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士打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告士打道 |
---|
|
告士打道(Gloucester Road)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的主要幹道,曾經是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維園道及金鐘一帶,其中,繁忙的紅磡海底隧道港島出口與告士打道在灣仔交匯處連接。告士打道全線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
目录
歷史
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將灣仔的海岸線由莊士敦道推前至現在的內告士打道,告士打道就是在此時興建,並以英皇佐治五世的第三子格洛斯特公爵(Prince Henry William Frederick Albert, Duke of Gloucester)命名。當時告士打道只是一條海傍雙線車道,連接金鐘軍器廠街及銅鑼灣波斯富街。最初告士打道的中文名稱是高士打道,但由於容易與區內的高士威道混淆,後來改為現稱。香港日治時期,告士打道曾被改名為東住吉通。
擴建及延伸
1950年代,告士打道隨著銅鑼灣及東角填海,先後延長至加寧街及高士威道。1968年至1972年初,告士打道被擴建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當時擴建部份與維園道被稱為海旁大道,Water Front Road),成為香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之一,並且沿途不設交通燈而興建分層交匯處。1980年,兩條道路才統一命名為告士打道,惟為了區分兩條道路,舊有部份又會被稱為內告士打道或告士打道輔助道路。
1971年前,現在告士打道天橋位置曾經是一條水道(又稱告士打道運河),供東角牛奶公司冷廠(Dairy Farm, Ice and Cold Storage Company)的船隻運送冰塊,但到1972年,該處已填平並闢作告士打道[1]。
擴建告士打道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應付來回香港海底隧道、香港仔隧道、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上環及中環商業區的龐大車流。然而,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告士打道交通擠塞的情況仍然經常發生(主要是前往兩條海底隧道的車流)。政府以2011年的繁忙時間預計,車輛途經告士打道由中環前往銅鑼灣需時45分鐘,直至2019年中環灣仔繞道通車後才得以改善。現時告士打道已經由中環灣仔繞道取代為4號幹線一部份。
事件
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
2005年12月發生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於同月17日傍晚,韓國示威者佔領告士打道,致使告士打道及紅磡海底隧道需罕有地全線封閉逾20小時,至翌日下午3時才解封,香港島交通癱瘓。
私家車與巴士間紛爭
2010年8月初,網上流傳一段短片,片中一輛豐田7人車轉入此道路近入境事務大樓的巴士站準備停泊(但站內劃有「巴士站」道路標記,而且屬雙黃線禁區,私家車不得停留),險被一輛行駛70線往香港仔方向的1993年城巴利蘭奧林比安(車隊編號:357)撞到,事後肇事司機與路人及巴士乘客產生紛爭,事件引起網民激烈討論。
佔領中環
2014年9月28日至10月初,佔領中環期間,告士打道來回線一度被示威者佔領。
解款車遺落錢箱案
2014年12月24日,一輛載有總值2億7千萬中國銀行香港紙幣的G4S解款車於押運途中,在告士打道遺失合共3個錢箱、總值5,200萬港元紙幣,其中1,523萬港元紙幣被途人拾走,其後陸續有拾遺者歸還失款及疑犯被拘捕,惟至今尚有近683萬港元紙幣不知所終。
設計方案
在政府計劃出售灣仔三棟政府大樓(灣仔政府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稅務大樓)以及港灣消防局地皮的消息傳出後,設計團隊「連繫灣仔」(包括 Buro Happold、DCMStudios 等公司)於2020年5月發佈設計方案,除了建議將新地皮位置取代成一幢高度可比擬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貿易廣場的綜合摩天大樓外[2],亦提出興建一個類似紐約曼克頓架空的 High Line 空中花園於告士打道之上[3]。計劃範圍由軍器廠街以東一直伸延到華潤大廈,旨在提供公共空間,並完善現時灣仔零散的天橋網絡,連接因告士打道而截斷的各南北向道路。
沿路著名地點
- 香港演藝學院
- 電訊大廈
- 東亞銀行港灣中心
- 六國酒店
- 中國恒大中心
- 稅務大樓
- 灣仔政府大樓
- 尚匯
- 香港鐵路灣仔站行人天橋往灣仔北行人平台
- 會展站
- 中環廣場
- 光大中心
- 菲林明道行人天橋往華潤大廈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灣仔會所
- 夏愨大廈
- 灣仔警署
- 史釗域道行人天橋往灣景中心大廈三里屯
- 杜老誌道行人天橋往新鴻基中心、灣仔運動場及灣仔游泳池
- 華潤大廈
- 新鴻基中心
- 灣仔運動場
- 堅拿道行車天橋往紅磡海底隧道入口
- 海都大廈275號,與景隆街交界
- 警官會所
- 伊利莎伯大廈
- 信和廣場
- 世貿中心
- 中糧大廈
- 皇室堡
- 柏寧酒店
- 香港怡東酒店
交匯道路
告士打道
內告士打道
影片
參考文獻
- ↑ Jacky Yu. 消失中的海岸線:銅鑼灣(下). 香港舊照片. 2013-11-01 [202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 ↑ Wan Chai Connect Design Group. Future Vision - Wan Chai Connect Architectural / Urban Design Concept. DCMSTUDIOS Architects.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 Peter Dampier. Plans revealed for Wan Chai Connect. Buro Happold. 2020-05-26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