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戏黄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戏黄梅》通过对黄梅戏发展历史的整体梳理,挖掘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以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透视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内的总体历史。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全景式的纪录作品。

分集剧情

大戏黄梅 第1集 乐起石牌

长江边一个9岁的小女孩开始为我们讲述关于黄梅戏的故事。光绪五年,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18年。倡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轮。胡普伢成为中国黄梅戏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上海《申报》上第一次有了关于黄梅戏的报道,写到黄梅小戏与花鼓戏没有太大的差别,少年子弟和农村妇女都喜欢听,没有比这更伤风败俗的,地方官屡禁不止。因贫穷而去做童养媳,胡普伢不是个例,而是社会普遍现象。后来名噪全国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就是其中之一。(见证・影像志2009年第335期)

大戏黄梅 第2集 花腔小戏

1952年,上海《大公报》第一次正式用“黄梅戏”称呼这种来自安徽农村的戏曲,原有的名称“黄梅调”,随之成为历史。然而在这之前,黄梅戏一直被认为是“淫戏”。原因是很多黄梅小调都有对男女情事和男欢女爱的渲染,进而遭到许多地方政府的禁演。比如小戏《烟花女自叹》展现的是妓女生活,《闺女自叹》讲述洞房生子的故事;《私情记》里还有大量淫词猥行。当时的主流社会对黄梅戏的态度就是:黄梅小调,伤风败俗。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使这些被称之为“淫戏”的花腔小戏,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成为大多数戏班和艺人面临的问题。(见证・影像志2009年第336期)

大戏黄梅 第3集 二进宜城

安庆,又被称为“宜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安庆,剧院纷起,电影少而旧剧多,旧剧多为京剧,所演者类皆神怪剑侠及儿女色情之事,采取小说材料,断章取义,甚或更改情节。但这些受人追捧的戏园子里,却没有黄梅戏的一席之地。34岁的怀宁人丁永泉带着戏班子两入安庆,相对于第一次进城时的地下演出和窘迫生活,二次进城的丁永泉终于把黄梅戏推上了安庆的城市舞台,虽然只是掀开了厚重大幕的一个小小边角,但却是黄梅戏从一种农村小戏走向一个成熟剧种的开始。(见证・影像志2009年第337期)

纪录片流派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1]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2]”,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 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3]

视频

大戏黄梅 相关视频

纪录片《大戏黄梅》第一集
纪录片《大戏黄梅》第三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