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姚合(781年-?),陝州硤石人。中唐詩人

生平簡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出生。宰相姚崇之曾侄孫[1],其父姚閈,官相州臨河縣令,卒於任守。妹姚品嫁李氏,留有墓誌。[2]早年姚合曾隐居嵩山[3]元和十一年(816年)進士,授武功主簿。寶曆元年(825年),因病罷富平尉,在長安閒居。[4]寶曆二年(826年)以蔭授監察御史大和二年(828年),入京為殿中侍御史,充右巡使。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戶部員外郎出京為金州(今陝西安康縣刺史[5],大和八年(834年)十二月,改杭州刺史,與裴宏泰有詩相贈。开成四年(839年),由給事中出为陕虢观察使。武宗會昌(841-846)中,官至秘书少监。晚年寓居長安,會昌六年(846年)仍健在。[6]卒赠礼部尚书。

姚合詩以五律见长,在武功時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备受推崇,世稱“姚武功”。與贾岛齊名,称为“姚贾”[7]胡震亨唐音癸籤》论姚合:“姚合诗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蒨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昧亦微醨,故品局中驷耳。”《全唐诗》錄有七卷[8]五代时,韦縠选《才凋集》,采姚合诗七首。

娶范陽盧氏的盧綺,生有三女一男;男即為姚潛。[9]

詩文

《閒居》是唐代詩人姚合的作品。此詩描繪了一種清閒、清靜的閒居生活,表現了閒居的禪趣,表明一位​​閒士對古禪的嚮往,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反映了詩人無心功名、達觀平和的心境。全詩語言樸實清潤,娓娓道來,充分體現了姚合的詩風。

《閒居》

【原文】

不自識疏鄙⑴,終年住在城。

過門無馬跡⑵,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⑶。

何當學禪觀⑷,依止古先生⑸?

【註釋】

⑴疏鄙:粗野,俗陋。這裡指詩人自己疏懶的性格。

⑵過門:登門;上門。唐高適《贈杜二拾遺》詩:“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

⑶休官:辭去官職。唐李商隱《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詩:“白足禪僧思敗道,青袍御史擬休官。”

⑷禪(chán)觀:即禪理、禪道,學佛參禪。禪,梵語“禪那”的省略,意“靜思自虐”,“思維修”,為心註一境、正深思慮的意思。觀,即觀照。

⑸古先生:道家對佛的稱呼。唐白居易《酬夢得以予五月長齋延僧徒絕賓友見戲》:“交遊諸長老,師事古先生。”

【白話譯文】

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懶粗鄙,一年到頭住在繁華的都城。

門前從來沒有車馬的痕跡,院子裡盡是一片蟬的叫聲。

身上有病痛吟詩雖覺辛苦,不再做官夢境已變得幽清。

什麼時候去學學禪機參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姚合從秘書少監之職退下來之後,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姚合從一開始做官,就表現得三心二意,且抱著隱居的態度,致仕後更有向禪之心。此詩即表現其禪心,可與另一首禪詩《謝韜光上人贈百齡藤杖》以及其友人朱慶馀的《與賈島顧非熊無可上人宿萬年姚少府宅》一詩相互印證。

【賞析】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一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閒居遣懷》其八)。一個性格疏懶,習於野性的人,認為不適宜為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這點,終年住在城裡,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閒不能,皆由於自己的“不自識”。本不樂於城市,今終年住在城裡,總得自己尋個譬解。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因此認為在城市亦算是隱居。“縣去帝城遠,為官與隱齊。”(《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一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這第二聯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一氣貫注而來。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為官很清閒。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鬧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一個“靜”字。上句寫出清閒,下句寫出清靜。正是於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閒、清靜的城中一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這第三聯從“病”寫性情。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為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閒情雅緻。現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後,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閒,很清靜了。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唐人由於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於“禪”,所以第四聯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一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是清閒、清靜的更高一境。借禪理說心境,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一氣貫注;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為佳。 [10]

參考文獻

  1. 罗振玉在《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跋》中经考证姚合的曾祖父是姚元景。《唐才子传》記為宰相姚崇之曾孙,有誤。
  2. 姚潛為其小姑姑撰寫墓誌《唐故濮州临濮县令赵郡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铭并序》
  3. 徐希平《姚合杂考》
  4. 姚合〈閒居〉自云:「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5. 《唐诗纪事》云“出荆、杭二州刺史”之“荆州”当为“金州”之误。
  6. 姚合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题解》等均不載,难以确知。王达津在《姚合的诗及其生平》認為姚合集中有穆宗、文宗挽词,而没有武宗挽词,很可能死于会昌六年(846年)。郭文镐《姚合仕履考略》认为姚合生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卒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享年六十七岁。郭文镐表示《通鉴》会昌六年四月李德裕被贬,姚合有《辞白宾客归后寄》一诗送李德裕,可知是时其尚在世。徐希平又撰文〈关于姚合生平若干问题的考索〉指出《寄李频》诗中有“珍重君名字,新登甲乙科”的诗句,李频於大中八年擢进士第。卒年亦不当早于大中八年(854年)。
  7. 晚唐时张为在《诗人主客图》首次将“姚贾”并称,归入“清奇雅正”的诗格中。
  8. 《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姚少监集》十卷。
  9. 姚潛《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并序》
  10. 論劍歷史>姚合唐詩《閒居》註釋|翻譯|賞析|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