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村解读左权将军(方元)
作品欣赏
在北村解读左权将军
对于左权将军的了解,最先缘于我省左权县的地名,是的,左权,首先是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成了一块土地的名字。而那首怀念左权的山西民歌----“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醴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为国家民族费尽心血。老乡们!他为国家民族费尽心血……”,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来说,皆耳熟能详。
左权将军1905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县平侨乡黄茅岭,1924年3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编为第一期第六队。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6月回国,历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红新12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红军第五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我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十字岭反“扫荡”突围中,头部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年37岁,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高级将领。
八年前,我曾经几次在北村下乡采访,在老干部杜迎菩娓娓细谈中,我了解到,左权将军和朱、彭老总抗日战争时期,并肩在北村这块热土上工作生活了256天。
北村,这个安静文明的村庄何其幸哉!她曾经接纳过这样一支伟大而光荣的队伍,我们的左权将军,曾在这里,渡过生命中一段平静温馨的岁月……
1942年5月,一个如今天的我一样年轻的生命融化进了太行山,他的眼睛、指甲、牙齿都变成了满天星星,他那和祖国民族共命运的呼吸,也化成了太行悠远绵长的山风,太行啊太行,每一寸将军走过的土地,都已永远刻下他的容颜和故事,年轻将军决然抛洒的热血,滋养了太行山上一个又一个蓬勃生长的生命,何其幸哉,我,也是那些新生命中的一员。
2008年的初秋,再次伫立在北村八路军旧址将军曾生活过的旧屋里,我长久地默立于那张摄于武乡砖壁村的将军唯一的全家福前。
拍这张时间是1940年8月,当时左太北不足百日。那是左权37年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有妻有女有家,他带着些许满足,微笑面对镜头,而其他的照片,将军皆是严肃的沉静的。
是的,将军在微笑,他瘦削的脸庞上,仆仆的战尘透着刚毅和练达,他的目光明净如天光云影,穿越了历史的销烟和漫漫岁月,在北村温暖明媚的秋天里,将军的笑容,与阳光共辉,他简朴的衣衫下,遮掩不住的,是那种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遏止、不可屈服的浩然长风。
今天,在北村,在这青砖静默的小四合院中,这张黑白色的全家福,它是一段岁月的凝固,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抗战岁月在这里,被凝成了永恒。而那些国难当头的深痛剧创,那些浴血奋战的百死而后生,那些深入骨髓的家国之恨和同胞深情啊,已经随着将军血肉之躯,融化在了苍茫的太行山上……
二
左权两岁时,父亲去世,家里生活更加艰辛。1916年春荒,他12岁的三哥外出借粮,因饥饿无力滑进水塘淹死,而母亲曾抱着年幼的左权乞讨度日。那个年代,乌云如同墨汁把天空泅染,左权的家庭,与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的的家庭一样,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亲友资助下,少年左权发奋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称赞他是黄埔军校的优秀生,1925年2月,左权由陈赓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她是源泉,是光,是暖,年青的左权,在入党宣誓的时候,他的心,怕是如同吸饱了水份的植物吧,在阳光和温暖到来之时,他是那么欢欣喜悦,犹获新生,从此,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他以后近20年政治生活的准绳。
毕业后,左权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后参加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初立战功。
抗战初期,毛泽东力排王明等人的异议,鼎推左权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毛泽东慧眼识才,他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对他的赞许:枪杆子,笔杆子,左权就是这不可多得的“两杆子”将才。
