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主教南宁总教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主教

图片来自ltn

南宁总教区(Archidioecesis Nannimensis,中国官方:广西教区)是天主教中国广西设立的一个总教区,属南宁教省。目前,南宁总教区兼管广西境内的教务(包含部分北海教区在广西境内)。

概况

1875年,从粤桂监牧区分设广西监牧区,继续由巴黎外方传教会负责。1914年6月6日,升格为广西代牧区。1924年12月3日,广西代牧区更名为南宁代牧区。1946年4月11日,圣座在中国设立圣统制,南宁教省成立,南宁代牧区升格为南宁总教区,下属梧州教区桂林监牧区

1950年,信徒人数为7,584人,26位司铎,24位修士。现任主教为谭燕全[1]

历史

天主教在广西

在广西的天主教团体最初属属葡萄牙籍的澳门教区领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罗马教廷传信部将广东、广西两省划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活动范围,成立粤桂代牧区(范围为两广),由巴黎外方传教会驻香港办事处的法国籍神父李莫瓦代牧。咸丰三年(1853年),李莫瓦神父辞职,推荐广西省的法国籍神父明稽埒(Guillemin)来领导粤桂代牧区的教务。明稽埒神父任粤桂代牧后,因工作繁重,很难兼顾两广的教务。他于同治六年(1867年)提议增设1名广西的副主教(Vicar General),协助管理广西的教务。于是,在贵阳的法国籍副主教梅西满(Mihiere)神父兼任粤桂代牧区在广西的副主教。同治十年(1871年),梅西满神父在贵阳病逝。3年后,法籍神父文芍理(Jolly)被任命为粤桂代牧区在广西的副主教。文芍理神父在来广西路上,因染病而回国。途中,他入罗马拜谒天主教宗,建议广东、广西两省及早分为两个代牧区,以利教务的发展。光绪元年(1875年),罗马教廷传信部颁发通谕,宣布成立广西监牧区,文芍理神父任广西监牧。他因病需留法国治疗,故授命正在广西上思县传教的法籍神父富于道为广西监牧区副主教,授权他管理广西天主教事务。

民国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全面参战。同年广西监牧区升为广西代牧区。在外的传教士被召回本国应征入伍,传教经费锐减。战后,法国元气大伤,于是巴黎外方传教会把桂东南和桂东北部分地区的教务转交给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管理,把西林西隆凌云等县划入贵州安龙监牧区。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进入广西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庞大的传教队伍,使天主教会在桂东南迅速传播、发展。

民国13年(1924年),原从属于广州代牧区的北海、湛江等地,独立成立了北海代牧区。教廷因广西代牧区的主教府(Cathedral&Chancery,中国大陆教会特有的中文名词)设在南宁而将广西代牧区正式更名为南宁代牧区。

民国21年(1932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正式接管广西东北部的平乐、桂林、永福等地。民国23年(1934年),梧州监牧区成立至此,广西境内的天主教分属3个传教区:南宁代牧区、北海代牧区、梧州监牧区,广西代牧区成为历史。此时,南宁代牧区管辖桂中及桂南、桂北部分地区。民国27年(1938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桂林成立桂林监牧区。至此,广西的天主教团体分属4个传教区,它们的组织独立,分别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和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领导。各传教区的传教活动、经费等也是分开的。

广西传教区(广西监牧区、广西代牧区和南宁代牧区)

清光绪元年(1875年),广西监牧区从粤桂代牧区中独立出来,原粤桂代牧区副主教文芍理神父晋升为广西监牧区第一任监牧,法国籍神父富于道为副主教。当时没在广西境内设主教府。

光绪四年(1878年),文芍理神父在巴黎病故。翌年,富于道神父升任广西监牧区第二任监牧领主教衔,他在上思县城修建了广西第一个主教府。此时,广西监牧区有法籍神父7名,教友500多人,教堂7座,分布在西林县城、常井村、刘家屯,上思县城、米强村,贵县县城,凌云县乐里村等地。富于道主教还在上思县开办了小学堂。

