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告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告身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告身

拼音;gao shen

解释;委任官职的文凭

出处;《北齐书·傅伏传》

拼音是gào shēn,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状。 北周时已有此称。 宋亦名 “官告”。《通典》卷十五载唐代选补官员之制云:先简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不审者皆得驳下,既审然后上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各给以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1]

简介

北齐书·傅伏传》:“周克并州,表投化人许团并其弟周等,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即给告身”,是沿南北朝的遗制。后又称告词,是诰的别名。唐任命官员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主管部门执行。凡授官者自各种途径出身者以至公卿皆给以凭信,加盖文为“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印信,称为告身,武官由兵部授给。唐时以后,官爵冗滥,有空白告身,随时可填人名(《资治通鉴》二一七唐至德元年载)。宋告身视所授官职高低,以各色绫约书写,盛以锦囊,由官告院授给。明王世贞《委宛余编》:“唐时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至宋则用织成花绫,以品次有差。”又:“至国朝,考最始给予一品至五品皆诰,六品以下敕,花殊异。”

引证解释

古代授官的文凭。

北齐书·傅伏传》:“ 周 克 并州 ,遣 韦孝宽 与其子 世宽 来招 伏 ……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

唐 元稹 《为萧相谢告身状》:“右,中使某乙至,奉宣进止,赐臣某官告身一通。”

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方围闭时,降空名告身千馀道,令其便宜补授。”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乃如告身非诰敕,即今文凭类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康熙 年间命翰林按官职所掌撰拟告身文字,无须临事猝办。”

参考来源

政治制度史话——告身制度|法律讲堂

参考资料

  1. 唐代的告身和告身崇拜,中国历史研究网 , 202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