身为“军师”,左权不辱使命。他制定的作战方案以周密细致、严谨独到而著称,加上其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得朱德彭德怀两位八路军老总的倚重。八路军一系列的重大战斗,每每都有他精心的参谋设计——开展游击战,组织反扫荡,左权屡建奇功,威震敌胆。尤其是1940年秋的百团大战,左权协助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了数百场战斗。次年冬,左权将军还指挥了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以“1:6”的伤亡比率歼灭日军千余人,并成功转移了兵工厂的全部枪械弹药,创造了中国战区罕见的“模范战例”。另外,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撰写了不少军事论文,一篇篇真知灼见,切中肯綮。
在北村,将军旧居,深褐色的陈旧条桌,永远燃至三更或者天亮的小油灯,最能见证将军旰食宵衣、朝乾夕惕的戎马生涯,将军短暂的人生,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一个写照。
而我知道,于将军来说,最深的煎熬,便是亲历同胞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那救国救民的切切之愿仿佛是有万千河流滚滚而来冲撞着他的心灵,又似一把利刃活生生撕割着他的肺腑,让他日夜难安。因此,即便是战斗频繁而且极为艰苦,即使几天几夜不睡觉,将军也从来没有表现过一丝一毫的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曾随八路军总部转战数月的作家刘羽写道:“在这掌握半个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左权同志的确是最忙的人了。
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百忙中抽时间给慈母写信,信中说:“母亲,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他从1924年离家到1942年殉国,整整18年没有回家。
走笔至此,我明白了一个词,甘愿,甘愿的意思原本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所以,为了国家与民族,为了党和人民,将军甘愿将自己的身心一并交付。”
三
将军是标准的军人,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致高量远,才冠三军。世界四大军事学院他读过两所,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邓小平等改变了20世纪中国面貌的一代巨人共过事。如果1942年他没有英勇牺牲,他一定会在其后的政治舞台上展现更多的才华。
当年,和刘伯承一起学成回国后的左权,虽然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打击诬陷,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并被撤销军长兼政委职务,但左权从来都将个人委屈荣辱置之度外,他永远听从党的召唤,作为一个党的优秀将领,将军的称号是名至实归的。他多次参加战斗,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在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直罗镇歼灭战以及西安事变前夜陕北山城堡战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意义重大,对国内和平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他都直接参与了指挥,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杨虎城为表示对中共的尊重及自己与中共合作的诚意,发报给中央军委,要求中共派一军事专家到西安共商西安城防及护卫中共代表团之事。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左权去最为合适。因左权系黄埔一期优秀学员并曾留苏,是“纯血统”的正规军人,且指挥作战屡有奇功,国民党那边的将领们都很佩服他。
左权西安之行不负众望,让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士们一睹红军将领的风采和实力,为我党我军争了光。毛泽东为此十分高兴,提到左权时,总以“我的湖南小老乡”代其名。
左权将军的西安之行,距今已有七十余年,我不清楚将军与张、杨二位将军,是否秉烛夜谈英雄相惜?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既使在他古稀之年,仍被人称为“汉公英姿,天下少有人及”。而左将军,他的风采也是毫不逊于张将军的吧?要怎么样才能把将军的风姿诉诸万一呢?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望之俨然,即之若温?还是文韬武略,身经百战,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或许,原不必细表将军迷人的气质,将军和张杨这些爱国将领们,在炮火连天外侮内患的岁月中,已然是一江经历过了激流险滩的河水,在流至河床时已显得平稳而波澜不惊,光华内敛,唯有对于家国和民族,他们的内心仍然时刻都是沸腾的岩浆,血脉中喷张出来的,是大义凛然同仇敌忾、“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激情与力量。
在北村,我向着黑白照片上的将军,恭敬地行注目礼,丰收的秋天到了,成熟的谷物的香味淡淡飘进来,夹杂着叶子在风中摆动的细碎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仿佛如一些踏碎了时光的马蹄,多少仁人志士“我以我血荐轩辕”为国献身的时代,原本,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晚,古城西安的夜色很美,远处的夜山连绵又连绵,月亮似乎伸手可及,朗朗星空下,三位气宇轩昂的将军长揖作别。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去,竟再也不能同赴国难,共把笑盏。令人不胜唏嘘、扼腕长叹!当又一个世纪来临,白发苍苍的张学良用地道的东北口音说道:“我从不后悔”。