光绪十五年(1889年),富于道主教病逝于上思县。光绪十七年,法国籍神父司立修晋升为广西监牧区第三任监牧领主教衔,他把主教府上思县迁到贵县。此时,广西监牧区有法国籍神父13名,教友1100多人,教堂13座。增加了武宣县三里村、柳城县古木村、象州龙女村、罗城县龙安、修仁县江洲屯(今金秀瑶族自治县江洲)、象州中平镇等6处堂口,并且在贵县办起了孤儿院、学校,在上思县开放了男修道院。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司立修主教病逝于梧州。第二天,由法国籍神父罗惠良(Lavest)继任广西监牧第四任监牧领主教衔,赖保理为副主教。罗惠良主教把主教府迁到南宁。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广西监牧区有法国籍神父24位,教友以上升为1800多人,教堂增至31座。新建的有上思县的那蒙村,武宣县乐梅村,龙州县城,平南县城,郁林县城,永福县城、土养槽,梧州,西隆县城、旧洲街、者隘村、白告村、极相村、者磨村、仁兴者村,百色县城,桂林,凌云县城等18座天主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广西监牧区在南宁开办拉丁书院、圣家会女修院。法国圣保禄会首次派修女到广西,在南宁,贵县天主堂内附设的诊所、孤儿院工作,并协助培养中国修女。这一年,广西监牧区早年在上思县开办的男修院首批修生学成毕业并晋升神父,共有3名,他们是黄鹤鸣、吴国良、吴国方。从此,广西监牧区除了外国籍神父外,又有了广西籍神父。

宣统二年(1910年),罗惠良主教在香港病逝。翌年,刘志忠神父升为广西监牧区第五任监牧领主教衔。主教府仍设在南宁。这一年,广西监牧区有法国籍神父27名,广西籍神父4名,教友4500多人,教堂38座。新建教堂有桂平县城,南宁明德街,雒容县城,崇善县城,宁明县海渊,平南县丹竹、都兴村等7座天主堂。监牧还在南宁开设了玫瑰印书局、孤儿院、麻疯收容所等机构,并在牧区内各地开办学堂、诊所等。至民国3年(1914年),广西监牧区升格为广西代牧区,刘志忠主教为首任代牧。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受到重创,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力量也因此锐减,已无法全面管理整个广西的教务。民国9年(192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自动提出,将广西监牧区的苍梧(含梧州)、郁林、容县、岑溪、平南、北流、陆川、博白、藤县等9个县让给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又把桂西的西林、西隆、凌云等3个县划给贵州省安龙监牧区,广西代牧区的教堂因此减少了17座。至民国9年(1920年),广西代牧区有法国籍神父26名,广西籍神父8名,教友5119人,教堂29座。新增教堂是武缘县碌麻屯、朔板村、韦郎村,奉议县田州镇,恩隆县平马镇,贵县长兴村,绥渌县叫灵村,平乐县田村等8座天主堂。民国13年(1924年),教廷因主教府在南宁而将广西代牧区更名为南宁代牧区,刘志忠主教为首任南宁代牧区主教衔代牧。

民国18年(1929年),刘志忠主教在法国马赛病故。第二年,由沈士杰神父升任更名后的南宁代牧区第二任主教衔代牧。南宁仍是主教府所在地。

民国21年(193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又把南宁代牧区管辖的广西东北部的桂林、平乐、永福、荔浦、全州、兴安、钟山、贺县等县让给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管理。如此,原广西代牧区已经不存在,南宁代牧区实至名归,管辖桂中、桂南及桂北地区的十七个县。教友总数又减少了600多人,教堂也减少了6座,其中罗城和柳城2座教堂是自行废弃。这一年,南宁代牧区有法籍神父24名,广西籍神父13名,教友4000多人,教堂35座。新教堂是桂平县白沙镇,贵县岑里村、湛江乡水井垌、吉斗村、下江村,中渡县英山、平山、黄腊、关江、马龙、那基,南宁南伦街等12座天主堂。

广西传教区共存在了57年,传教区监牧、代牧换了六任,他们都是法国人。辖区从原来的西林、上思、贵县扩大到包括宣化(后改为邕宁,含今南宁)、西隆、郁林、柳城、百色、武宣、象州(后改称象县)、荔浦、罗城、苍梧(含今梧州)、龙州、修仁、永福、蒙山、平南、凌云、崇善、临桂(含今桂林)、桂平、平乐、雒容、宁明、中渡、武缘(后改为武鸣)、绥渌等28个县。教友曾发展到5000多人,曾建教堂58座。

传教区的神父除了法国籍的,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也开始有广西籍的。到民国21年,原广西传教区建的教堂除了被废弃、被毁坏和被划分出去的外,仍然留存的是35座:上思县城、米强村、那蒙村,贵县县城、长兴村、岑里村、湛江乡水井垌、吉斗村、下江村,武宣县三里村、乐梅村,修仁县江洲屯,象县龙女村、中平镇,龙州县城、百色县城、奉议县田州镇,恩隆县平马镇,桂平县城、白沙镇,南宁(属邕宁县)明德街、南伦街,雒容县城,崇善县城,宁明县海渊,武缘县碌麻屯、朔板村、韦朗村,中渡县英山、平山、黄腊、关江、马龙、那基,绥渌县叫灵村等天主堂,分布在17个县内。有法国籍神父24名,广西籍神父13名。

