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召南·羔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召南·羔羊

召南·羔羊

《召南·羔羊》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赞美在位者的纯正之德或节俭正直,近现代学者多以为是讽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时洋洋自得的情态。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回环咏叹,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优美自然。

作品原文

召南⑴·羔羊⑵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⑶;退食自公⑷,委蛇委蛇⑸。

羔羊之革⑹,素丝五緎⑺;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⑻,素丝五总⑼;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羔羊:小羊。

素丝:白色的丝线。五紽(tuó):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即细密。一说古时计算丝缕的单位,五丝为一紽。

退食(sì)自公:退朝进食出自公家,是公家供食。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自,从。公,公门,公朝。

委蛇(wēi yíí):《韩诗》作“逶迤”,原指道路弯曲绵延的样子。这里形容走路大摇大摆、悠闲自得的样子。

革:犹皮,裘里。兽皮揉制去毛为革。

緎(yù):缝际。一说丝数,四紽为一緎,五緎为一百丝。

缝:缝合之处。一说即革,皮裘。

总(zōng):此亦为缝合之意。一说丝数,四緎为一总,五总为四百丝。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创作背景

关于《召南·羔羊》的意旨背景,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毛诗序》:“《羔羊》,《鹊巢》之功效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方玉润批评这些观点“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牟庭《诗切》首倡刺诗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召南·羔羊》一诗描写大夫在退朝后,走出公门回家时悠闲自得的情状。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据诗中所写,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鲁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

此诗与《诗经》的许多篇章一样,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诗重复一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甚为奇妙。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 清末陈继揆《读风臆补》:“随意变化,妙绝奇绝。”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