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姚合(781年-?),陕州硖石人。中唐诗人

目录

生平简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出生。宰相姚崇之曾侄孙[1],其父姚闬,官相州临河县令,卒于任守。妹姚品嫁李氏,留有墓志。[2]早年姚合曾隐居嵩山[3]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授武功主簿。宝历元年(825年),因病罢富平尉,在长安闲居。[4]宝历二年(826年)以荫授监察御史大和二年(828年),入京为殿中侍御史,充右巡使。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户部员外郎出京为金州(今陕西安康县刺史[5],大和八年(834年)十二月,改杭州刺史,与裴宏泰有诗相赠。开成四年(839年),由给事中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会昌(841-846)中,官至秘书少监。晚年寓居长安,会昌六年(846年)仍健在。[6]卒赠礼部尚书。

姚合诗以五律见长,在武功时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备受推崇,世称“姚武功”。与贾岛齐名,称为“姚贾”[7]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姚合:“姚合诗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昧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全唐诗》录有七卷[8]五代时,韦縠选《才凋集》,采姚合诗七首。

娶范阳卢氏的卢绮,生有三女一男;男即为姚潜。[9]

诗文

《闲居》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一种清闲、清静的闲居生活,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明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反映了诗人无心功名、达观平和的心境。全诗语言朴实清润,娓娓道来,充分体现了姚合的诗风。

《闲居》

【原文】

不自识疏鄙⑴,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⑵,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⑶。

何当学禅观⑷,依止古先生⑸?

【注释】

⑴疏鄙:粗野,俗陋。这里指诗人自己疏懒的性格。

⑵过门:登门;上门。唐高适《赠杜二拾遗》诗:“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⑶休官:辞去官职。唐李商隐《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

⑷禅(chán)观:即禅理、禅道,学佛参禅。禅,梵语“禅那”的省略,意“静思自虐”,“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深思虑的意思。观,即观照。

⑸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唐白居易《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白话译文】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姚合从秘书少监之职退下来之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著隐居的态度,致仕后更有向禅之心。此诗即表现其禅心,可与另一首禅诗《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以及其友人朱庆馀的《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一诗相互印证。

【赏析】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10]

参考文献

  1. 罗振玉在《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跋》中经考证姚合的曾祖父是姚元景。《唐才子传》记为宰相姚崇之曾孙,有误。
  2. 姚潜为其小姑姑撰写墓志《唐故濮州临濮县令赵郡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铭并序》
  3. 徐希平《姚合杂考》
  4. 姚合〈闲居〉自云:“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5. 《唐诗纪事》云“出荆、杭二州刺史”之“荆州”当为“金州”之误。
  6. 姚合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题解》等均不载,难以确知。王达津在《姚合的诗及其生平》认为姚合集中有穆宗、文宗挽词,而没有武宗挽词,很可能死于会昌六年(846年)。郭文镐《姚合仕履考略》认为姚合生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卒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享年六十七岁。郭文镐表示《通鉴》会昌六年四月李德裕被贬,姚合有《辞白宾客归后寄》一诗送李德裕,可知是时其尚在世。徐希平又撰文〈关于姚合生平若干问题的考索〉指出《寄李频》诗中有“珍重君名字,新登甲乙科”的诗句,李频于大中八年擢进士第。卒年亦不当早于大中八年(854年)。
  7. 晚唐时张为在《诗人主客图》首次将“姚贾”并称,归入“清奇雅正”的诗格中。
  8. 《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姚少监集》十卷。
  9. 姚潜《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并序》
  10. 论剑历史>姚合唐诗《闲居》注释|翻译|赏析|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