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铁凤山溪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铁凤山溪桥
图片来自台铁印象 Taiwan Railway Memories

凤山溪桥是位于台湾新竹县竹北市北方,跨越凤山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纵贯线新丰车站竹北车站。现役桥梁于1989年9月完成、同年11月7日西正线通车、12月21日东正线通车。

铁桥曾经是钢铁构造的实验场,每兴建一座铁桥就是一次的挑战,不同构造系统的组构方式是铁桥设计的重点。台湾的砖拱铁路桥,最著名的有凤山溪桥和被地震震毁的鱼藤坪桥。[1]

桥梁结构

上部结构:上承式预力梁桥

下部结构:圆形单柱混凝土桥墩与沉箱基础

全长:738.3公尺(2,422英尺)

宽度:双线桥梁

最大跨度:32.1公尺(105英尺)

桥墩数:22

上游桥梁:大凤山溪桥(国道1号)

下游桥梁:凤山溪桥(台1线)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1887年(清光绪13年)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奏请清朝政府兴建基隆台南的铁路,同年8月26日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隔年(1888年)台北新竹段铁路开工,1893年11月全线通车。

1893年时,凤山溪河床内分为主流心与副流心,两河道以一个沙洲隔开。北侧的主流心紧邻凤山崎悬崖下方,铁路桥以200呎钢桁梁1孔跨越。接著,沙洲上打入4座木排桩架为桥墩,架设3孔50呎钢钣梁,而沙洲南侧副流心的上方,则架设120呎钢桁梁1孔。最后,副流心以南的溪埔,就用总长180呎的一群小跨距木排架越过,抵达南桥台。

第二代桥

1895年起日本统治台湾,1899年开始由台湾南、北两端建设纵贯线铁路,其中北部基隆至新竹路段系就地改建原本的清代铁路,称为北部改良线。

桥北端接近凤山崎的地方先建筑2小孔18呎跨度红砖拱桥,接著主跨为2孔150呎上承式普拉特式桁架梁,再以6孔80呎上承式小型桁架架设,全长265.86公尺,桥面坡度千分之10(北往南下坡),桥墩与桥台采用红砖及石材砌筑,部分桥墩为沉箱基础。

第三代桥

自1927年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开始,将台北竹南间及台南~高雄(今高雄港车站)间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 ,其中平镇(今埔心车站)至红毛(今竹北车站)区间复线工程,除了绝大多数路段改线之外,也包含新建第三代凤山溪桥(位于第二代桥下游侧)。

第四代桥(现役)

台湾日治时期后期及战后时期台铁局陆续改建及补强老旧铁路桥梁,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2]

第四代凤山溪桥由于位于弯道(半径850公尺)及坡度千分之10的坡道上,因此桥面加设止滑条装置,避免道碴滑动与轨框挫屈。

第四代桥建造于第三代桥下游侧,由中华顾问工程司设计、退辅会荣工处承包建造,自1986年3月4日开工,1989年9月竣工,桥面铺设传统道碴轨道,同年11月7日完成切换西主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三代桥、12月21日完成拨接东主正线通车,自此第二代桥功成身退。下部结构为圆形沉箱基础及单柱T形悬臂式中空桥墩、上部结构为上承式预力梁桥,全长738.3公尺,计23孔桥孔(22座桥墩),每孔跨径32.1公尺。

影片

各式台铁列车通过新竹凤山溪桥

参考文献

  1. 旧山线百年风情画,三义 在地生活
  2. 台铁竹北地区高架化 露曙光,Taiwan News,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