传教区不仅在各教堂内附设小型的诊所,还先后开办过上思修院,贵县修院、南宁拉丁书院、南宁圣家会女修院,在贵县和修仁两地开设过两个短期的培训学校;在贵县、象县、上思、南宁、桂林、龙州、崇善、百色、绥渌等地设立过12个小学堂、法文学校、教义学习班和法文学习班,以及南宁麻疯收容所、绥渌亭凉麻疯院、南宁天主堂孤儿院、贵县善德堂养老院、南宁玫瑰印书局等教会附属机构。

广西监牧区在刚成立时,经费完全由巴黎外方传教会供给。以后,随着教务的逐渐扩展,传教区所辖的各地教会有了自己的收入,如田地租收入、房地产收入、教办企事业的收入以及教友的捐献等。传教区的活动经费改为一部分是自身收入,一部分是外来经费。

南宁总教区

南宁总教区的前身是南宁代牧区。南宁总教区成形于民国21年(1932年)的南宁代牧区,代牧是法国籍领衔主教沈士杰阁下,主教府设在南宁原明德街79号,面积1013平方米,头进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前面有传达室和小花圃。二进为大花园,右侧设有专供主教神父开弥撒用的小经堂,经堂后为神父厨房。三进左侧是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供来往教友住宿;右侧是水井和大厨房、柴房。第四进也是两层楼房,楼上为神父住所。

后门通往火烧地(今江北大道路)。南宁代牧区受巴黎外方传教会牧养,成立时其辖区是桂中、桂南及桂北的邕宁、绥渌、上思、宁明、崇善、龙州、百色、武缘、贵县、桂平、武宣、象县、奉议、恩隆、修仁、中渡、雒容等17个县,有教堂35座。民国24年,撤销奉议县,田州镇划属田阳县;撤销恩隆县,平马镇划入梧州监牧区,南宁代牧区的辖地减少为16个县,教堂减少为33座。到民国33年,辖区增加了柳州(属柳江县)、宾阳来宾馆3个地方,共为19个县,有教堂39座。新增的有柳州、象县寺村、宾阳新宾、绥渌东门街、雒容江口乡、来宾成田村等6座天主堂。教友5800多人。代牧区的附属机构,有附设于各教堂内的诊所,有小学堂、培训班,以及男女修院、孤儿院、麻疯院、养老院、印书局等。

民国35年(1946年),罗马教廷在中国实行圣统制,在20个省内设立20个总教区,广西(南宁)是其中之一,总座设在南宁。南宁代牧区升为总教区,沈士杰主教升任南宁教省首任总主教。他委任广西籍神父黄鹤鸣为副主教。这是广西的天主教团体第一次有了中国籍副主教。黄鹤鸣神父(又名黄祝卿),广西贵县八塘三板桥人,曾先后在上思修道院、马来亚槟榔屿大修院读过神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晋升神父,是广西最早的本地神父之一。回广西后分别在南宁、桂平、贵县等地的教会学堂里教书。清宣统初年,负责管理南宁玫瑰印书局的业务。几年后,留在南宁明德街天主堂传教。民国35年升任副主教。

到民国38年(1949年),南宁总教区有教堂42座。新教堂有柳江里雍大田、基隆平地屯和邕宁大鸡村等天主堂。教友6100多人,分布在邕宁(含今南宁)、武缘、宾阳、来宾、贵县、武宣、象县、柳江(含今柳州)、中渡、修仁、雒容、绥渌、龙州、上思、田阳、田东等16个县(百色、崇善、宁明等县天主教失传)。总教区曾有主教座堂1座,男女修院各1所,备修院1所,印书局1间,孤儿院1间,麻疯院1间,诊所13间,养老院1间,托儿所1间,并开办过4个短期的传教员培训班和11所小学。

总教区曾印刷出版了一些宗教书籍,如《早晚课经文》、《圣教日课经文》、《苦路经文》、《瞻礼单》、《辅弥撒经文》、《要理间答》、《圣教理论》、《公教真谛》、《一目了然》、《拉丁文入门》等。另外,还编印刊物《南针》,不定期出版,报导教区各教会的情况,发行到各地教会。

南宁总教区的经费主要由巴黎外方传教会供给,其余则来自教会本身的几项收入:①田地租收入。在农村,教会有大量的田地出租,每年可收租谷20余万斤。②房地产收入。在城镇,教会出租房屋,每年亦有一定收入。③企事业收入。来自教会开办的诊疗所、医院、印书局、学校等。④教友捐献。

从1953年起,南宁总教区的事务完全由中国籍圣职人员管理。此时总教区的中国籍神父有11名,其中广西籍的8名,外省籍的3名。

1953年5月,副主教兼署理黄鹤鸣神父蒙主恩召,王纶神父署理总教区。王纶神父是山西省太原人,1949年到南宁,任拉丁书院院长。1953年任署理。1957年,王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1959年被遣送回山西老家(1980年获平反)。

南宁教省所辖教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