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路 (南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马路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一条街道,南北走向,北到江边,南接商埠街。此处集中了数座建于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包括江南邮政管理局旧址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今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鼓楼区 (南京市)
鼓楼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蘇省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由原鼓楼区、下关区合并而来,因为区内建于明朝的鼓楼而得名。鼓楼区源于中华民国时期的第六、第七区,有许多政府机关、使领馆、文教机构和花园洋房的遗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众多。面积5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6万人,户籍人口93.1万人(2015年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驻本区北京西路70号。
历史
五六千年前,鼓楼区便存在许多原始村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今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为鼓楼区内第一个行政建置。秦汉时,南部属秣陵县,北部属江乘县,新莽时期分别改为相武县和宣亭县,王莽败亡后恢复旧制。东吴时期,孙权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废江乘县为江乘典农都尉辖区,后迁都建业县,建石头城。晋灭吴后,恢复汉朝旧制,翌年将秣陵县秦淮河北改为建业县,又先后改为建邺县、建康县,于东晋及南朝时期定都建康县,并侨置南琅琊郡、费县等郡县。隋灭陈后,将建康、江乘等县并入江宁县,并于唐朝时先后改名为归化、白下、江宁、上元。杨吴时分上元县置江宁县,从此直至民国元年,鼓楼区境分属上元、江宁两县,先后属金陵府、江宁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江宁郡等治理[1][2]。
民国元年(1912年),以上元、江宁两县建南京府,为国都,次年以两县境重置江宁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市后,于1933年划分自治区,鼓楼区境属第六区、第七区,为建制之始。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别改为第四区、第五区,抗战胜利后恢复建制。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分别改为第五区、第六区,并于1955年分别更名为鼓楼区、下关区。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两区更名为延安区、东方红区,并于1973年恢复旧名。2013年,两区合并为新的鼓楼区[3]。
地理
鼓楼区东以中央路、中山路为界与玄武区为邻,南以汉中路、汉中门大街为界与秦淮区、建邺区接壤,西至长江及长江夹江,分别与浦口区、建邺区的江心洲隔水相望,东北与栖霞区相连。位于宁芜继承式火山盆地上,地壳稳定性较好,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中部岗峦起伏,为丘陵地带,北部的秦淮河冲积平原及南部的金川河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有清凉山、四望山、八字山、蛇山、马鞍山、狮子山、幕府山、象山、老虎山等丘陵,及鼓楼岗、五台山、傅厚岗、古平岗、华严岗、水佐岗、水佑岗、彭家岗等岗地。金川河作为护城河流入玄武湖,秦淮河通过三岔河河闸注入长江,板荡河为杨吴城壕一部分,乌龙潭位于南部。
鼓楼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998.5mm,易出现倒春寒、梅雨、秋老虎等气候状况。
參考文獻
- ↑ 南京市鼓楼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鼓楼区志 第一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03-01 [2017-07-02]. ISBN 7101046371.[失效連結]
- ↑ 南京市下关区地方志编委员会. 下关区志. 南京: 方志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1925459.
- ↑ 消息称南京区划调整获批 溧水高淳撤县建区. js.people.com.cn. [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