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印刷报纸,质量第一(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刷报纸,质量第一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印刷报纸,质量第一》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印刷报纸,质量第一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报业竞争更为残酷。一份报纸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厂长徐光学心里清楚安徽日报社印出厂目前的状况不理想,更没有强大的实力与同行竞争,怎么办?人人心里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报社印刷厂,报纸印刷质量的好坏决定印刷厂的存亡。印刷出厂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痛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质量。于是徐光学将工作着眼点放在紧抓印刷质量这个核心问题上。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使徐光学有压力感和危机感。徐光学清醒地认识到,领导的质量意识与企业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领导必须彻底改变观念,树立质量意识,把“以质量求生存”作为管理宗旨,将质量管理贯彻到整个工作中。任何厂的兴衰,厂领导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抓质量,先抓领导。徐光学召开厂领导会议,让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真抓实干。会上,徐光学强调,他作为厂长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敢于得罪人,敢于重奖重罚。对有重大质量事故的车间、班组及个人一定进行严肃处理,并作为典型,对全厂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对高质量和严把关的有功部门和个人实行重奖。他把亲手草拟的《企业质量管理暂行规定》草稿拿出来讨论。徐光学发言时略显激动,大家都被他的情绪感染了。

下一步是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印刷质量的关键在职工。领导的责任就让使每个职工明确认识到,印出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生存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还让大家认识到质量是效益的基础,有质量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

徐光学下定决心,在厂里进行改革,推出了质量与奖金挂钩的新举措,让全厂干群人人讲质量,个个抓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印刷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激光照排中心、制版车间和轮机车间,厂里必须抓住这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徐光学强调落实《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职工严格按照各自岗位的操作程序、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其次,厂里设置质检员,从生产小组到车间均有质检员,质检员对不合格的产品严格把关,有权要求更改、撤换。再次,建立一条龙检查制度,从照排中心组版出软片、制版车间拼版晒版到轮机车间装版出报,每道生产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力求做到,每份印刷出来的报纸一定版面清新、标题显眼、照片层次分明、墨色均匀。为了做到这一点,徐光学下大劲头,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第一,厂里反复宣传印刷质量的重要性,以提高全厂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无论是领导会议,还是各班组车间会议,都将印出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反复宣讲。厂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班组分析会、技术讨论会等以加强干群责任心,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把印出质量与印刷厂命运联系起来。全厂上下真正形成讲质量、抓质量、重质量的良好气氛。

第二,坚持厂长亲自抓质量的制度。印出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出管理水平的高低,更表现出管理者有否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徐光学是厂长,质量不好,他要负全盘责任。为了狠抓质量,他明确规定,各部门一把手为印出质量第一负责人。这样做,既可使各种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又可提高工作效率。厂里等对印刷质量好的班组给予重奖。比如,1996年,厂里先后分别给轮机车间1、2、3号机组以及新机组数额不等的经济奖励。当出现质量问题时,徐厂长对这个部门负责人给以经济处罚。一奖一惩给全厂干部职工以动力和压力,促使大家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重视印刷质量。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厂里必须通过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来提高报纸的印刷质量。厂里采取“岗位练兵为主,外出培训为辅”的方法。首先是在岗位上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然后选派部分技术骨干到兄弟报社参观学习或到相关单位进行培训,着重解决厂里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1996年4月,厂里从轮机车间抽调出技术骨干10多人,在孙立新副主任带领下到黑龙江日报印刷厂参观学习,并在当地接受培训。同年7月,厂里又派轮机车间部分技术骨干到山东烟台日报社参观。这些同志通过参观、学习和培训回后,回到报社印刷厂,结合工作实践,写出参观体会,并对印刷厂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的建议对提高报纸的印刷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徐光学还花大钱购买新设备,同时将新技术培训列为最重要内容。后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要更新卫星传输系统,厂里又立即派出4位同志去北京参加培训班学习,以即时掌握操作技术。这四位同志回来后均能独立,独当一面。在轮机车间2号机大修时,徐光学抓住时机,组织2号机组技术骨干跟随“北人机”股份公司技术员学习修理技术,使2号机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还有,照排车间引进“北大方正”组版设备,徐光学就请“北大方正”公司派人来厂讲课,以提高照排车间工人技术和业务能力。所有这些措施对保证安徽日报社印刷厂报纸的印刷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为了加强印刷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严把质量关,厂里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质检员,一方面加强质量检验科的技术力量,让他们随机检查;另一方面就是在卫星传版、组版、制版、印刷四道工序上组成以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质量检验体系。同时,徐光学还要求每位职工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产品的检验者。这样每道工序按照厂里规定的质量标准来做,每个职工都清楚自己的质量要求,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管理网络。徐光学还在会上一再强调扩大质检人员权限,相应制定出配套的奖罚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职工责任心得到加强,避免了重大责任事故。比如,制版车间陈怀萍同志工作十分负责,认真细致。她在1996年4月25日晚工作时发现《人民日报》华东版第14版上的照片传真有误,就及时向上级反映,经与人民日报社核实,这张照片确实是传版时出现差错,人民日报社立即做了更正,并迅速向全国各代印点重新传版。由于程怀萍同志认真负责,从而使人民日报社避免一场重大责任事故。她的这一做法为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在《人民日报》全国各代印点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像这样认真负责、纠正差错的同志还有乐蒂、张莹、刘建庆、郝跃进、徐青、江人斌等人。轮机车间206机组全体人员工作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他们高度重视印刷质量,其代印的《法制日报》全年中无一张退报,印刷厂对这样的个人和集体都给予了重奖。


第五,采取“评分奖罚”的办法来提高《人民日报》的印刷质量。1996年4月,人民日报社采取按质量评分作为计价标准来核定各代印点的费用,目的就是促进各代印点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人民日报》的印刷质量。徐光学通过一段时间摸索后,在轮机车间2号机组首次实行根据评分高低来决定奖罚的方案,从而有效地调动2号机组人员的积极性。于是2号机组专门抽2名人员来调试墨色,攻克墨色不匀的技术难题。由于全组人员密切合作,精心操作,《人民日报》印刷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六,严格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因为原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使用好材料不仅能保证印刷品质量,本身还包含节约因素。徐光学始终坚持采购质好价优的原材料,让物资科在采购时坚持质量标准,按质购物。夏季,在新闻纸供应相对充裕的情况时,物资储运科和报社计财处一道,及时将质次价高的新闻纸和部分再生纸处理掉,再用同样的价格购进质量好的新闻纸。这样,既避免因库存而占用资金的情况,又能购进质优价低的好纸张。既盘活资金,又保证了印刷质量。厂里的这种做法得到报社领导的肯定和表扬。[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

参考资料