若左权、杨虎城将军泉下有知,亦会为老友道出共同的心声而欣慰吧!若得中华民族之解放、独立、自主,无悔,亦无憾。
四
左权怀抱女儿
城垣高耸,宫阙连云,红墙黄瓦,相映生辉,护城河边故宫角楼,四合院灰色的房檐上,总有鸽群款款滑翔,时时传来动听的鸽哨,天,是瓦蓝瓦蓝的,有淡淡的、淡淡的云彩流漾—-这便是北平了吧?她叫刘志兰,从北平的天空下,一直走到延安,走到了太行山上,来到了北村。
原本,她可以和任何一个正值豆蔻的女孩子一样,那秋叶寂寂飘落的一片忧伤,雪花漫漫飞舞的一缕沉思,都会让她捕捉到哪怕是一点飘忽的乐趣。
然而,侵略者的炮火弥漫在华夏上空,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使刘志兰和浦安修、杨慧洁这北师大女附中的三枝红梅,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结为终生挚友。
1939年潞城北村的早春,春阳拂过子弟兵和群众们一张张的笑脸,经了雕花的小窗,照射在奋笔疾书忘我工作的将军身上,那窗格的影子,一格一格映在了屋子里的青砖上,常常会有笑声传了进来,引得将军也时时微笑。
刘志兰出现的时候,将军握笔的手必定停顿了下来,这个来自北平姑娘,英姿飒爽得如迎着朝阳的挂满露水的一株向日葵,那么自信纯净的笑容,恍若是初春时节,摇落了一树的杏花,英华初露,赛过春风。
那个时候的将军,淡然自若,从从容容,凝炼而内敛,于凌厉之中犹可见侠骨柔肠,于刚毅之余犹可闻化雨春风。彭德怀对这位寡言深思、机敏沉毅、文武兼备的战友和助手十分敬重,凡重大军事问题都与他共同研究决策,战士们也同样敬重这位英勇睿智,多次和士兵们在前线奋战同甘共苦的副总参谋。在与刘志兰相识之后,朱德夫妇,成为了左权将军夫妇的婚姻介绍人。
1939年4月16日,将军结婚了,他极为珍惜自己的婚姻,对妻子呵护有加。不久,刘志兰怀孕,早期反应很厉害。当时她住在北方局妇委,左权每天傍晚都骑马从总部驻地去看她,一直持续两个多月,这在行伍出身的高级将领中实不多见。
周围的男同志都知道参谋长“爱老婆”,女同志都羡慕刘志兰有个体贴的丈夫。婚后一年,刘志兰就为已35岁的左权生下了宝贝女儿左太北。将军夜里亲自爬起来为女儿换尿布,黎明到河边为女儿洗尿布。
作为军人,他是惊涛一般勇猛孔武的男人,而当他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却是对妻女疼爱有加的本色男人。
1940年8月,因筹划“百团大战”太忙,刘志兰带女儿回到了延安。左权百忙中给妻子回信,反复安慰妻子,不厌她的牢骚,每封信里都有“志兰,亲爱的!紧握你的手!……”语语深情。他劝妻子安心:“尽管我可能会越走越远,只要我俩的心紧紧靠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 他还说,“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慢慢地给她懂得,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
可是,太行山上一别,竟然是永别,当小太北会叫爸爸的时候,爸爸却永远没有了。
五
1930年6月,左权从苏联奉命回国到达上海,随即由党中央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离沪前,他给家中写信表示决心:“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从将军离家之后,母亲整整盼了他25年,母亲一直不知道小儿子牺牲的消息,日日盼儿归的强烈心愿,支撑着母亲盼来了抗日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却盼不来儿子矫健的身影!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余兵力,分五路向八路军总部进行报复性奔袭,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扫荡”。八路军总部、中央北方局机关和北方局党校集中学习整风的几千名干部,都在敌人的合击范围内,而当时我方只有两个团的守备。日军的包围圈逐渐缩小,情况十分紧急。彭德怀、左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各机关分开突围:总部和北方局由左权率领向西北方向突围,突围战斗由左权指挥,左权向阻击部队下达战斗命令:“太行山压顶也决不动摇,誓死保卫总部的安全!”
5月25日,数万名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左权为掩护主力突围,尽忠职守,当左权率最后一批同志冲到距十字岭顶峰十几米处时,敌炮火十分密集,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飞溅的泥土劈头盖脸扬了他一身。作为一名老兵,他应知道紧接着会有第二颗炮弹射来,他应先卧倒,然后一个侧滚翻,就可避开第二颗炮弹,这个动作下意识地就能做到。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高喊着让大家卧倒,他甚至连腰都没有弯一下,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将军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
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多少群众和战友为之肝胆俱裂,心神俱焚!将军虽死之日,如生之年!
