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治·P·史密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本替换 - 替换“zh-cn”为“zh-hans”)
Ms對話 | 貢獻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noteTA
 
|1=zh-hans:乔治;zh-tw:喬治;zh-hk:佐治;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name              = 喬治·P·史密斯 <br> George P. Smith
 
| name              = 喬治·P·史密斯 <br> George P. Smith
行 16: 行 12:
 
}}
 
}}
  
 
+
'''乔治·皮爾森·史密斯''' (George Pearson Smith,{{bd|1941年|3月10日}}),[[美国]][[化学家]],[[密苏里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ef>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ref>
'''乔治·皮爾森·史密斯''' ({{lang-en|'''George Pearson Smith'''}} ,{{bd|1941年|3月10日}}),[[美国]][[化学家]],[[密苏里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ef>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中文介紹</ref>
 
  
 
=='''研究'''<ref name="Nobel_Chem_2018_Ch>[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8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8/popular-informat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ref>==
 
=='''研究'''<ref name="Nobel_Chem_2018_Ch>[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ref><ref name="Nobel_Chem_2018_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8/popular-informat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8]</ref>==
  
===''' 運用噬菌體'''===
+
==運用噬菌體 指認基因==
 
* 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史密斯開始使用[[噬菌體]] – 能感染細菌的病毒 – 主要是期望它們能用在[[基因選殖]],即希望運用[[噬菌體]]來指認製造身體所需的某一個蛋白質的基因。
 
* 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史密斯開始使用[[噬菌體]] – 能感染細菌的病毒 – 主要是期望它們能用在[[基因選殖]],即希望運用[[噬菌體]]來指認製造身體所需的某一個蛋白質的基因。
  
===''' 噬菌體 ─ 一個蛋白質與其未知基因的連結'''===
+
==噬菌體 ─ 一個蛋白質與其未知基因的連結==
 
* [[噬菌體]]含有一小段的[[基因]]物質,封裝在一個由保護[[蛋白質]]形成的鞘膜中,當複製時,會將它們的[[基因]]物質注入細菌中,綁架細菌的[[代謝系統]],接著利用細菌製造出[[噬菌體]][[基因]]物質的拷貝,以及形成保護鞘膜需要的[[蛋白質]],由此產生新的[[噬菌體]]。
 
* [[噬菌體]]含有一小段的[[基因]]物質,封裝在一個由保護[[蛋白質]]形成的鞘膜中,當複製時,會將它們的[[基因]]物質注入細菌中,綁架細菌的[[代謝系統]],接著利用細菌製造出[[噬菌體]][[基因]]物質的拷貝,以及形成保護鞘膜需要的[[蛋白質]],由此產生新的[[噬菌體]]。
  
行 30: 行 25:
 
[[File: George_Smith_bacteriophage.png |缩略图|right|400px|[https://www.ch.ntu.edu.tw/nobel/doc/2018/3.png 原圖鏈接] [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圖片來源: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by 蔡蘊明)]]]
 
[[File: George_Smith_bacteriophage.png |缩略图|right|400px|[https://www.ch.ntu.edu.tw/nobel/doc/2018/3.png 原圖鏈接] [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8.html 圖片來源: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by 蔡蘊明)]]]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
 
* [[喬治·P·史密斯]]開發了一種叫做「[[噬菌體]]展示」的技術,能使[[噬菌體]](註:[[噬菌體]]是專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演化出新的[[蛋白質]]。而[[格雷格·溫特]]則用這個方法來生產新藥,在2002年第一批獲得批准的藥品,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炎]]疾病。兩人共同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一半<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5391  駕馭演化的力量來造福人類]</ref>。
 
* [[喬治·P·史密斯]]開發了一種叫做「[[噬菌體]]展示」的技術,能使[[噬菌體]](註:[[噬菌體]]是專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演化出新的[[蛋白質]]。而[[格雷格·溫特]]則用這個方法來生產新藥,在2002年第一批獲得批准的藥品,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炎]]疾病。兩人共同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的一半<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5391  駕馭演化的力量來造福人類]</ref>。
  
== ''' 視頻''' ==
+
== 視頻 ==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fZQtEmfO0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fZQtEmfO0
 
|alignment=inline
 
|alignment=inline
行 43: 行 38: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科學人物]]
+
[[Category:科 學家]]
 +
[[Category:化學家]]
 +
[[Category:美國人]]
 +
[[Category: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
[[Category:科學技術醫 學人物]]
 +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於 2022年6月29日 (三) 14:44 的最新修訂

喬治·P·史密斯
George P. Smith
出生 (1941-03-10) 1941年3月10日(83歲)
美國威斯康辛州哥倫比亞
國籍 美國
母校 哈弗福德學院
哈佛大學
機構 威斯康辛大學
密蘇里大學
杜克大學
知名於 噬菌體展示技術
研究領域 生物化學
獎項 諾貝爾化學獎(2018)

喬治·皮爾森·史密斯(George Pearson Smith,1941年3月10日),美國化學家密蘇里大學教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

研究[2][3]

運用噬菌體指認基因

  • 在1980年代的上半期,史密斯開始使用噬菌體 – 能感染細菌的病毒 – 主要是期望它們能用在基因選殖,即希望運用噬菌體來指認製造身體所需的某一個蛋白質的基因。

噬菌體 ─ 一個蛋白質與其未知基因的連結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

視頻

噬菌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