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泊嘉州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夜泊嘉州作》是中国当代作家郭沫若写的文章。

作品欣赏

乘风剪浪下嘉州,〔1〕

暮鼓声声出雉楼〔2〕。

隐约云痕峨岭〔3〕暗,

浮沉天影沫江〔4〕流。

两三渔火疑星落,

千百帆樯戴月收。

借此扁舟宜载酒,

明朝当作凌云游。〔5〕

郭沫若《夜泊嘉州作》敝帚集与游学家书原文及赏析

说明

此诗殆作于1910年夏。据首句末尾“下嘉州”三字,可知其间作者在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读书,暑假由成都回沙湾途经乐山,在船上夜宿时写。乐山旧称“嘉州”,在岷江、大渡河(沫江)交汇处。由成都走水路至沙湾,须沿岷江顺流而下至乐山,即“下嘉州”,再转入大渡河,逆水行至沙湾。《诗稿》认为此诗为1907年暑假结束,作者由沙湾乘船去乐山上中学时作。此解不当,参见本书解读之二。

1910年暑假之初,作者从省城返回离别近半年的家乡沙湾。途中夜泊乐山,又见家乡夜色,有感而发。岸边,嘉州城头传来声声暮鼓;天际,峨眉山影朦胧如云,大渡河水月光浮沉;江面上,千船落帆,渔火点点,明朝正是追步苏东坡,载酒游凌云的好时候。

注释

〔1〕下,顺水而行。同理,逆水而行,曰上。嘉州,北周大成元年(579)置,治所在平羌,后改青衣、龙游(今乐山),南宋庆元二年升为嘉定府。以下四句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雉楼,城楼,指嘉州城楼。

〔3〕峨岭,指峨眉山。

〔4〕沫江,沫水、大渡河。又名铜河、涐水、渽水。

〔5〕凌云,凌云山,在乐山城外岷江南岸,临江有唐代雕凿的乐山大佛。山上有凌云寺、苏东坡读书楼、洗砚池等遗迹。苏轼《送张嘉州》:“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作品赏析

1907年秋,郭沫若以“优等”成绩升入嘉定府中学。在家度完署假,乘船赴校,夜泊嘉州,在船中吟成此诗。诗人情致满怀,沿途观赏风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海棠香国”之夜的壮丽景观。

首联“乘风剪浪下嘉州,暮鼓声声出雄楼”,气壮势豪,点出“夜泊”。嘉州,即今乐山市。雄楼,指嘉州的城楼。由沙湾至嘉州,约七十华里,乘船顺江而下只需半日光景,即可抵达嘉州。“蓦鼓声声”从城楼上传出,说明诗人是在吃过午饭后上船夜里到达嘉州的。大渡河中上游都是在千山万壑中横冲直闯,到了沙湾豁然开朗,形成壮阔的波润,一泻千里之势,直奔凌云山下,大佛脚底,与峨江汇合。夏秋之季,正洪汛期间,水急浪涌,故有乘风破浪之势。一个“剪”字用得妙极,气势、神韵均出。

既写出波浪之激,又写出船速之快。船到嘉州,只听到从城楼上传出一阵阵的暮鼓之声,说明已到夜暮降临,更鼓四起了。这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  紧接额联、颈联四句全力写景。景是船中所见之景。船离沙湾临近嘉州时,对家乡必有一番依恋之情。这时诗人情不自禁,回首西望故乡,只见朦胧暮色中的蛾眉山影,隐隐约约,沉浮天际的大渡河,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是天还是水,难以分明。回眸近视,又见氓江河上三三两两渔家灯火,闪闪灼灼,时隐时现,诗人赋予它浪没主义的想象,那两三:渔家灯火,好象天上的星星落入江面上一般,那千百的'船帆在那像胧的月光下徐徐降落下来。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嘉州夜幕将临的诗情画意般的景象,山朦朦,水朦朦,星星、渔火、明月、白帆,美不胜收,美不堪言。

在这安谧、宁静、令人陶醉的夜景下,又见到朦朦的凌云、乌尤山影,那里有闻名于世的大佛,有当年苏东坡读书的苏子楼,还有镌刻着“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字样的石碑,激发了诗人迫慕苏东坡载酒斌诗的情怀,勾引起诗人的遐想,何不象苏东坡样,驾起一叶小舟,携带着酒到凌云去游览呢?苏东坡《送张熹州》诗云.“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倾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借此扁舟宜载酒,明朝当作凌云游”句,即由此脱化而来,抒情写怀,展示了风华正茂的青年的理想和层望。诗人在自传《学生时代》里说:,“嘉定是适宜于读书的地方,环境很好,山水十分秀丽。星期日在平坦如路的府河上划船,向青衣江北岸的凌云山和乌尤山游览,远望磅礴连绵的峨眉山,接连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在那澄清的空气中令人有追步苏东坡之感。’苏东坡的影响,祖国大好河山的熏陶,孕育了一位伟大诗人的诗心和诗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青年诗人对现实和环境的不满,隐隐透露出寄酒消愁的惆怅和娱情聊胜的无聊之感的心境。

写诗如作画,要有主体,有旁衬,有烘托。这首诗山、水、城、舟浑然一体,情景交融,诗风清新,积极向上。前六句重在写景,是诗的主休,诗人不惜浓墨重彩去刻画故乡美丽景色,以强化诗的艺术诱惑力。最后两句,乍看似乎离开了诗的主体,细细品味,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另一侧面写景,有秀丽的景色才有载酒游的兴致。乍看“若离”,实则“不离”,这种若即若离的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的涂地,最得咏物之妙。这首诗构思奇巧,开篇景象壮阔,结尾含蓄引人深思,以一幅想象中的扁舟载酒游踪图结束全篇,给人以新鲜之感。[1]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