周恩来指出:“左权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在左权牺牲后悲痛得几日几夜没有进食,在《左权同志碑志》中,他写道:“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毛泽东在延安流下了热泪,每次到延安保育院,都要将小太北抱入他宽广的怀中。
1949年,共和国诞生前夕,解放军挥师南下,朱总司令命令所有入湘部队,都要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将军的母亲,当队伍进入醴陵县境时,《左权将军之歌》响彻云霄。
直到此时,老人仍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殉国。老人希望从路过家门的战士们嘴中探知儿子的下落,但得到的所有答复都是:"老人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坚强的母亲,在7年之后,才得知最疼爱的小儿子“满仔”已为国捐躯了,她深明大义请人代笔撰文悼念儿子:“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老人拉着经过家门的战士们的手,当她为战士们擦拭额头的汗珠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的军士都为之动容,我想那一刻,足以让后来人明白,为什么这世上最深重的苦难,都会开满最美丽的花朵……
六
多少年后,将军的独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会碰到一个相同的问题,请问“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左太北总是认真地回答:这个名字是彭德怀起的,为了纪念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之后的第一个驻地---太行山上的北村。是的,北村,这是太北父母幸福结合的地方,也是母亲孕育她的故乡。
而父亲啊父亲,几十年来,唯有像片上的父亲陪伴着太北长大。 1982年5月,42岁的左太北收到了母亲寄来的3份历史珍物,这些都是在“文革”中被查收,1981年底才返还给刘志兰的。其中一份是左权将军在与妻女分别的21个月里,写给妻子的11封信(实有12封,一封遗失)。
读着这些信,左太北泪如泉涌,放声痛哭,将军对妻女的爱穿越历史烟尘扑面而来,思念劝慰之心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展现了身为儒将的左权情感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吗?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差不了几天太北就一岁了。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想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
左权一个月仅5元津贴,还有抽烟的习惯,但只要有机会,他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给妻子带去,带去的还有给女儿的战利品:一瓶鱼肝油丸、一包饼干、一袋糖果……
细腻的父亲给宝贝闺女买花布,让人给女儿做衣服、织毛衣裤,再请回延安的同志艰难地带过封锁线——左权将军在领导八路军战斗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
看看这个不爱讲话的沉默刚毅人在信中对女儿的爱称吧:小鬼、小家伙、小宝贝、小天使、小东西……对女儿的爱,纵使远隔60多年,依然还在散发着烫人的热量。
百团大战后,左权在给爱人的家书中写到:“四天三夜的生死战斗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给你们写信,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此生别无遗憾,惟一遗憾的是我们的女儿北北……”
“远离千里,身处敌后确是爱莫能助,你当能谅我。恳切地希望你为我及北北,珍重自己的身体及自己的一切。”
而作为优秀的指挥家和军事家,将军将战争的残酷性作了最坏的估计:
“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果时局有变,你可处置太北。”(1942年5月5日)
“分别二十一个月了,念念念念。”“我再重复一遍,如果时局有变,你可以按情任意处置太北。”(1942年5月22日)“处置”即送人寄养。将军写“处置”太北的时候,不知道是如何地肝肠寸断,心碎万分,而三日之后 ,将军,永别妻女。
有时候啊,仇恨是为了更纯粹地爱与生活;战争是为了更彻底地消灭战争;死亡是为了孕育干娇百媚的春天;而一个个身躯的倒下,恰恰是为了一个民族的站起、一种信仰的耸立。
2007年12月20日,在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馆的壮士广场上,左权的女儿、68岁的左太北拥抱着父亲的塑像,泣不成声。她说她自有记忆之日起,父亲对她而言从来是几幅照片。壮士广场上左权身披军大衣的塑像让她首次目睹了一位“立体”的父亲,让她仿佛感受到父亲的血肉之躯。
作者简介
方元,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