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莫拉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风莫拉菲 (英语:Typhoon Molave,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Isang,国际编号:0906,JTWC:07W)为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6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莫拉菲”是菲律宾气象部门于2004年提供的热带气旋名字,用以取代2003年造成四十多人死亡导致需要退役的“伊布都”。“莫拉菲”意指菲律宾一种常用于制造家俬的硬木。
气象历史
一个于菲律宾以东海域形成的热带低气压,于2009年7月15日上午9时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发出首次报告。
于2009年7月15日晚上7时正,热带低气压07W集结于菲律宾东部,预料向西北移动。其后,热带低气压07W采取西北方向横过菲律宾以东海域。7月16日晚上8时,香港天文台及日本气象厅把07W升格成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莫拉菲。莫拉菲受惠著西太平洋的水温高,幅散及幅合强劲和风切变低的环境下,快速增强,于7月17日下午增强成强烈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当时评定莫拉菲10分钟平均风力约每小时90公里。
而莫拉菲也在7月17日开始以西北路径横过巴士海峡一带,在7月17日晚上,因副热带高压脊正于台湾一带及莫拉菲东面的大片太平洋海域,因此莫拉菲稍稍减速,慢慢转向偏西路径前进,进入南海北部。而莫拉菲因稍稍减速的关系及水温高,风切变处于微弱下,进一步增强。在7月18日早上6时45分,香港天文台把莫拉菲升级为台风。
而莫拉菲进入南海北部后,移速也再次加快,以时速约20公里横过南海北部,以西北偏西方向稳定进一步逼近华南沿岸[1],而且受惠西南季候风带来的水汽支援,纵使在南海北部的风切变较强,莫拉菲也缓慢增强,直至登陆前才达到巅峰。
莫拉菲在7月18日整日以西北偏西方向稳定逼近珠江口,但由于莫拉菲风力结构紧密(例如它的暴风范围半径只有60公里),所以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在莫拉菲距离当地约150公里时,各处仍未吹起烈风。而莫拉菲也发展出一个直径10公里的细小风眼,紧密的螺旋雨带,显示莫拉菲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台风。而在7月18日晚上,更有数小时采取西移路径,登陆珠江口附近几乎是肯定的事。香港、澳门及深圳在晚上11时后开始渐受莫拉菲风眼周边雨带影响,风力飙升,在短短两三小时内,风力由清劲至强风程度,急剧增强至烈风或暴风程度的西北风。由于环流接触陆地,莫拉菲成熟的风眼开始被填塞,但强度没有减弱。
在7月19日凌晨1时,莫拉菲登陆深圳南澳附近一带,当地录得最高风速是一小时平均风速达每小时145公里,显示莫拉菲以台风程度登陆,JTWC低估了莫拉菲的强度;凌晨时份,莫拉菲以西北偏西方向横过深圳一带,珠江口各处都吹烈风至暴风,深圳一带更刮起飓风[2]。莫拉菲横过深圳后,进入珠江口,于凌晨5时减弱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并再次登陆澳门以北的中山港至民众一带登陆,其后稳定以西北偏西方向横过广东西部,急剧减弱。3小时后,莫拉菲因受陆地地形影响及水汽供应被阻塞,因此减弱一热带风暴。下午2时,莫拉菲进一步减弱一热带低气压。晚上8时,莫拉菲减弱成一低压区,横过广东逐渐消散。
影响
菲律宾
从7月16日到7月19日菲律宾海、南海的总雨量,雨量最大的地区是莫拉菲行经的路径。
莫拉菲于7月17日掠过吕宋东北部,导致5人死亡,其中一名死者为堕河溺毙,另一死者则为触电丧生。受外围雨带影响,首都马尼拉多处水浸,政府停止办公,学校停课,多班航机延迟升降,受灾人数超过9万人。
台湾
当地发布之台风警报:海上台风警报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局于7月16日晚上22时发布海上台风警报,警戒区域为巴士海峡,同时发布东部、东南部、南部及恒春半岛豪雨特报。莫拉菲横过台湾南部期间,屏东牡丹累积雨量超过240毫米、台东达仁乡土阪超过216毫米、花莲富里211毫米,而花东及屏东沿海累计雨量普遍都超过100毫米。风力方面,苏澳有10级阵风、台北受地形影响有8级阵风;而当时正在举行世运会的高雄地区,到18日仍有8到9级的强阵风。随着莫拉菲远离台湾,中央气象局于7月18日上午8时30分解除海上台风警报并持续发布豪雨特报;而豪雨特报则于晚上9时40分解除。
视频
台风莫拉菲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强台风莫拉菲将登陆广东沿海 防汛防台形势严峻,搜狐,2009-07-18
- ↑ 台风typhoon,滁州气象,20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