪嶺金河獨向東,吳山楚澤意無窮。如今白首鄉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詩人跟遠道而來的婆羅門教士有應酬交往。

唐代詩人劉禹錫患眼疾,大概是白內障,經婆羅門教士用金蓖術治好,故有贈婆羅門僧詩一首傳世。其詩曰:"三秋傷望遠,終日泣途窮。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蓖術,如何為發朦?"

婆羅門的醫術,當時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並介紹到中國。《隋書》經籍志載有《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婆羅門藥方》五卷,便是最好的佐證。由此推斷,先後來到中國的婆羅門教士決非一人二人。[2]

在《隋書·經籍志》[1] 中,有一些冠以"婆羅門"名義的典籍,這裡姑且稱之為婆羅門典籍。它們主要分布在《經籍志》的子部和經部里、史部里也有,即:

《婆羅門書》[1]一卷;

《婆羅門天文經>>二十一卷,婆羅門舍仙人所說;

《婆羅門竭伽仙人天文說》三十卷;

《婆羅門天文》一卷;

《婆羅門算法》三卷;

《婆羅門陰陽算曆>>一卷;

《婆羅門算經》三卷;

《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

《婆羅門藥方》五卷;

《大隋翻經婆羅門法師外國傳》五卷;

南詔是公元7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存在於雲南大理一帶的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政權。南詔的宗教信仰十分複雜,有原始的巫教,後又傳入佛教密宗和道教。最近有人又從《南詔德化碑》和《南詔圖傳·文字卷》中找到南詔曾經信奉婆羅門教的證據。

《南詔德化碑》現存大理城南15里之太和村,建於唐大曆元年(766年),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正面是碑的正文,約3800字,背面是職銜和姓名,約1000餘字,漢文書寫,是研究南詔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南詔德化碑》雲:閣羅鳳在當王儲之時"不讀非聖之書,嘗學宇人之術。"溫玉成先生認為,"宇人"即應是《摩登伽經》所譯的"仙人",或"初人"。"宇人之術"的"術",專指婆羅門教《四吠陀》之四。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雲:"其婆羅門學《四吠陀》,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義、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熟、禁咒、醫方"。由此可知,閣羅鳳亦學習婆羅門教之《吠陀》也。

《南詔德化碑》雲:閣羅鳳派兵擊敗唐節度使鮮于仲通,乃是"先靈冥佑,神炬助威,天人協心,軍郡全拔"。其中的"神炬助威"一句,尤值研究。"神炬"者,神火也。依婆羅門教的"祭祀萬能"論,舉行"修陀羅摩尼祭"("火祭"之一種),可以"攝伏"敵人,得到火神的助力。

《南詔德化碑》雲:贊普鍾三年(754年),閣羅鳳命擊潰雲南郡都督、侍御使李宓等人時,"伏屍遍毗舍之野"。毗舍即吠舍(Vaisya),是印度種姓制度中,次於婆羅門、剎帝利的第三種姓,指農民、商人及手工業者階層。此碑文用語,有力暗示南詔國受婆羅門教影響之深。

《南詔德化碑》雲:閣羅鳳安定大局後(765年),"坐南面以稱孤,統東偏而作主。然後修文習武,官設百司,列尊敘卑,位分九等。闡三教,賓四門,……"。其中"闡三教"者,就是在禮制建設中,把闡揚儒、佛、梵三教定為國策。

除《南詔德化碑》外,《南詔圖傳》是現存南詔時期的另一重要歷史文物,畫於南詔中興二年(898年),現藏日本東京都有鄰館。《南詔圖傳》前半部分是畫卷,後半部分是文字。圖畫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一、巍山起因,也就是梵僧化齋的故事。二、鐵柱記,即祭鐵柱的故事。三、西洱河記,舜化貞為立王霸之業"用牲牢而享祀西洱河(洱海)"。

有人認為,《南詔圖傳》中的巍山聖僧是一位婆羅門教徒。因為梵僧頭戴"赤蓮冠",有鬍鬚,似非佛教徒之像。而且梵僧在巍山頂向蒙細奴邏妻及兒媳"受記"時,"左有朱鬃白馬,上出化雲中有侍童手把鐵杖;右有白象,上出化雲中有侍童手把方金鏡,並有一青沙牛。"這裡應是虛構的一個婆羅門教祭祀場面。馬神陀第克罹(Dadhikra)、象神、濕婆之子犍尼薩(Ganesa)均以侍童面貌出現。濕婆神之牛,名難陀(Nanda),用青沙牛代表。

《南詔圖傳》第四化里被殺害的梵僧頸下掛一條白帶子,就是婆羅門教中學通"五明"的學者(班詰)所佩用的"項帶"。《真臘風土記》曰:"為儒者呼為班詰,……於頸上掛白線一條。……頸上之線終生不去。"班詰,讀音Pandit,源於梵文,今泰文沿用其音,指有學問的人。真臘時期被稱為班詰者,多為婆羅門教士,因為當時知識被婆羅門壟斷,一般民眾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說:"由班詰入仕者,則為高上之人"。由於他們是婆羅門教士,所以他們頸上那條標誌婆羅門身份的白線終身不去。

除此而外,南詔時期滇池、洱海一帶廣泛存在的對大黑天神的崇拜,也證明婆羅門教一度經蜀身毒道由印度直接傳入雲南。大黑天神梵名"摩珂迦羅"(Mahakala),摩珂是大,迦羅是黑,故大黑天神是意譯。他的原型就是婆羅門教崇拜的大自在天王濕婆。白族和彝族把大黑天神當作"本主"和"土主",即"本境之主"和"本土之主",是他們保境安民的土地神。現今滇池、洱海地區仍然保留着許多供奉大黑天神的本主廟和本土廟。這是婆羅門教與當地巫教進行融和的證據。

種姓制度

另在印度種姓制度中, 婆羅門是祭祀貴族,剎帝利是政治貴族、吠舍是平民、首陀羅是奴僕。賤民則不列在種姓制度內,是被開除人籍,不算人的階級。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大約僅占印度總人口的5%,卻擁有接近一半的國會席位。

種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社會,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印度人民靠手腕上的繩子以及名字判斷階級,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4]


參考資料

  1. 什麼是「沙門、婆羅門」.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中文). 
  2. 婆羅門詞語解釋 / 婆羅門是什麽意思. 漢語網 (中文). 
  3. 3.0 3.1 婆羅門 Brahman. 世界華福中心 (中文). 
  4. 印度婆羅門到底有多橫:永遠的特權階層. 每日頭條. 2018-12-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